#熱搜關鍵字
搜尋關鍵字:梁蓓禎

【梁蓓禎專欄】現代孩子的重要挑戰-「學習專心」

前幾天與朋友聊天,他突然問我,你覺得現在國小孩子最大的狀況是什麼?   我想了想我自己教書的經驗,以及孩子的狀況。我說:應該是不容易專心吧?!他聽了大呼:對!就是這個!原來你也這樣覺得!我還以為我的孩子是特例~~   其實我接觸到不少的國小、國中孩子,他們真的在「學習專心」的功課上是個挑戰。有些挑戰過程不順遂的,可能就會被貼上「過動」。其實不容易專心,並不等於過動,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比較少機會訓練「專心」。再加上孩子成長的環境中,有太多會令他「分心」的事物了,所以「學習專心」成為現代孩子的重要挑戰。   對於幾歲的孩子應該要有幾分鐘的專心,有許多專家學者都提出了他們的建議,分享個簡單的記法:孩子的年齡乘以2,大概是可以有的專心。 例如6歲的孩子,應該可以專心12分鐘,12歲的孩子可以專心24分鐘...當然不同孩子還是會有些差異性出現,不過爸爸媽媽可以概略地檢視一下孩子的「專心度」,另外,隨著孩子年紀越大,可以專注的時間應該是更長。這也是為什麼國小一節課40分鐘,國中45分鐘,高中50分鐘。   不過,專心是可以訓練的!但若沒有訓練,隨著年齡的增長不見得孩子就會更專注!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國中高中的孩子,上課還是無法靜下心!   如何訓練孩子專心?其實坊間有不少的策略比方說像是番茄鐘(專心25分鐘後休息5分鐘!這樣為一個回合,幾個回合過後,休息較長的15分鐘)   我自己也有用過,在使用之前,清楚的告訴孩子,我們等下專心的25分鐘中,不能講話,只能靜靜的做自己的事情!有什麼問題,先寫在紙上,等休息時間才可以發問!不然孩子可能才剛「安靜」沒多久就想要提問,想找機會「說話」!   當然並非一開始就要標準訂在25分鐘!當孩子還小,或是還在「訓練專心」的初階班時,可以10分鐘、15分鐘,都是很好的開始!我們目標不是要孩子可以「專注25分鐘」,我們的重點是讓孩子可以「學會專心」。所以,時間部分可以視孩子的狀況,慢慢的增加上去。   另外,在使用番茄鐘之前,視孩子狀況,面對大一點的孩子,我會陪伴孩子先擬定計畫:第一段時間要做什麼?第二段時間要做什麼?   所以,在第一段時間結束後,不管是否完成,我們也按照計劃執行第二段時間的內容!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對於「時間」更有感!25分鐘內沒有完成這個任務,就算任務失敗!因為下個時段有另外的任務!當然在初期,可能需要面對「沒在時限內完成」的狀況,但孩子也會對於專心度、時間運用,更了解自己的狀態,甚至後來孩子會出現時間未到前,就已經先完成了該階段的任務!   不過,那時候不見得要延長專心的時間,也可以試試增加該時段的任務內容。高效率,也是專心的成果之一!同樣的25分鐘中,我可以做的事情變得更多,那也同樣說明孩子更專心了!當然也可以把專心的時間從25分鐘延長到30分鐘甚至更久,沒有一個絕對,而是如何貼近不同孩子的學習方式   另一方面,在學習專心的過程中,家長可以為孩子預備一個不易分心的環境,沒有太多的干擾!是當孩子專心時,家長也可以在旁邊陪同閱讀,而不是看電視、不是滑手機,或是順手拿起一個雜誌,讓孩子也能看見榜樣!甚至看孩子的狀況,預備一個乾淨的書桌,也是個不錯的方法!   重點是盡量減低孩子分心的因素...我就曾看過一個孩子用完橡皮擦後,玩橡皮擦的屑屑玩了5分多鐘。這時候大人當然就可以出聲溫柔提醒一下!   當然家長給予孩子的指令也要清楚。有時孩子不專心是因為他不了解大人的指令,所以沒有辦法「正確回應」大人的指示!所以面對年紀較小的孩子,當我跟孩子討論完後,通常會讓孩子把剛剛討論的結果用自己的話再說一次,一方面是讓孩子有機會重組小腦袋裡面的資訊,一方面也是讓我能知道我跟孩子是否有達到共識、他是否有了解我的意思!   最後要提醒的家長的是: 「專心」不見得是「安靜坐好」!有些孩子可以專注地把樂高組好,也是專心!甚至有些孩子的學習方式是拿筆一直畫、或是透過動作來學習,不見得「靜靜坐在那裡」就是「專心」。我們也都有過「人在心不在」的經驗!所以,家長還是要了解孩子的特質,才能夠更有效地幫助孩子!   還要附帶提醒,千萬不要隨便貼孩子標籤!!不專心並不等於過動!太早決定孩子是「過動」,也很容易給孩子藉口可以不用專心!   專注力是需要訓練的!很少有孩子天生就是個專注高手,既然如此,何不從小陪伴孩子學習專心!讓他能夠更有好的學習態度面對以後的學習呢?!   (文章授權/梁蓓禎老師)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梁蓓禎專欄】其實你的孩子沒有你想的那麼需要你

希望這可以釋放一些媽媽...   前幾天聽到一個朋友分享,他有一個媽媽友人有3歲多的孩子,一直覺得孩子很需要他。不管到哪裡,孩子一定要緊緊在她身邊,即使在跟朋友聊天,眼睛也都是掛在孩子的身上。當孩子一有什麼狀況,媽媽當然是立馬手刀奔去處理因為媽媽覺得孩子很需要她?!   結果有天在家孩子玩完玩具沒有收拾,爸爸就責備說不收玩具就整個丟掉,孩子放聲大哭,媽媽當然又馬上衝過去,一邊收拾一邊說:來我們一起收(當然都是媽媽收)   有天孩子在玩的過程中跟其他孩子起了紛爭,孩子的反應- -大哭,然後就看到媽媽處理兩個小小孩的紛爭。   有的媽媽真的很用心的在照顧孩子,不過隨著孩子的年紀越來越大,爸爸媽媽應該也需要學習放手,在適度的範圍中,讓他開始處理自己的狀況。   「哭」是其中一種解決的方式,孩子從出生開始就習慣先用「哭」來表達,但這絕對不是爸媽希望孩子一直使用的方式,給孩子一些時間跟空間!   小小孩的爭吵,爸爸媽媽慢點出手吧!你沒有讓他試過「哭」以外的方式,他頭腦能想到的反應永遠只有plan A「哭」!   讓他們從邊哭邊爭吵的過程,開始學習溝通吧!畢竟爭吵也是一種「激烈的溝通」,至少孩子開始「表達意見」了。   在搶誰先玩玩具的過程中,讓他們去「溝通」吧!社交能力不就是實際練習而累積出來的?   即使在失誤中,透過邊哭也邊想可以怎麼補救的過程中,開始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吧!如果每次都只結束在哭,爸爸媽媽可能要做好一直幫孩子善後的打算。   因為孩子未來的生活不是只有爸爸媽媽,還會有其他人...,如果孩子只會以「哭」表達,那爸爸媽媽就必須要隨侍在旁擔任「翻譯」,還有收拾者!   當孩子有狀況時,放慢速度吧!多給他們一些「反應時間」,不是斥責孩子「不准哭」,也不是馬上去幫孩子做接下來的反應!   而是除了哭,再多等一下,多引導一下,讓他們開始嘗試自己處理,讓孩子不只用哭表達情緒,接著也能開始自己試著解決問題。   雖然不太可能一開始就有圓滿的結果,但不就是一次一次的練習,熟能生巧。相信孩子「哭」的時間與次數一定會越來越少的!因為他不會再容易有那麼多的「負面情緒」,也知道自己是可以有更多表達方式以及能力來處理的。   爸爸媽媽,其實孩子沒有你想的那麼需要你,學習放個手吧!給他們還有給自己一些喘息、成長的機會與空間。   放手是門有智慧的功課。   (文章授權/梁蓓禎老師)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梁蓓禎專欄】不美麗的分數

前幾天在幫國中生檢討考卷時,孩子突然問我,寫這個答案扣幾分?寫這個答案有算分嗎?   突然我意識到他們對於分數的錙銖必較我問他們:你們知道我們為什麼要考試嗎? 他們非常訓練有素的回答說:因為要知道我們會多少啊..   所以我繼續說:既然如此,扣幾分應該不是最重要的,我更在意的是你到底懂多少? 我在這裡斟酌扣你一分、兩分,這個字面上的意義,對你的學習沒有太多幫助...   分數的確是能快速的判斷孩子學習成效的方式之一,但也因為太直接快速了,有時真的不見得能完全呈現出「真實的」一面。   遇見「神算型的孩子」可能很會猜答案,雖然考卷不懂,但因為天生神算,總是能矇到正確答案。遇見「緊張型的孩子」可能對於考卷的問題,都能理解也都能運算。但因為個性容易緊張,到最後一刻可能少了單位、或是忘了填答??也或許考卷偏難或偏易,導致分數也有變化。   除了真的學會多少之外,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分數」,所以分數的絕對性與適切性,真的待觀察?   另外有一次遇到了一位家長,他問我說:有沒有可能考試時,老師不要打分數上去嗎?我知道老師要分數來看孩子的表現,但可不可以不要打分數在考卷上?就是老師自己記錄下來就好?   我當下可以理解因為孩子最近的分數的確不怎麼好看,家長或許擔心孩子會因為分數影響到心情、擔心孩子受傷,所以我一度浮現想請老師「題目設計不要限制在100分」的念頭,讓孩子有20多分或是超過100分的分數出現,或許能夠破除百分比的分數限制觀念,比較不會被分數影響心情。   但下一刻突然想到孩子接下來離開學校了,還是會碰到「分數不美麗」的挑戰,入學考試、資格考試、應徵工作...等。有太多的機會都需要學習面對「不美麗的分數」,所以重點應該不在「讓考卷好看」,而是讓他們知道「分數的意義」。所以我們還是維持了原樣,在百分制中,在考卷上打上了「考卷的分數」。   雖然之前也跟孩子談過「分數」其實就像是「檢測」,這個數字就像是身高、體重,身高體重可以讓自己了解身體狀況是否健康。分數的數字可以讓自己了解這階段的學習狀況是否有學到東西,不過或許我們從小就受到了分數帶來的壓力,儘管知道分數就是檢測,甚至像國中生「訓練有素的回答」一樣,但要如何更深一步的了解「分數」還需要再多花點力氣。   所以我們開始再多花些時間來檢討每張考卷。   看著考卷上的分數清楚地列在上面,但引導著孩子再看一次考卷內容,每一題認真的再思考一次,我雖然得分了,但是我真的會嗎?還是被我矇對了?我雖然失分了,但是我是真的不會嗎?那我現在有搞懂了嗎?還是我會只是我粗心?那粗心的點在哪裡?下次要提醒自己!   分數是我對於這張考卷的作答結果,並不完全表示我真正的學習或是用功的結果,再考同樣的範圍,考卷不同,不見得會拿到一樣的成績。所以,重點是讓自己真的理解考卷中的每個問題,並切記住正確的知識!這樣,這張考卷才能發揮它的效果!   不美麗的分數或許就像是一個閃黃燈的狀態,提醒自己對於學習的內容要再仔細的檢測一下,甚至是提醒自己要調整學習的方式。所以分數並沒有不重要,當越來越能掌握學習的方式,不管怎麼的題目,都能呈現出很好的學習成效。   透過這樣再一次的檢視考卷,雖然檢討時間變長了,但至少他們開始對於「分數」比較能夠平常心面對了!   學校生活是為了未來而預備,幫助孩子以健康的心態面對每次考試的結果,在未來面對各樣的挑戰時,才會更勇敢!更積極!   (文章授權/梁蓓禎老師)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梁蓓禎專欄】孩子有「選擇性緘默」?

前幾天跟一些朋友聊天,聊到了有個孩子被檢定有「選擇性緘默」,他的媽媽非常的難過、無助,不知如何是好...   我突然想到了我身旁有些孩子也是不太講話。有個剛升小一的孩子剛來上學時,我從來不曾聽過他的聲音,老師說上課時他也是屬於安靜無聲的。只有看到媽媽時,才有聲音!但是媽媽說孩子在家還會跟他們發脾氣,大聲吵架,不過在學校,我真的不曾聽過他聲音。我常跟其他老師開玩笑說,在他的內心世界中,他自己住在二樓,所以當聽到我們問他話,他需要從二樓走到一樓,再思考,然後再回答我們,所以時間需要比較久一點。   雖然我還是聽不太到他的聲音,但我還是會問他的意見,一次兩次的問他,找到機會就跟他說說話、鼓勵他。後來當我同樣的問題問了第二次第三次時,我開始會看到嘴型,會聽到一些微弱的聲音了!   開學到現在3個月了,現在我可以清楚聽到他的聲音了,不只有聲音,甚至還可以主動跟我對話,我說:這孩子終於從二樓回到一樓了,可以直接跟我們對談了!   其實我想我們這小一的孩子應該是對環境的陌生,對老師的不熟悉,導致他不想開口講話。所以我們也不急著逼他講話,而是讓時間加溫感情,讓他對於我們、對於整個新環境都能越來越熟悉,自然卸下心防,就像在家一樣的安心,就跟其他的孩子一樣談笑風生了!   不要急,慢慢來!讓孩子放心的成長吧!   同時,我也想到另外一個孩子,孩子大概兩歲多,應該是個語言大爆發時期,同期的其他孩子都很努力的想要表達自己的意見。但這孩子對外人不太講話、不太互動,即使是花時間陪他玩,熟悉的哥哥姊姊,也都不太講話...。有次看到了保母與他的相處,我想這或許也是一個可以觀察的部分。   有次孩子正在玩玩具,但爸爸突然抱起了他,他可能被嚇到了生氣或是不能玩玩具,一直想要掙脫爸爸懷抱,但沒有講話,只是一再的用力掙扎。後來無法掙脫,只好一直哭叫,下一刻保姆過來從爸爸手中接走孩子,一邊抱他一邊安撫他,給他吃東西、給他玩玩具讓他停止哭泣。   我看過幾次當孩子哭時,保姆的處置方法,就是努力的想盡辦法用玩具、食物、或是轉話題,想要讓孩子停止哭泣。   保姆非常的認真,在「讓孩子不要哭」的這件事上,不過可能也失去了讓孩子可以「表達」的機會,當孩子哭泣時,這樣的情緒一定有狀況或有委屈,或許家長不喜愛孩子一直哭,或是聽到哭聲,所以能夠讓孩子當下「不要哭」或許是首要考量,以免家長擔心。但大人直接猜測答案,給予行動安撫,長期下來可能會讓孩子習慣不表達,而是用「哭」表示他的缺乏,讓大人來猜測他的需要。   其實當孩子有情緒時,在當下可以引導孩子嘗試「表達」,透過詢問的方式,讓孩子「嘗試說出」他想說的,「我不喜歡爸爸突然抱我」、「我想要玩玩具」....。沒錯,孩子可能還不太能清楚完整地表達他所想的,但是「不要急,慢慢來」,讓孩子可以開始「表達」,讓孩子練習說話,讓孩子練習說出情緒。這或許在當下對於安撫孩子的情緒來說,會比較費時,也會比較費力,但我相信長期來看,對孩子的表達會很有幫助。   可以試著問問孩子,發生什麼事情、需要大人怎麼協助...,我們不是不安撫孩子,而是在我們下出決定行動之前,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可以整理一下自己的狀況,想要被擁抱,也可以在孩子嘗試表達後給他一個緊緊的擁抱。而不是在孩子應該可以試著表達時,先直接句點了孩子。   熟練的大人或許可以快速地猜到如何安撫孩子,直接給予安撫!但其實孩子也失去表達的機會,久而久之,或許也就覺得沒有表達的必要,畢竟身旁大人會很熟練地知道如何處理、如何與他相處,但,當身旁的人並非熟悉的人時,可能就會比較麻煩了....,因為我們可能毫無頭緒!   所以,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一點時間,有些事情急不得,老一輩人的智慧「呷緊哢破碗」,給成長的孩子多一點的時間吧!小時候長得健康,長大就更可以跑得快、跑得遠。     (文章授權/梁蓓禎老師)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梁蓓禎專欄】走進青春期孩子的世界

上個月開家長會時,與一群國中家長一起談話,有個媽媽講到她其實很想參與在孩子的學習。但是不管她怎麼樣邀請,孩子總是一口回絕,讓她也很無力,不知如何是好。   其實有不少的父母覺得孩子一進入青春期,好像真的進入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感覺眼前的這個從小帶大的孩子,有點熟悉卻又有點陌生,有時真的會被搞到不知所措,無所適從。   不過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他們應該也是不知所措吧!到了國中,生理發展進入青春期,生理影響心理,再加上賀爾蒙的分泌。其實很多時候,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沒來由的心情不好。甚至前一刻還很開心,下一刻不知踩到了什麼點,突然就厭世臉出現!   面對這個時期的孩子,有學者稱為「狂飆期」,我想最主要應該是難以駕馭掌控吧...。非常有稜有角的時期,所以如果我們再用有稜有角的方式管教,可能只會兩敗俱傷,因為互相傷害,卻又事後懊悔。   所以生活在青少年身旁的人,需要更有彈性的去愛他們、與他們相處!因為我們的彈性,可以順著他的稜角,他們只是在模索自己的過程...,感覺很像大人,卻又還無法像完全的大人。他們沒有力量掌控什麼,活在不穩定中,很容易「少年維特的煩惱」。如果我們再嚴肅以待他們的各樣反應,或是堅持自己的立場,事情往往難以收尾...。套句年輕人愛開的玩笑話「認真就輸了」,不要被他們的話語或是對待你的方式而感到受傷。因為有時他們真的不是故意的!也不要因為他們「幼稚」的行為而感到生氣,因為情緒一出現,更難好好收尾。   既然我們決定要陪伴孩子走過這段起伏顛簸的過程,那就用愛當成最忠實的地基支持吧!對於他們「沒禮貌的」行為舉止,有時幽自己一默吧!用玩笑帶過吧!反而柔軟的行為,也讓他們剛硬的心稍微軟化些。   另外,也讓他們有更多的參與規劃的機會吧!讓他們可以開始「作主決定」一些事情,即使是不明智的決定,也是用愛去陪伴吧!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不也做過好幾個錯誤的決定嗎?透過陪伴經歷不太好的過程,仍然與他們在一起,重點是不帶任何的批評,或是「早就告訴你.....」地雷性的話語,我相信,對於青少年而言,你是可以共患難的,也是可以共享樂的,你走進他的世界了!   另外就算要跟青春期的孩子說什麼,也記得好用談話技巧「三明治」,先稱讚-再切入-繼續鼓勵, *為著你看見他的好而肯定他! *再告訴他還有什麼地方可以更好! *相信他可以做到的!   其實最重要的應該是「正向表達」,畢竟青春期的孩子是很敏感的,一般的孩子對於責罵都很容易當機,更何況是青春期的孩子?所以如果真的想要有效果的「勸導」,要多多使用「正向表達」。   比方說:常睡過頭叫不醒,正向表達:管理時間、管理自己!   看見他們的好吧!雖然有些難度..,但你先看見了,他們也才看得見!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被拒於門外的怎麼辦?千萬不要破門而入,以免玉石俱焚...   面對他們,千萬別急...,慢慢的再走進他們的世界吧!   PS看看小時候孩子天真可愛的樣子吧!   (文章授權/梁蓓禎老師) 持續看到暖新聞,為你的生活帶來祝福!點我奉獻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梁蓓禎專欄】愛要說出來

亞洲人不善表達愛??   常常會發現很多的爸爸媽媽在面對小孩子時,很容易對他們闡述愛意,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容易看見爸爸媽媽對他又抱又親,還會一邊告訴他有多愛他多喜歡他。   不過好像隨著年紀越大,有些家庭好像就會越來越少擁抱,可能是孩子也長大,對於肢體接觸的需求,也逐漸降低。也可能是孩子長大,會讓爸爸媽媽生氣的點,也越來越多。所以好像孩子越長越大,擁抱、說親密話語的次數也越來越少。   同樣的,當然孩子對父母擁抱、溫柔的話語也就越來越少,當有爭執時,很容易會直接情緒性的字眼出現。因為在他的資料庫中,已經很少出現溫柔的話語,如「你好棒」、「我好愛你」...等。   一般「傳統」的家庭中,爸爸媽媽、長輩會想說,你都長大了,當然要好好的「管教」。況且,我都生你、養你,難道你還不知道我愛你嗎?   其實老實說,有陣子不說,是會忘記的,或是說,頭腦知道,跟心裡感受到是有距離的!   當孩子接收到的比較多是,你功課怎麼樣....,你吃飽沒......。你作業寫完沒,你怎麼又這樣?講好幾遍?你難道不可以怎樣嗎?   當太多的話題總是出現在「指示、命令」,孩子感受到的溫度,應該就剩下「把事情做好」,這樣的關係吧!   越長越大,擁抱變少、愛的話語變少,雖之而來的是「指導性」的話語,真的不太容易感受到「愛」。不是因為愛變少了,而是我們越來越少講到愛!   但連我們都希望是被接納、被喜愛的,更何況是孩子呢?   孩子越大越容易會用自己的行為表現來定義自己的價值,當他將行為與你是否愛他歸成因果時,要再找回彼此的心就又更加的困難了!   常常抱抱自己的孩子,告訴他說你有多喜歡他、多愛他吧!   或許孩子大了我們不習慣說愛,但習慣是可以養成的!   用愛的話語來鼓勵孩子的成長過程,讓他對於愛是放心的!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也就比較不容易因為「感受不到愛」,甚至是「感覺同學比較愛他」,而容易做出錯誤的選擇。   我們都期待有更美好的關係,而愛是最大的力量!   不只愛,更要說出來,讓對方能更直接的知道。   孩子,我愛你!   (文章授權/梁蓓禎老師)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