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越來越常聽到各種癮症:酒癮、性癮、藥物成癮、手機成癮...等。然而,對於成癮,你是否有這些迷思?
關於成癮以及它如何運作有很多迷思,大部分這些迷思並非只是無關緊要的誤會,反倒在我們的社會文化和政策上留下不必要又痛苦的錯誤和傷害。
Relevant專欄作家Timothy Mcmahan King指出四個迷思,並幫助我們釐清如何正確面對成癮:
迷思一:會成癮只因為追求享樂
就神經學層面來說這是錯誤的。成癮跟腦中的多巴胺機制相關,多巴胺時常與愉悅感連結,但從根本而言是關於「想要」而非「喜歡」。這也就說明了為何有些成癮者明明已失去曾經的樂趣,卻依舊沉溺在同樣的行為中。
就神學層面來說這也是錯誤的。美國拜歐拉大學教授Kent Dunnington說:「成癮主要不是與實際物品(享樂)有關,而是道德與心智。」這是什麼意思?
那些在成癮中掙扎的人可能一開始是因為樂趣,但促使他們成癮的原因是為了追求其它好處—緩解痛苦、體驗連結感、舒緩焦慮或是尋求超脫。
在這種情況下,Dunnington教授表示可將成癮視為一種錯誤的敬拜,以一種永遠都無法滿足的方式追求人類都有的渴望。
迷思二:癮症復發就是失敗
復發是常態,是成長的一部份,它不是敵人。
如果能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是生命「正在被調整的人」,都有面臨回到舊有行為模式或習慣的時刻,那你就能在康復中看見希望。當成癮者遇到挫折時,我們能給予理解和支持,而非論斷和孤立。
「減低傷害」(Harm reduction)是成癮與康復領域常用的詞。很少有人能夠一次性且永久的轉變,「減低傷害」就是鼓勵「任何積極正向的改變」。隨著時間過去,這些正向改變可以累績為大的翻轉,而這也能確保當一個人準備做更多改變時,他的身旁有關係支持系統存在。
迷思三:痛苦和懲罰可以解決問題
基督信仰的基本真理之一是愛和恩典,不是審判和刑罰,而這也是宇宙中最有變革性的力量。
成癮本身就是「自我傷害」的行為,它會損害大腦負責處理長期決策的部分。對於成癮者來說,再去增加他們的痛苦和要承受的後果是沒有道理的,事實上這只會使成癮狀況更加糟糕。
關於成功康復,某部份而言與其說是停止去做什麼行為,不如說是當人們開始努力去實現他們生命中的新目標。戰勝成癮的關鍵就是找到一件值得去做的事。
迷思四:藥物是不好的
這乍看之下大概很不合乎常理,然而卻是作者的親身經歷。10年前他被送到加護病房,服用了大量的麻醉劑,其中之一是吩坦尼(fentanyl),是屬合成的類鴉片藥物。醫生解釋他的身體正承受極大痛苦,如果不這樣處理,他可能會器官衰竭並死亡。
我們俗稱的毒品,其實也是能救人一命的藥物。因此重點不在這個藥物、這件事本身,而是人與它的關係。
攻擊特定物品或使用那些物品的人無濟於事,我們需要去了解成癮在那個人的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想辦法去找到、滿足他的真正需求。對有些人來說,或許是一個住所、一份工作;他也有可能需要藥物輔助治療或真實的人際連結…等等。
可惜的是,面對成癮者,很多基督徒常塑造出不切實際的期待跟恥辱文化給他們;只專注於譴責他們的行為,卻不去關心是什麼痛苦、創傷使他們走向成癮。
我們需要改變談論成癮、以及對待那些正在掙扎中的人們的態度。基督徒應該站在幫助成癮者的第一線,而不是增加他們的羞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