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南原教會」盧玉香牧師。(圖/南原教會臉書、記者辛毓珊)

1981年,一群來自不同部落的原住民小姐,因同樣嫁給「台南永康慈光九村」的外省人而相識,更因基督信仰而開始凝聚,從家庭聚會到尋求教會。1985年,兩位台南神學院神學生,帶領這群婦女進入「南原團契」。迄今,一群異鄉人融合在一起的「南原教會」,屹立不搖三十多年。走過高山低谷,見證神同在的恩慈與信實。

偌大的城市裡,少數神的僕人默默關心著原住民牧養工作,團契雖一度中斷,卻仍被興起。1986年,團契加入屏東三地門大社教會的十幾位弟兄姊妹,人數達三十以上;1988年,與恆春高士教會家庭小組合併,成立「南原教會」。

 

1989年,第一任駐牧孫子光傳道,設立南原福音站,借大灣教會,於下午2時禮拜。歷經傳道人頻繁變動、輾轉搬遷,教會人數曾銳減到「一位牧者在台上和一位信徒講道」的光景,也曾因繳不出費用而被斷水斷電,跌至谷底。

 

後來,一位盧玉香(巫苞.答路本浪)傳道到來。長老初次見面的印象是:「很瘦小,身邊還帶了個養女。」經歷太多傳道人的南原教會,並不抱甚麼期待,暗暗質疑:「妳可以嗎?」

曾花玉長老自1981年婦女團契開始參與,從部落嫁到眷村,結識了幾位同為外省人太太的主內姊妹,信仰成為她們連結的主要因素。(圖/翻拍南原教會20周年紀念特刊)

 

二代原民基督徒,看著在城市工作的家人沒有聚會

1973年,出生於「屏東山地門大社部落」的盧玉香,是排灣族第二代基督徒。家中有七個兄弟姊妹,她和妹妹是雙胞胎老么。

 

大哥、二哥很早就前往都市工作,但因缺乏牧養,沒有聚會。年幼的盧玉香參加兒童主日學,看著老師美麗的長髮、潔白的衣服,立志長大以後,要像老師一樣。

 

國中時,盧玉香下山讀書,曾同妹妹和一位教會姊妹,合力存下零用錢,買米、麵、罐頭,探訪部落中的獨居老人家。高中時,她應同學邀請,前往曠野禱告山。

 

車途中,同學分享著參加經驗,興奮之餘便開始敬拜讚美,盧玉香隨之唱詩,領受到流溢的恩膏,被聖靈充滿,雙手顫動、內心火熱。

 

因喪父鑽研輔導諮商,為確認呼召而休學

高三畢業後,盧玉香立志報考花蓮玉山神學院。她與工作的姐姐來到台南,邊打工邊自學,父親卻在此時因心肌梗塞過世。

 

考上神學院的她,一直無法走出喪父之痛,失落悲傷,甚至隱含困惑的怒氣。後來她以「悲傷輔導」為題撰寫論文,透過不斷研究心理諮商、內在醫治,逐漸恢復。

 

盧玉香曾因「不確定熱心是否出於神」而選擇休學。剛好,大社教會在那年於台南設立福音站,牧者請她前往協助。四、五個月後,她從服事中明白,神的確在她心中放下牧養負擔,不再只是兒時理想。

大學就讀玉山神學院的盧玉香(第一排右二)。(圖/盧玉香 提供)

來到「只剩兩、三個人」的南原教會

2001年,盧玉香畢業,2003年八月,從高雄鳳山鳳原教會被派來南原教會。她發現:「教會十幾年沒有明顯的成長,之前十三位牧者,長者兩年,短者半年。」她在教會低潮時到來,當時穩定聚會的人只有她和養女、長老夫婦。

 

盧玉香回顧,自己從2003年委身至今,第一個原因其實是養女。「我不忍心她隨著我四處調派。」於是,她向中會提出一個五年計畫,並花很多時間,深入了解都市原住民的弟兄姊妹。

 

她前往他們工作的地方,甚至跟著一起工作。盧玉香說:「我看著那媽媽扛著五十公斤的飼料,我連拉都拉不動。」也有人在工廠裡殺雞,她進到那環境並拜訪主管,請求對方:「可以的話,請多照顧他們。」還有人做銃床,要操作大型機器製作工具,環境炎熱,盧玉香就常帶著飲料去探望。教會家人們的感覺因而慢慢形成。

盧玉香的養女盧馨是哥哥的孩子。她五歲時,父親出了嚴重車禍,行動不便、心智也受到影響,母親悵然離去。神學院剛畢業的盧玉香,便自告奮勇領養。她說:「若不是有養女,好幾次牧會時都想要放棄,但因為想做一個好榜樣給她看,就一關一關地撐了過去。她是我的天使,也是我最好的司琴手。生命中,能有這麼好的女兒,是上帝給我非常美好的禮物。」(圖/盧玉香 提供)

精心陪伴會友的牧者

盧玉香說:「主日時,我們從早到晚在一起聊天,一方面大家沒有其他地方可去,一方面這樣也好,減少一些人跑去喝酒。」在牧者的陪伴下,不少家庭全家人一整天都在教會。後來,盧玉香也進一步門徒培訓,帶領弟兄姊妹在生活中實踐信仰,用真理幫助欠債的還債、拮据的有餘。

 

至今,有一件服事盧玉香從未中斷過,就是每周寫信給會友。她說:「我會向每個人表達對他的觀察、期待和鼓勵,從前五個人時我用寫信的,現在一百多人,我改為簡訊,有時也用語音訊息禱告,但新來的會友我一樣會手寫信。」

 

這是她每周某天上午固定的服事。雖很辛苦,但她更覺很值得,極為珍惜與每個人個別間的深刻連結,「勝過我講許多大道理!」她說。

 

帶領教會興起門徒,走向復興

教會正成長之際,盧玉香卻曾陷入屬靈低谷。當時,她必須跪下來哭著向上帝禱告:「如果祢要繼續用我,求祢給我方向,不然我快做不下去了。」並躲在書桌底下說:「尋求不著,我就不出來。」神給了她八個字:「全人裝備,為主所用。」使其了解,接下來必須進深門訓,直到每個弟兄姊妹成為全備的門徒。

 

因人數增長,教會搬離了大灣,租下一棟透天厝。盧玉香也用心地作小組、門訓,並開始建堂計畫。弟兄姊妹們的靈命越發剛強,在社區中做了許多美好的事,也勇於傳福音。

 

2009年,南原教會的經常費和人數開始穩定,2010年盧玉香封牧,教會不再擔心牧者會受調派異動,權責開始由教會自行決定。

 

五年前,南原教會買下現址建築、重新裝潢,大家開始有夢、有異象。

精心陪伴會友的盧玉香於2010年封牧。(圖/翻拍南原教會20周年紀念特刊)現址在台南市永康區復華六街上的南原教會,美麗的外石牆深富原住民文化風格。(圖/記者辛毓珊)

多元文化視角的都市原民教會

盧玉香說:「都市原民教會流動性高,有些人可能這一兩年在這裡工作,之後就會離開,或是退休後,也會再回到部落。」有時部落教會到都市拓殖,也會帶走都傳教會的會友,自1995年至2012年,自南原教會轉籍原鄉教會者,就有四十五人。

 

所以,盧玉香認為「文化多元的視角」很重要,都市原民教會應能接納更多不同的族群,「我一直在形塑一個文化:希望教會有如部落,既是教會也是家。」

 

設立於排灣中會下的南原教會,宣教負擔不限於排灣族,跨族群的聚集包括阿美族、太魯閣族、布農族、卑南族、漢人等,且會計畫性每月舉辦一次「文化主日」。

 

盧玉香牧師表示:「希望原住民孩子,即使在都市長大,仍可以和部落有連結,知道部落的語言、服裝和詩歌。」

 

文化主日中,主責族群會穿上傳統服飾,並預備文化小禮物,如卑南族送臀鈴,加深自我認同。盧玉香也努力在祝禱中,使用不同語言,在各樣細節上展現多元文化的格局。她說:「都市原住民不能看自己弱小,而是要有更高的眼光。

南原教會的會友身分跨越族群,包括阿美族、太魯閣族、布農族、卑南族、漢人等,約有一百多人穩定聚會。(圖/南原教會 臉書)

富有文化多元視角的南原教會,每個月會舉辦一次文化主日。盧玉香認為:「都市原住民不能看自己弱小,而是要有更高的眼光。」(圖/南原教會 臉書)

 

我們要一起預備好,迎接聖靈造訪,全面復興

近期教會閱讀林鴻信牧師《山間靈風吹起》一書,不斷領受「聖靈會再造訪」的信心,並以扎實的讀經計畫和禱告,自我預備。

 

盧玉香說:「末世的預備真的太重要了,我們就從禱告開始,更多地等候。」每一天,教會都有禱告會,無論多少人,就一直進行下去,並有禁食接力禱告,至今沒有中斷。

 

去年,盧玉香因肺癌開刀,許多同工都十分不捨,但一份執著的熱情不斷推動著她,使其繼續勇敢地和同工們分享「植堂」的異象。

 

「我對我的身分和事工的感動,真的無法消滅,能走到哪裡,我就做到哪裡。願和弟兄姊妹們一起預備好,迎接聖靈,看見福音要大大地擴展開來!」她堅定地說。

曾夢想二十三歲結婚的盧玉香,年復一年專注地投入服事,直到2015年認識了出生台北的先生,在神的帶領與印證下,兩人交往一年又二十天便步入婚姻。對方和盧玉香一起來到台南,以其專業投入教會的媒體服事。(圖/盧玉香 提供)盧玉香牧師2020年因肺癌開刀,如今正在恢復中。右圖為她分享教會近來的讀經計畫,提供會友專門的筆記、明確的進度,並鼓勵弟兄姊妹們寫下靈修心得。(圖/記者辛毓珊)

南原教會的弟兄姊妹,是來自南部不同地區的原住民族,有玉山腳下的布農族人,有屏東高士部落的排灣族人…,共同點是在時代環境的驅使下,到了台南為生活經濟打拚。偌大的城市裡,他們被神的恩手連結起來,如今,更成為生命共同體,渴望一同等候聖靈,迎向復興!(圖/翻拍南原教會20周年紀念特刊、南原教會臉書)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