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我的父母不相信我會有憂鬱症。」一位年輕女孩說。儘管她有持續的自殺意念和無望的感受,對於她的基督徒父母親而言,那一定是因為她不夠信靠神、選擇相信了撒但謊言。否則,在上帝豐沛的恩典裡,我們怎麼可能感到絕望?──這樣的談話內容,對你來說是否很熟悉呢?

專欄作家卡利.馬奎利爾(Carley Marcouillier)在Relevant Magazine上談到這個議題,類似像這位女性的例子,經常讓他感到憂心。把「心理健康出問題」與「靈性的軟弱和不成熟」做連結,這樣的理解是相當危險的。

 

這個世界的敗壞和各種來自撒但的謊言,經常引發我們的挫敗和焦慮感。根據「美國自殺防治協會」(Depress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統計數字,罹患焦慮症的人當中,只有不到四成的人尋求專業幫助;憂鬱症更是15到33歲的青壯年族群中,讓他們嚴重失能的主因之一。

 

馬奎利爾認為,情緒的困擾是真實存在的,這個事實也不會因為重生得救後就完全消失。當然,主的恩典會幫助我們脫離情緒泥沼,但心理健康就和靈性生命一樣,是一條需要一輩子與之努力的道路。情緒健康和屬靈生命的建造,同樣值得教會關注。

 

迷思一:我的感受對上帝來說不重要

誰這樣告訴你的呢?《聖經》申命記32章10節說,「耶和華遇見他在曠野荒涼野獸吼叫之地,就環繞他,看顧他,保護他,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我們是上帝眼中的瞳人,了解並接受這件事,是打破「我對上帝來說不重要」迷思的第一步。

 

如果我們將自己挫敗的經驗,對應在上帝創造我們的形象上──像創世記1:31所提,「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這時候很自然會有一種困惑,上帝怎麼沒有改變我們的情緒困擾、我們的痛苦對上帝來說不重要嗎?以至於讓我們懷疑上帝的愛、全能和良善。

 

事實卻不是這樣,上帝真的在聽、也真的在乎。試著想一下,我們的掙扎很可能並非出於上帝的不良善,而是來自這個破碎的世界。而這件事總有一天,會因著耶穌的再來全然改變。

 

我們一切的掙扎代表什麼呢?代表我們需要這個福音、《聖經》裡提到的這位全能上帝。「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示錄21:4)

 

迷思二:我只是需要再更有信心

有心理困擾的基督徒,常常因著類似這樣的話陷入更大的低潮:都是我對上帝不夠有信心如果我再更屬靈一點」…很有可能,我們也曾經這樣「鼓勵」過那些有憂鬱症、焦慮症、自信心低落的人,甚至是叫他們回去更多禱告。

 

沒錯,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用情緒的健康來觀察一個人的靈命狀態。但心理健康出狀況,等於對上帝的信心不足,這樣的連結不完全正確。希伯來書11:1提到,「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這代表什麼呢?基督徒很有可能在充滿盼望的同時,又因著未見的應許感到沮喪。

 

此外,如果我們認為靈命夠健康,就不會有情緒困擾,不知不覺中就是在傳遞一種思想:「我可以靠著自己的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在心理健康和屬靈生命上都很健康的人。」基督的福音卻不是這麼一回事,福音是那些絕望之人領受盼望的過程。

 

迷思三:心理疾病是不存在的

確實,舊約並未提及心理疾病的議題。然而,詩篇卻有許多篇幅談到生命中的痛苦,並在其中呼求上帝幫助的段落。「我的心因愁苦而消化,求你照你的話使我堅立。」(詩篇119:28)、「我如水被倒出來,我的骨頭都脫了節,我心在我裡面如蠟熔化。」(詩篇22:14)

 

迷思四:基督徒接受諮商並不合適

不少基督徒情緒出現狀況,卻不敢求助專業機構的治療,很多時候是認為:「我應該要找牧師才對…」,「如果上帝是全能的,我怎麼能尋求世俗的解方和幫助呢?」確實會有人對此議論,但這就像告訴罹患癌症的人不該看醫生、應該迫切禱告一樣。

 

情緒困擾是很複雜的,原因也可能來自身體某些機能的失調和腺體分泌不足。上帝可以讓萬事互相效力,讓那愛祂也尋求祂的人得益處。只要我們沒有將這些幫助的方法視為偶像,專業治療可以是上帝使我們得著醫治的其中一個方式。

 

 

閱讀更多盼世代好文》

立刻加入盼世代Telegram

追蹤盼世代Instagram

盼世代Facebook粉絲搶先看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