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全國家長審議性平教材座談會」4 月29日高雄場,主講者晏涵文教授,他在現場分享教育現場的現象。 (攝影/記者陳衿妮)

以性平課綱中的的主概念「婚姻家庭」來看,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只著重「家庭暴力」、「多元家庭型態」兩個概念,並且內容多數強調「同性婚姻家庭」。整個「性平教材」編輯的方向與動機引發各界質疑。

「性別平等」是聯合國在全世界推動「性別主流」的核心精神,強調性別平等的普世價值及對社會中婦女、弱者及邊緣者的重視,也是世界性的發展趨勢。為豐富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以教育方式消弭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

 

但是,每一個家庭如果沒有爸爸、媽媽的犧牲,沒有一個小孩會長大;很多都是家庭中15–64歲的人在努力,使得15歲以下65歲以上的家人能得到照顧。

 

晏涵文教授提到,當社會隨著世界性的發展趨勢而改變時,似乎忘記「家庭」才是主流!現今社會,大家都崇尚後現代主義以「自我」為觀念,已經造成現今社會的少子、不婚、不生、不育等現象日趨嚴重。

 

【點我觀看「全國家長審議性平教材座談會 - 4/29高雄場」直播影片】

  • news-details
  • 「全國家長審議性平教材座談會」預計有南區、東區、中區、北區四場,南區高雄場,於上(4)月29日在高雄市議會大簡報室舉行。現場有多位高雄與台南的議員,一同關心不當性平教材。 (攝影/記者陳衿妮)

「性別平等教育」不像「健康教育」是一門科目

當全世界推動「性別主流」與強調「性別平等」時,似乎忽略了「性別平等」是一個「目標」,且「性別平等教育」不像「健康教育」是一門科目。但若要達到「性別平等」這個「目標」,其實可以透過學校教育(含課內教學、課外活動)、家庭教育來達到。

 

目前在國民中、小學,除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課程外,每學期需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或活動至少四小時。「性別平等」靠著社會運動進入校園,但四小時的活動與課程,並沒有任何審察機制,來控管其教學的正確性,這等同破壞了教育制度的專業性。

 

他極為擔憂,現在台灣各校幾乎都少有合格老師負責「健康教育」教學,加上學校不按照課表授課;他估算全台約有95%左右的國中三年級「健康教育」課程幾乎完全不上課,此狀況導致現在的青少年明顯的缺乏正確「性的價值觀」。

 

事實上,「性平教育」授課老師,聽說有些非合格教師或同志擔任講師,導致現在的國中、小學生在「性平教育」的推波助瀾之下,容易因好奇心驅使而盲目隨從潮流,而在不適當的年齡去做性的探索。

  • news-details
  • 主辦單位一一解說問卷內容。 (攝影/記者陳衿妮)

家長需要強力關心孩子「大學時期」階段

晏涵文提到,孩子18歲前幾乎都是住家裡,因父母在家可就近關心與管教,普遍來說孩子的表現都蠻乖的。但大學階段突然開始在外地就學並在外租屋,這階段很多孩子會開始談戀愛,天高皇帝遠,導致很多家長都沒有警覺到孩子讀大學階段是什麼光景。

 

大家都說大學生談戀愛是必修的學分,目前在台灣僅有少數的大學有戀愛哲學、戀愛社會學、戀愛心理學等學分;這些課程中通通都沒有談到當男女一開始有戀愛的感覺,就要有接吻、撫摸、性交等親密行為。

 

晏涵文在2014年北中南區全國抽樣調查中,針對大二到大四的學生做問卷調查統計出:

 

一)約有4成的學生有性行為。(含有過一次「異性」或「同性」的性行為)

二)有性行為但不需要有感情基礎,也不要婚姻的男生有49.7%(部份是金錢買賣的性行為),女生有21%(她們不需要你是她的男朋友,也不需要妳對她們負責,也不需要付錢,只要跟她們發生性行為就結束了。)

  • news-details
  • 晏涵文教授分析現代青少年的情慾問題。 (圖片來源/晏涵文教授)

什麼是「性教育」?

「性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是在教導健康親密關係。「性教育」也是一種「品格教育」,其教導重點不是在「性知識」,而是在教導與性有關的「價值」以及將價值實踐所需的「能力」。這個能力是做選擇、拒絕、溝通等能力,是九年一貫的「十大基本能力」。

 

晏涵文解釋,「品格」(Character)是指一個人為了維護與實踐「自我價值觀」,所採取的「自我控制」或「自我管理」的程度。而教育部所推的「品格教育」專案,並不包含教導「藥物濫用」與「性教育」;這與現在全國家長希望爭取的學校應重視「品格教育」是有極大落差的。

 

「性教育」六大學習重點: 

一)健康的性觀念:自尊、互尊、愛、被愛

二)男女「性生理」、「病理」、「心理發展」

三)剛柔並濟的「性別角色」與尊重「性的多樣化」

四)表達情感、約會、為親密關係做決定

五)建立婚姻中永久的知己關係

六)防範負面性行為的危害(性侵害、青少女懷孕、愛滋病及其他性病)

  • news-details
  • 家長代表非常擔心,不當性別平等教材對孩子造成不當影響。 (攝影/記者陳衿妮)

推動「性別平等教育」難道不是為讓社會更和諧嗎?

晏涵文分析,國家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應是為讓社會更和諧,但所有的「性平教材」都出現「異性戀霸權」、「恐同症」等字眼,這是在世界各國非常少見「社會少數」罵「社會多數」的真實現況。

 

他強調,現在最具爭議的「性別光譜」,想都不用想都知道是虛構的;如果「性別」有「光譜」與「連續性」,就一定要有「量表」,讓每個人能「依照量表」清楚辨別自己百分之多少是男的、百分之多少是女的。但試問,世界上有誰知道你是百分之多少是男的,百分之多少是女的?無奈的是,這些不合理的內容,竟被納入教材裡。

  • news-details
  • 晏涵文教授提到,「性別光譜」這種不合理的內容,竟被納入教材裡。 (攝影/記者陳衿妮)

台灣的「性別平等」一點也不平等

同性戀約佔3%–5%,男同性戀是女同性戀的6–10倍;但「多元性別」中只強調佔少數比例的「同性戀」,刻意忽視90%多的「異性戀」,也沒有包含很少見的「陰陽人」與「變性人」,因此「多元性別」等同「同性戀」是由此而來。

 

「性別平等教育」應該是強調社會性別之「後天角色」的立足點平等、機會平等;尊重性少數,如:同性戀、性別特質不同者、跨性別等。

 

以性平課綱中的的主概念「婚姻家庭」來看,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只著重「家庭暴力」、「多元家庭型態」兩個概念,並且內容多數強調「同性婚姻家庭」。整個「性平教材」編輯的方向與動機引發各界質疑。

  • news-details
  • 國家長聯盟王立昇監事長,負責主持綜合座談。 (攝影/記者陳衿妮)

「性別平等」該教的應該是:真正落實進入婚姻立足點的平等

以前的大學生是80%男生、20%女生,現在是男女各50%,碩士班男女比例是6:4,博士班男女比例是8:2。

 

晏涵文分析,「性別平等」應教進入婚姻該「男女平等」。舉例:過去因為男女大學生的比例落差大,所以無法大學男生都娶到大學女生;現在大學的男女比例平均,這可改變過去男女結婚學歷不平等的現象,真正落實進入婚姻立足點的平等。

 

他難過指出,台灣不看「專業」只看「立場」,講專業並不被重視。

 

「性別平等」十幾年來,完全不教導男女用「平等」的方式進入婚姻,導致職業婦女蠟燭兩頭燒。一個家庭中80%的家務事,都是太太在做;但「性別平等教育」卻很少為職業婦女發聲,「女權運動」竟然不關心婦女的權益,重點竟放在「同志權益」,這點令人匪夷所思。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