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電影劇照。(照片來源/Green Book Facebook)

一位有著超凡技藝的鋼琴家遇上混跡中下階層的夜店保鑣,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在溫馨感人的電影《幸福綠皮書》中,兩個截然不同背景的男子因為臨時的合約工作必須相處,有著極為奇特的生命際遇。

《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台灣時間2019年1月25日上映。(影片來源/CatchPlayMovies)

 

種族歧視問題向來是美國這個號稱「自由、平等、民主」的國家最大的痛,而這個議題在大鳴大放的好萊塢則不定時會被用來做文章拍成電影;如果僅從議題表面來看這部影片,想必這斷然不是編劇的初衷,亦非導演精心設計所要傳達的信念。

 

這讓我想到根據珍.奧斯丁《傲慢與偏見》(註一)原作改拍電影劇中,所描述的達西(傲慢)與伊莉莎白(偏見);當然兩部電影探討的議題並不相同,所要展現的主張也互有強烈,但對人性與人類的心理探索都極為精彩。

 

《幸福綠皮書》(英語:Green Book)是一部2018年美國喜劇電影,由彼得·法拉利執導。電影講述美國60年代,牙買加裔美國鋼琴家唐·雪利(馬赫夏拉·阿里飾)前往南部保守地區巡迴演出,他雇用一名紐約保鑣東尼·立普(維果·莫天森飾)作為司機。立普的兒子尼克·瓦侖加、布萊恩·海斯·庫瑞與彼得·法拉利共同撰寫劇本。

 

英文片名源自黑人司機綠皮書,通常簡稱為「綠皮書」,是在種族隔離時期的旅行指南,記載對黑人友善的場所,幫助非裔美國人應對種族歧視和吉姆·克勞法(註二)。
 

隨著行程越來越深入美國南部,唐·雪利和東尼·立普所面臨的挑戰愈來愈艱鉅,優越感極高的南方美國人總是對唐·雪利的鋼琴造詣給予最崇高的敬意,然而對於音樂家的膚色問題卻行禮如儀,以現行法律規定或地方傳統作為合理歧視的託辭。

 

其中一段非常震撼人的劇情即是──音樂家希望司機以助理身分進入音樂會現場,但司機卻自願在廳外與其他黑人司機閒聊;音樂家有感而發的說出「我提供你一個進入更上流社會的機會,你卻選擇放棄…」這不正是聖經中筵席主人在宴會外廣邀路人進入享受,路人卻嗤之以鼻或毫不在乎嗎 !

 

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就打發僕人去,請那些被召的人來赴席,他們卻 不肯來。馬太福音 22:1-3;「福音」就是給你我這些自以為義、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正當我們還是個罪人的時候(歧視、偏見、背叛、利慾薰心...) ?

 

誰說歧視只存在美國南方,種族、膚色、宗教、政治、社會地位、性別、經濟能力...有了偏見就自然產生歧視;想起來猶太人對撒瑪利亞人的態度不也是一樣,儘管總可以說是祖宗延續下來的傳統!
 

片中描述60年代的美國南方,活生生的就是個法利賽人社群,生活無虞且有著良好的教育、每周能上教堂並參加高級俱樂部,但對於弱勢族群的鄙視表露無遺;我們不得不佩服美國這個國家,立國以來容許不同的聲音各自爭鳴,即便問題依然以不同方式持續存在。

 

唐·雪利和東尼·立普都面臨了不同層面的衝擊,偏見與接納、堅持與彈性、孤單與熱情、縝密計畫與隨遇而安...沒有人僅要求別人改變自己卻默守成規、沒有人能永遠被動卻期待別人主動,生命的精采在於互動與兼容並蓄 !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28
 

曾執導過《阿呆與阿瓜》、《哈拉瑪莉》等喜劇的導演彼德法拉利Peter Farrelly,用詼諧、幽默卻不失嚴謹的手法來闡述種族問題,廣受各界好評,他表示 :「在此之前,我從來不知道曾經有過這本「綠皮書」,我很高興看到時代的進步與種族的融合,但現在各地仍存在許多的偏見,希望能透過這部輕鬆幽默的電影,讓觀眾有更多省思。」
 

原本互看不順眼的兩人,最後逐漸放下對彼此的偏見,進而發展出一段超越種族、膚色、階級和社會藩籬的動人友誼,這不僅是人性美善的展現,也述說著「友誼 」是多麼的美好。

 

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加福音5:32我們就是那被造物,有著神美好創造形象,但因為我們都是罪人,虧缺了神的榮耀,惟有謙卑降伏在神的權柄之下,我們才能不存有偏見、真正的單純、無私的付出。

電影劇照和海報。(影片來源/Green Book Facebook

 

註一

傲慢與偏見》(英語:Pride and Prejudice),出版於1813年,是19世紀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的代表作。小說主要講述了鄉紳之女伊莉莎白·班奈特和富有的達西先生的愛情故事,反應了19世紀英國鄉紳階層的禮節、成長、教育、道德、婚姻的情態。 

註二
吉姆·克勞法(英語:Jim Crow laws) 1876年至1965年間美國南部各州以及邊境各州對有色人種(主要針對非洲裔美國人,但同時也包含其他族群)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的法律。這些法律上的種族隔離強制公共設施必須依照種族的不同而隔離使用,且在隔離但平等的原則下,種族隔離被解釋為不違反憲法保障的同等保護權,因此得以持續存在。但事實上黑人所能享有的部份與白人相較往往是較差的,而這樣的差別待遇也造成了黑人長久以來處於經濟、教育及社會上較為弱勢的地位。

1865年至1876年的重建時期,聯邦法律為南方的自由黑人提供一定程度的民權保護。重建時期結束後,南方各州政府、立法機構及法院重新被南方白人所掌控,一系列吉姆·克勞法被通過,用來隔離種族。

1945年後,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興起,民權團體用聯邦法律來抵抗吉姆·克勞法。例如著名的「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於1954年由美國最高法院判決,終止了公立學校中的種族隔離;美國國會隨後在1964年通過《1964年民權法案》及《1965年投票權法案》,禁止法律上有任何形式的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吉姆·克勞法在法律層面上正式走入歷史。

 

(錢大同:「約拿單文創‧最大的小地方」執行長,天藝劇團團長,多藝創意設計總監)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