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趙逸帆 FB)

「老師,我真的很笨,我怎麼努力都考不好。」

「算了啦,沒救了,我就放棄這一科吧。」

「我說了也沒用,反正大人不會聽的。」

你有沒有聽過孩子說過這些話?有時候,他們並不是不想學習或努力,而是曾經嘗試過,但怎麼做都沒用,最後只好選擇放棄,而心理學上稱之為「習得無助感」,在教育現場常看見這樣的孩子。跟大家分享我大學時,非常印象深刻的一個實驗,以下實驗在現代是非常不妥當,但這是多年前的實驗,現在已經不會這樣做,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狗的電擊實驗:當放棄變成習慣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發現習得無助其實是『學來的』,研究人員將狗分成三組,並對牠們施以電擊。

 

第一組:學會按槓桿就能停止電擊,於是牠們會主動找方法來避開痛苦。

第二組:不管怎麼掙扎,電擊都不會停止,最後牠們放棄了,連動都不動。

第三組:完全沒受過電擊,作為對照組。

 

接下來,他們把所有狗放進一個箱子,只要跳過矮矮的圍欄,就能輕鬆逃離電擊。實驗結果是:第一組和第三組的狗很快跳了出去,因為牠們知道自己「能改變現狀」。但第二組的狗完全不動,即使電擊發生,牠們也只是趴在原地,像是已經放棄了希望。

 

看到這裡,你有什麼發現嗎?

第二組的狗並沒有一開始就放棄,在面對電擊、痛苦時,他們本能的也是找方式,想要突破,但嘗試多次後,無論怎麼做還是會被電,最後就放棄抵抗,任由電擊的痛在身上來回穿梭,而就算換了一個環境,那種放棄抵抗、甘願承受的狀態也還是如此。

 

不是每個孩子一開始就學會放棄

不只是學科學習,人際情感、家庭溝通、各種興趣學習,都能看到一些放棄的孩子,這些孩子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了也沒用」的經驗過去經歷太多了,讓他們不想再嘗試。有些孩子過程也有求助,但可能都沒有被回應,或是得到的是反效果「被罵一頓」,最後變成一個不想努力、不想求助,喪失解決能力的孩子。

 

如同上述電擊實驗一般,真實看見這種「習得無助」一旦養成,不只影響學習,甚至影響了各層面的生活態度,讓他們遇到困難就選擇逃避,而不是嘗試解決。就如同前幾天我寫那篇【面對孩子的「躺平宣言」,親師必懂的四大破解策略!】中挫折型的孩子一樣,最後就成為了躺平族,一路從中學到出社會都是呈現這種性格。

 

別擔心,習得無助感是可以「逆轉」的!

在上述電擊實驗中,塞利格曼的後續研究發現,雖然部分狗在初期學會了無助,但透過適當的引導,牠們仍能恢復行動力。另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手動引導已經「放棄掙扎」的狗跨越圍欄,並重複這個過程幾次,最後,狗逐漸學會:『原來我是可以逃走的!』這顯示,只要能重新體驗到『有效的行動』,個體就有機會找回『掌控感』。

沒錯,放棄的孩子不是就等於人生沒救了。只要找到合適的方式、提供適當的引導和陪伴,重新找到「努力後可以成功」的經驗,孩子就有機會慢慢地找回自信心。篇幅有限,這裡先簡要分享三個大方策略,過幾天可以再撰寫更細緻的作法:

 

一、讓孩子體驗「做得到」的感覺

要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第一件就是降低難度,例如:數學題都不會,可以從原本要寫10題,變成2題,難度從三位數,變成兩位數,當孩子完成後,給予讚美和鼓勵,這種小小的成就感對孩子來說有大大的功效,慢慢累積,孩子就會漸漸找回信心!

 

二、鼓勵嘗試並看重過程,而不只看結果

對於習得無助的孩子,比結果還更重要的是「過程」。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孩子的學習過程,只要有一點進步或更專注,就讓他知道——你的努力被看見了。也可以搭配模仿學習,或多一點細緻的學習架構,讓孩子開始願意嘗試,就會有機會找回掌控感!

 

三、給予選擇與控制感

有些孩子什麼不想要,都說不會、不知道。面對這種過去因挫折不想再嘗試的孩子,我建議引導孩子時,用「選擇題」代替「開放式」問句,例如:與其問你想不想參加課後社團?不如問,這六個社團,你選一個你比較想做的試試看,如果去幾次後不喜歡,可以再討論看看是否要換!

 

讓孩子有選擇權力,就有機會慢慢找回信心,不只包含選擇主題,也可以是選擇自己喜歡的練習方法、規劃自己的進度,重點就是讓孩子感受到「這是我能決定的事」!因為很多事情不是有興趣才開始,而是只要開始了才有興趣!

 

面對躺平和放棄型的孩子,更多時候,孩子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害怕努力了還是沒用。當我們讓孩子重新找回「我做得到」的信念,他們才有機會學會「試試看」,很重要的提醒,身為孩子的陪伴者,要把握每一次孩子主動求助的機會,讓孩子掌握面對挫折、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加深孩子的心理安全感,一起來練習看看吧!

 

下次當孩子說「我不會」時,或許我們可以試著給他一個機會,讓他重新體驗到,原來,我是可以做到的!我想習得無助的狀況,就不會讓孩子放棄自我了。

author

趙逸帆

不帆心家庭教室創辦人,親職講師與現場教師。期待藉由真理、教育與輔導專業,幫助新世代家庭有更好的溝通默契,活出上帝創造的美好價值!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