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Y、Z世代普遍對權威人物保持距離或質疑的態度。而在台灣的教會,牧者和教會領袖常被視為權威代表,這也意味著,當你站在台上,可能有一半的年輕人對你抱持不信任或負面的印象。這是門徒訓練的一個巨大挑戰。

這就是你無法牧養門訓年輕人的原因

 

Y、Z世代的統計數據

1.信任政府:29%、23%

2.過去一個月中感到對氣候變遷的焦慮:62%、59%

3.傳統教育體系感到不滿:40%、35%

 

一、新世代的基督徒

我們先來看看 Y 和 Z 世代的統計數據,這些來自 2020 和 2021 年美國的調查:

Y 世代,也就是1981-1996 年出生的人,現在年齡大約在 28 到 43 歲之間。我自己是 35 歲,剛好落在中間。

Z 世代,1997-2012 年出生,年齡介於 12 到 27 歲

 

這兩個世代有一些顯著的特質,特別是對權威的不信任根據調查數據,Y世代和Z世代對政府的信任度分別只有 29% 和 23%。相比之下,X世代和嬰兒潮世代的信任度高達40%到50%,這樣的差距令人震驚。

 

這也說明了Y、Z世代普遍對權威人物保持距離或質疑的態度。而在台灣的教會,牧者和教會領袖常被視為權威代表,這也意味著,當你站在台上,可能有一半的年輕人對你抱持不信任或負面的印象。這是門徒訓練的一個巨大挑戰。

 

此外,YZ世代普遍對長輩感到失望,特別是在氣候變遷和環境議題上。他們中的62%和59% 表示,過去一個月內曾因氣候變遷問題感到焦慮。他們認為這是上一代決策的結果,而現在由他們來承擔後果。

 

另外,對於傳統教育體系,YZ世代的滿意度也不高。40%的Y世代和35%的Z世代認為,傳統教育未能提供應對現實生活的足夠能力和技能,讓他們在面對社會時感到不足。

 

YZ世代的特質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質疑權威是理所當然的,他們不輕易信任領導者。

2.同儕影響力大於對權威的信任。

3.反對中央集權,他們更傾向於分散式的權力結構

4.重視透明度,他們希望所有的決策過程都是公開透明的。

 

這樣的特質,給教會的門徒訓練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我們的信仰本質上是服從神這一至高的權威,對於YZ世代來說,學會服從是一個遲早需要面對的課題。然而,如果我們不從他們的觀點出發,而只是傳統地要求他們順服,可能會適得其反,加深他們對權威的反感。

 

我的建議

善用同儕關係的正面影響:例如,在教會中愛打籃球的人會自發地找到其他人一起打球,牧者不會覺得每次打球都需要去監督。同樣地,如果有年輕人願意主動帶領別人讀經,給他們空間,避免過度介入,讓同儕之間的影響自然發揮。

 

準備好被質疑:當年輕人質疑時,不要視其為冒犯對於他們來說,質疑是一種日常的思維方式。我們應該鼓勵他們提出問題,並且對他們的疑惑持開放態度。

 

給予足夠的空間讓他們發揮:若年輕人在教會中感覺到沒有足夠的發揮空間,他們會認為自己不被重視。每個教會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給予他們合適的空間來承擔責任並成長

 

在決策過程中聽取他們的聲音:這並不意味著每次都要遵從年輕人的意見,而是讓他們的聲音被聽見,即便最終的決策並沒有改變。這樣的過程能夠建立信任。

 

新世代的代溝與家庭

我們接著要談「代溝」,這是門徒訓練中常見的障礙。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代溝是指年齡差距較大的兩代人在信仰、政治或價值觀方面的分歧。

 

當代溝存在時,世代之間的相互了解就會變得困難,而這直接影響了門徒訓練的效果。在台灣,我們看到YZ世代在婚姻家庭上的變化相當明顯:

 

30-34歲的未婚人口:從民國 85 年的男 32% 和女 16%,到現在民國 112 年,男 66%、女 53%,增幅顯著。

 

初婚年齡:從民國 64 年的女 22 歲、男 27 歲,延後到民國 112 年的女 32 歲、男 34 歲。

 

生育率:從民國 73 年的 2.06 降至現在的 0.87,幾乎是全球最低。

 

這些趨勢說明,YZ世代處於一個晚婚、晚生、少子化的時代背景中,這使他們延遲了承擔婚姻和家庭責任的年齡。而這樣的現象對於門徒訓練中世代同行的實踐構成了挑戰。比如,當一個40歲的父親在陪伴15歲的兒子,與一個55歲的父親陪伴13歲的兒子時,這兩者的關係是完全不同的。

 

此外,隨著都市化的發展,大家族共同生活的情形越來越少,這也減少了年輕人在家族中跨代互動的機會,進一步加深了代溝。

 

再加上科技的迅速發展,YZ 世代與長輩之間的差異更加明顯:

 

95% 的 15-29 歲青年擁有智慧型手機。

75% 每天使用手機超過 4 小時。

70% 更傾向於使用社交軟體交流,而非面對面。

50% 的 18-30 歲青年更習慣線上購物。

 

這些科技上的改變,讓年輕人更習慣於虛擬世界的互動,這進一步影響了他們與上一代之間的溝通方式。

 

我的建議

家庭教育:代溝的第一線在家庭,如果基督徒家庭都無法跨越代溝,那麼在教會談多代同行也只會流於表面。因此,基督徒家庭必須學會兩代、甚至三代同行。

 

教會家族:對於沒有基督徒背景的年輕人,教會應該成為他們的屬靈家族。透過年齡相近的成員彼此照顧,像是大學中學長學弟制的模式,幫助他們跨越代溝。

 

下對上的溝通:年紀大的教會領袖應該主動聆聽年輕人的聲音,不要因為有代溝就放棄溝通。確保年輕人的意見不僅被聽到,而是直接被考慮在教會的決策過程中。

 

無法面對面的新時代

在數位時代,見不到面不應該成為門徒訓練的障礙。如今,智慧型手機和網路已經讓我們可以輕鬆地透過視訊和語音保持聯繫,這是 15 年前幾乎無法想像的情況。

 

我自己過去幾年,曾經透過網路陪伴住在不同城市的弟兄,雖然我們一個月只能見一次面,但網路讓我們可以保持穩定的門徒關係。我相信,見不到面的門徒訓練是未來教會應該更積極採用的一個策略

 

我們可以利用網路來接觸那些:

出去念大學的學生、

週末上班的信徒、

忙於育兒的家庭、

健康狀況不佳、無法常常出門的長者, 甚至是那些繭居族。

 

這些人是我們最需要保持聯繫並進行門訓的對象。既然網路工具這麼便利且無需額外的成本,我們就應該善加利用。

 

我的建議的網路工具

1對1視訊通話:這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視訊能夠帶來更深的情感交流

 

1對1通話:當視訊不可行時,通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小組視訊:對於小組的門徒訓練,可以採用視訊的方式來保持連結。

 

社交軟體保持聯繫:Line、Facebook、Instagram 等平台可以幫助你隨時保持聯絡。

 

Live直播:直播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可以讓領袖與教會弟兄姐妹進行即時互動。

 

定期更新影片:這可以幫助你在網路上持續影響和牧養你的會眾。

 

雖然網路無法完全取代實體聚會,但它是我們可以有效利用的工具。當我們透過網路幫助弟兄姐妹多一點真理建造時,我們就是從網路的「黑洞」中救回了他們的一點時間。

 

(文章授權/莊迺民)

author

莊迺民

基隆教會全職傳道人。畢業於新竹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現為基督教網紅,拍攝多部超過萬人觀看的影片,打破教會圍牆,與主內弟兄姊妹及非基督徒對話。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