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最關鍵的不是往前還是往後,乃是轉向神。因為神在哪裡,路就在哪裡。(圖片來源/今日報圖庫)

(讀經:路得記1~4章)

 

士師秉政的時代,社會動盪,信仰崩潰,各人任意而行。
 

靈性的荒蕪已讓人多受磨難,痛苦不堪,現如今,田地竟也荒蕪,饑荒遍地,甚至號稱糧倉的伯利恆也不例外。

 

翻看歷史,會發現饑荒在迦南地並不稀罕。

 

列祖們都也經歷過饑荒,甚至不只一次。這樣的情形似乎與有山、有谷,雨水滋潤之地的形象嚴重不符。但是,稍有經驗便可知,反常並非偶然,乃是神的作為,蘊藏著神的美意。

 

亞伯拉罕經歷饑荒時如此,以撒、雅各亦如此。當然,這些道理基本都是事後得知。身為當局者,列祖們也常看不清形勢,就像亞伯拉罕,在饑荒來臨時,他很自然的反應就是下埃及避難。

 

信心的勇士都選擇逃離,何況是生活在迷惘時代的亞比米勒。不過,與亞伯拉罕略有不同的是,亞比米勒沒有舉家遷往尼羅河畔的埃及地,乃是就近遷移,去到了一河之隔的摩押地。不求像亞伯蘭下埃及一樣賺個盆滿缽滿,但求能苟且偷生,度過荒年,到時候便可重返家園。

 

理想已很不豐滿,現實卻是更加骨感。
 

在摩押地,亞比米勒和他的兩個兒子相繼離世。就這樣,逃難地成了遇難地。

 

埋葬了丈夫和兒子,拿俄米面臨著選擇:留在摩押還是返回伯利恆。對富貴者來說,不還鄉如錦衣夜行,辜負無限風光。對拿俄米來說,不還鄉則如赤身夜行,尚能殘留少許顏面。同樣的情形,不少人選擇了留下來,即或明知會撞死在南牆上。

 

跟從神,必然有路可走。(攝影/記者陳榮恩)

 

原因很簡單,每個離家的人,出發時心聲幾乎都是:混不好我不會回來的!可如今,不僅沒有做到衣錦還鄉,甚至是落魄至極。人都要面子,往往心中默念路是自己選的,咬著牙也要堅持。這看似勇敢,但若是路錯了還堅持,則是愚蠢。

 

這種情況下,相較於往前走,往回走需要更大的勇氣。
 

拿俄米選擇了後者,她定意歸回家鄉。與她一同歸來的,還有執意跟隨的兒媳路得。當年離開時,丈夫兒子,人丁興旺。如今歸來,兩位寡婦,孤苦伶仃。不過,不必過於悲傷。當時的伯利恒城哀鴻遍野,如今的道路兩旁風吹麥浪。絕產的土地能再度成為糧倉,瑪拉的苦水也必能再次變甜。

 

走在故鄉的路上,眼前是一望無際的麥田。微風吹過,金黃的麥浪沙沙作響,拿俄米不知道會否有心情哼唱:

 

遠處蔚藍天空下
湧動著金色的麥浪
就在那裡曾是你和我
愛過的地方

 

亞比米勒已不在了,估計拿俄米也不會有這份心情,但路得與波阿斯,卻相逢在這豐收的田野上。地上麥穗散落,心中愛情成長,在拿俄米的鼓勵下,波阿斯亦經過一番努力,有情人終成眷屬。不久之後,路得懷孕生子,猶大的家譜上,終於出現了大衛的名字。

 

自此,拿俄米苦盡甘來。當然,苦盡甘來不是只有拿俄米,還有路得,更有整個以色列民族。若繼續引申,則包括全人類。

 

有時候,往前走沒有路,往回走才有路。不過,最關鍵的不是往前還是往後,乃是轉向神。因為神在哪裡,路就在哪裡。就像路得,她定意跟從的不是拿俄米,乃是拿俄米所信的神。即或是這信主的一家遭遇患難,她仍相信他們的神,並且生死相依,不離不棄。

 

跟從神,必然有路可走。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