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關鍵字
搜尋關鍵字:心理

【陳思國專欄】抱怨的壞處與好處

?抱怨的壞處   抱怨是一種人際關係的慢性自殺 抱怨會讓你無法專注把眼前的事做好 抱怨會讓你看不到上帝給你的祝福 越抱怨就會讓抱怨者越深的陷在情緒裡 抱怨不只無法解決問題,還會造成更多負面話語散播上的問題 抱怨會讓你自以為是對的,越來越主觀與自以為是 抱怨會讓你失焦,越來越盲目與茫然 抱怨是一種無力的表現,讓自己陷入負面思想上的惡性循環 抱怨會讓你陷入苦毒與憤怒,最終與人隔絕 抱怨不是一種溝通,是一種心理病毒的傳播   ?抱怨的好處   沒有好處? 我能想到的唯一好處就是成為別人的負面教材??   ?如何改掉抱怨的習慣?   想要抱怨時,大聲唱詩歌,小聲跟神傾訴,到一定的程度後就停止,並開始學習領受神的愛來貼補倒空的部分。 想要抱怨時,找真正愛你關心你的人訴說,並且點到為止,最後一定要謝謝他們的傾聽。拜託不要只把他們當垃圾桶,不要消費別人的真心。珍惜那些會聽你抱怨,並且給你正確的回饋的人。 想要抱怨時,冷靜下來後學習反思這件事真的值得抱怨嗎?它有否帶給你任何人生功課?用真理來規範它,設立停損點,不準它再猖獗下去! 想要抱怨時,找健康一點的發洩方式,如運動、大吃一頓、看電影、帶給自己成就感的事(因人而異,聽過的有做菜、攝影、看書)   「弟兄們,你們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看哪,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雅各書5:9)   祝福大家♥   (文章授權/陳思國粉絲專頁)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台灣真愛家庭專欄】同心理財,婚姻蒙福

事實:錢財為離婚禍首   上帝對婚姻的設計是美好的、一貫的,也是 一致的。上帝在創造世界時,利用亞當的一根肋骨造成一個女人交給亞當。亞當就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她為女人,因為她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 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世記2:23-24)   所謂夫妻一體,除了肉體的結合,更重要的是在愛中心靈的契合。既然上帝的心意要夫妻成為一體,何以我們卻見到這麼多怨偶及高離婚率?許多調查研究顯示,錢財問題為離婚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才是是溝通、外遇或性關係等。   2014年一份對1061位美國離婚成人所做的調查,51%表示離異主要是因為錢財。而2013年針對4500離婚夫妻進行的類似調查,結論亦相同。因此研究者總結,「為錢財問題激烈爭吵」是離婚前的「預警?燈」,值得夫妻特別留意!   殺手:夫妻對錢財處理各行其是   殺手1. 未能同心處理財務問題 許多夫妻因為在金錢處理上未能同心,對婚姻生活造成許多負面影響,因此有很多家庭避免討論錢財,以免傷了和氣。美國許多調查結果都發現在家中金錢是禁忌話題,金錢也是壓力最大的來源。   殺手2. 沒有一起做財務決定 根據富達投資 (Fidelity)2013年對808對夫妻退休情況的調查研究,發現只有45%的夫妻在日常財務上一起做決定;在預算編製方面,妻子雖比丈夫更加同意要兩人一同做財務決策(55%對48%),但卻較不可能落實執行(39%對44%)。   殺手3. 在理財決策上未能包容彼此的差異 上帝造男造女,奇妙地使異性相吸,目的是為了作伴及互補,如果都一樣,就不必結婚了。上帝造人,雖然女人出自男人,但很奇妙的,男女構造及特質卻大不相同,為的是學習互相體諒包容。也就是說,夫妻之間是互補關係,彼此成全 。   夫妻不能同心合意,主要的原因是夫妻對於性別和個性(例如內向外向)、成長背景、教育背景、職業性向,以及信仰和靈命各方面的差異缺乏認知與接納,以致溝通不良、爭執不斷。例如女人喜歡花不少時間逛商場,卻不一定買東西;而男人購物時直截了當,買了就走。還有,夫妻雙方信仰及靈命程度不同,理財傾向也會不同,特別在對教會、福音機構或慈善事工的奉獻上。如果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就可消除不少歧見。   理念:以智慧理財為婚姻加分 如上所述,導致離婚的原因與理財不同心有很大的關係。因此夫妻需要在理財方面學習良好的溝通,放下成見,多傾聽對方的意見與想法,而且凡事要有商有量,不可專斷獨行。   理念1. 夫妻要建立共同的信仰及價值觀 夫妻同心的最重要底線是基本信仰要一樣。信仰不同,很難同負一軛。信仰相同,就有共同的價值觀,在理財上才能同心。夫妻在基督裡一起長進,同時有靈修禱告,經常結伴參加各種有助於身心靈?全人成長的營會。當夫妻重視與上帝的永恆關係時,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讓自己更慷慨,更樂於助人。同時也要學習重視彼此關係超過重視事物(為一些小事爭執時,要反省是否值得為此而影響夫妻感情),學習接納對方的想法與需要,互相遷就,並且在花費方面有所節制及考量。   理念2. 養成管家的心態與生活態度 在處理錢財方面, 夫妻首先要體認到所有的錢財都是上帝所賜予,因此所有權仍然在祂的手中。夫妻只是管家,經營管理上帝所託付的一切。正如詩篇二十四章1節所說:「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 我們只是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忠心、良善及有見識(聰明智慧)和周詳計畫,並且有信心依靠上帝的供應(參考聖經哥林多前書4:2;路加福音12:42)。   理念3. 帶領全家知足常樂 要按著上帝給各個家庭不同的資源來過日子,不要與別人比較,如提摩太前書六章8節所說:「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不要過於重視財富的累積,反而對生命成長失焦。   理念4. 共同釐定家庭財務目標 夫妻要一起討論和禱告,訂下一些有共識的家庭目標,例如養育多少小孩、購買哪種車子房子等。但目標要保留調整的彈性,例如夫妻本來各有工作,有了小孩後,如果決定妻子留在在家照顧小孩,家庭少了一份收入,就不一定能買到本來合意的房子。然而計算妻子在家看顧孩子與外出工作的成本效益,可能發現雇用保姆照顧小孩,而讓妻子繼續外出工作實際上並不合算,也許在孩子年幼時待在家育兒,或找能在家兼職的工作,反而合算。況且所謂合不合算,還不只是看支出金額,更要看孩子所能得到的關注和培育。   理念5. 努力達到財務自由 家庭理財的最終目標是不需要依靠工作及薪水,沒有負債,已經積累足夠的退休金,預備好小孩教育基金,及付清房貸,可以在老年時無憂度日,有更多的資源來服事上帝。為了達到財務自由,夫妻要注意四個理財目標:控制支出、免於負債、儲蓄與投資、以及慷慨奉獻。   目標:善用夫妻同心理財的良方   目標1. 控制支出:同心編製收支預算 在理財上剛剛起步的夫妻亟需編制預算,以控制支出,並做有計畫的儲蓄及投資,預備將來。不然很容易花費過多,甚至負債纍纍。夫妻必須同心一起編製年度預算,指揮錢往哪裡走,而不是被錢(特別是債務)捆綁。我們鼓勵夫妻的帳戶要合在一起,不要有各自的帳戶,才能同心合意地處理家庭財務。   在編製預算時,需要先積存一筆約三到六個月的急用基金,放在隨時可動用的活期存款或貨幣基金上,以便救急之用─例如突然失業、發生意外或房子設備忽然損壞(例如屋頂漏水或冷暖氣失靈等)。   目標2. 減少負債 聖經不鼓勵負債(參考箴言22:7),要儘快償還消費型貸款(車子、家具、學生貸款等),絕不欠信用卡債,房貸也加速還完。儘早成為無債一身輕的家庭,如此財務負擔將大為減少,可以將更多儲蓄轉為投資,以及增加奉獻的數額。沒有負債或負債少,生活開銷就隨之減少,也能較大程度克服金融危機或失業的危機。   目標3. 儲蓄與投資 還完消費型貸款之後,就可以開始為「大件購買」(例如房子、退休金及孩子教育基金)儲蓄,並將儲蓄轉為報酬較高的投資。這方面如果自己不內行,建議找理財顧問。   目標4. 慷慨奉獻 夫妻為上帝國度奉獻金錢是蒙福的途徑。調查研究顯示,有什一奉獻的家庭,其財務情況普遍比沒有者好,包括負債及房貸較低、存款較多等。而新興的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也發現,做慈善事工與別人分享所賺的錢,對身體健康與心情快樂都有正面功效。夫妻在奉獻額度及奉獻對象要同心。如果意見不同,要一起禱告,尋求上帝的旨意。   目標5. 風險管理 夫妻在理財過程中,除了預備急用基金及上述理財目標之外,也要注意三大風險:   A 死亡風險(mortality risk)。若夫妻一方英年早逝,特別是賺錢較多的一方(通常是丈夫)在退休之前就過世,由於收入來源斷絕,如果配偶沒有工作,家中經濟將頓時受到莫大影響。   B 長壽風險(longevity risk)。退休不再工作之後,所積累的退休金在死亡之前就用光了。   C 市場風險(market risk),所投資預備作為退休金的資產在金融危機或市場波動時,由於股市大幅下滑,蒙受巨大損失,影響未來的生活水平。   預防死亡風險的方式是購買人壽保險及醫療保險,特別是收入較高的一方,需要提高壽險保額。如果沒有公司或政府的終身退休年金(pension)或社會安全福利金不夠開銷,預防長壽風險的方式之一是考慮將退休金一部分購買長期年金(annuity),以便安度晚年到回天家。預防市場風險的方式是分散風險的投資,雖然大型的金融危機來臨時,仍然不能完全防範資產縮水,但至少可減少損失幅度。以上這些預防性措施,如果自己不內行,需要請教理財顧問。   目標6. 優雅退場 在累積家庭財富的過程中,會經歷建基時期(剛開始工作賺錢)、積累時期(儲蓄投資以積累財富)、維持時期(面臨退休,維持現有財富,以度晚年)及分配時期(將資產分配給下一代或捐給教會或慈善機構)等四個階段。在美國,除了人壽保險及長期年金外,也要請教相關專業人員考慮長照保險(long-term care insurance)及遺囑和資產生前信託(living trust)。   祈願:相愛相憐,互助互補 從以上的說明,我們可以認知聖經的婚姻觀是丈夫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夫妻是上帝所配合的,雖然彼此有各方面的不同,卻要在互補互勵中?手同奔天路。夫妻在處理錢財上不同心是婚姻的頭號殺手,所以對此務必認真對待、處理,秉持相同的價值觀,對基督全然委身,以管家的心態管理祂所託付的資源,那麼,生命必日益更新,也會更加彼此相愛、相憐,落實結婚時親友的祝福─白頭偕老、永浴愛河。   作者為臺灣東華大學經濟系及財務金融系榮譽教授,擁有美國財金分析師(CFA)資格。 本文出自真愛家庭雜誌第87期(2016年02月)   (文章授權/台灣真愛家庭協會)  作者/溫英幹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提摩太凱勒專欄】決定去愛

「決定去愛」這項原則對婚姻有多重要呢?它是其關鍵。   在《以弗所書》五章第28 節,保羅說:「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他已經在第25 節力勸他們要愛自己的妻子了,但在這裡為了把話說清楚,保羅使用了一個強調義務的詞。   保羅所說的意思毫無疑義,他命令丈夫們:他們應當愛他們的妻子。情緒無法被命令,只有行動才可以,所以保羅要求的是行動,他不管他們在某天或某個時刻的感受如何—他們都必須愛他們的妻子。   那是不是就代表著,無論你和誰結婚都沒關係,你不需要愛上和你結婚的人,或者情感在婚姻中就不重要?不,我沒有建議你要故意去和一位你不喜歡的人結婚。    但我可以保證的是,無論你和誰結婚,你將會落入「不喜歡」他們的田地,強烈的情感感受和愉悅,不會、也不可能維持,甚至會在你結婚之前,就失去了對你伴侶神魂顛倒的感覺,這是相當典型的現象,因為我們的情緒和生理、心理、環境中的太多因素有所牽連。   你的感受會起起伏伏,而若你跟從我們文化中對「愛」的定義,你可能就會結論表示,不可能有適合和你結婚的人。   我們的文化推崇浪漫激情,所以我們說:「如果這就是我要和他結婚的人,那我的感覺就不該有這麼多的波折。」   (文章授權/提摩太凱勒臉書專頁)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張文亮專欄】給「精神官能症者」與他們的幫助者

同學,給「精神官能症者」與他們的幫助者   「你我在患難之日要求告你」(詩篇八十六:7)   聖經的詩篇,大部份的作者,是心靈憂傷的人。為什麼聖靈會感動心靈憂傷的人,寫出如此優美的詩篇?而且帶給人屬靈的供應,與聖靈的印證。   這提醒我們,人在憂鬱的時候,我們的心靈仍然可以緊緊地依靠主,祂的同在能帶我們經過憂鬱谷。   人是由「身(body)、心(mind)、靈(soul)」,三部份組成。「身」,是人體的組織、器官與代謝。「心」,是人的情感、思想與意志。「靈」,是人的渴慕主、尋求主、相信主的所在,我們是「有靈的活人」(創世記二:7)。   當人憂鬱時,精神醫學上稱「大腦功能不正常」,這是對的,憂鬱是「身體」的問題,因此給藥。臨床心理學稱這是「心的失序」,這也是對的,憂鬱是「心」的問題,因此有心理醫師的諮詢、協談與幫助。但是人得醫治,是「身、心、靈」的同得健壯,不是只有「身」與「心」。   我們要分辨,每個人的精神官能不同,所以: 1.精神官能症沒有「標準醫治法」。 2.每個人得醫治的過程也不同。 3.腦神經醫學,不能解釋一切精神官能症的問題。用藥,不一定有效。 4.心理學,不能解釋所有精神官能症的問題。心理輔導,也不一定有效。 5.近代精神醫學與心理輔導的危機,是想把精神官能症歸於「身」與「心」,忽略人在「靈」的層面。 6.我們有信仰的人,輔導人的危機,是想把精神官能症完全歸諸於「靈」的層面,忽略人在「身」與「心」的層面。   人是上帝造的,人最麻煩的精神官能症問題,是需要回歸到創造他的上帝。如同電腦有問題時,最好是送回原廠維修。這不單是「靈」的層次,也是有身、心的層次。   我們在信仰上幫助精神官能症的人,絕對不是輕易論斷:「你的禱告不夠」、「你的信心不足」、「你的聚會不多」、「你的服事不夠」、「你有罪的懲罰」、「你是邪靈附身」等,這些說法似乎可以迅速定案,卻是使心靈受傷的人,更加憂傷,將有問題的人,推出去,而非一起來到主面前,尋求醫治。   有些助精神官能症的確來自「罪」與「黑暗的勢力」,但是我們在主耶穌的救贖前悔改了,就應該好起來,一罪不二罰。有人悔改之後,或信主之後,仍有助精神官能症的問題,可見不完全是「罪」與「黑暗的勢力」所引起。   許多精神官能症是來自人的憤怒、仇恨、失望、孤獨、不愛運動、社會壓力、個人完美主義、不肯饒恕、飲食不當、生活不規律、吸毒縱酒、玩樂放蕩、父母離棄、病痛、腦血管阻塞血液流通、藥物影響,與過度依賴父母等。   我們都需要主恩典,精神官能症的人是要經歷上帝的醫治。上帝用聖經的一句話,就可以醫治精神官能症的人,但是那一句話,需要上帝的憐恤。   信仰不是反對精神醫學、心理學,不是反對吃藥、接受心理輔導。精神醫學、心理學是工具,我們需要學習工具。只是不要學了工具,反客為主。   成為輔導者,有種深沈的謙卑,因為所學的,幫助人有限;有種敬畏,因為看到生命的奇妙;有種熱情,告訴人到上帝面前,得拯救。   同學,願我們「身、心、靈」都健壯。   (文章授權/張文亮教授)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