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的必修課題。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的必修課題。

不管是面對自己人生的終點,還是失去至親的痛楚,「死亡」絕對是人生路上的必修課題。然而,站在人類面對死亡的第一線,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儀式原意雖是安慰人心,多數的喪親家屬,卻是在告別式完成後,才開始進入最深沉的傷痛情緒中。

為讓各教會牧者成為抒發悲傷的幫助者,生命河喪親家庭關懷協會根據聖經十架神學、悲傷輔導理論及藝術治療技巧,為喪親家庭設計了一套「家庭追思聚會」的教材,幫助家屬更真實的面對、抒發情感,並從基督信仰得著安慰與盼望。

卸下心防 你是否真能感覺自己的感覺?

面對死亡、接受死亡是一段過程,時間長短因人而異。

面對死亡、接受死亡是一段過程,時間長短因人而異。

生命河喪親家庭關懷協會秘書長林翠珍指出,面對死亡、接受死亡是一段過程,時間長短因人而異,但許多人往往受傳統文化或錯誤觀念影響,使悲傷情緒無法得到健康的抒發。

例如在華人社會中,許多家庭通常不擅於溝通、分享,因此面對死亡,也容易壓抑悲傷情緒。她也觀察到,基督徒會有「過度悲傷不討神喜悅」的想法,因而刻意不正視自己的情緒。

林翠珍指出,面對重大失落時,過度壓抑的人一定要了解「悲傷」是甚麼,以及每個人都有「悲傷的權利」。包括用自己的方式,生氣、傷心或麻木無感來表達自己的失落;可以對生活瑣事厭煩、有突發情緒;可以在療癒過程帶著悲傷成長。不論如何,擁有同伴,並用合理的想法看待悲傷,才能用健康的方式療癒悲傷。

好好說再見 家庭追思禮拜三部曲

在「家庭追思禮拜」教材中,共安排三次追思禮拜,每次禮拜的進行,又分為基督信仰與悲傷關懷兩部分:一方面以聖經真理看待死亡、學習交託;一方面用活動方式,融入心理學、諮商學技巧,帶領家屬階段性的向至親道別。若從學術觀點來看,這套追思禮拜教材是「悲傷輔導從宗教支取力量,宗教從悲傷輔導得技巧」。

悲傷輔導從宗教支取力量,宗教從悲傷輔導得技巧。

悲傷輔導從宗教支取力量,宗教從悲傷輔導得技巧。

一、安息交託篇:我感覺、我交託

帶領者幫助喪親家屬從聖經角度明白生命由神而造,回歸源頭的真理,靈魂並非飄盪無依靠,而是安息主懷。若喪親家屬並非基督徒,則幫助家屬將生命主權交託上帝,知道雖然不舉行各種超渡儀式,只要信靠基督耶穌,仍可勝過黑暗權勢,得著平安。

為幫喪親家屬體驗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活動中可預備許多報章雜誌的剪貼圖,讓喪親家屬從中尋找使他們想起逝者的圖樣,每個人輪流分享,最後透過獻花儀式接受親人逝去的事實。

二、道愛釋懷篇:憶難忘、情長在

「上帝是愛的源頭,在生命中賜下逝者的生命。」第二個部分,首先從感謝開始,帶領喪親家屬從「愛的觀點」回憶逝者一生,不管是值得效法的,令生者愧疚、受傷的,都可以在這個時候真實的分享,接著透過饒恕、道歉、道謝,幫助他們放手、得釋放。

三、盼望前進篇:重整生命

最後讓家屬明白「永生」的意義,擁有與逝去親人再相會的盼望,並重新安置逝者在心中的位置,將情感重新投注在未來生活上。

由於死亡帶來的不僅是心靈上的創痛,更是角色、責任的改變,除透過「走向復原的9大路標」檢視自己悲傷歷程的路徑,也幫助家屬得著再前進的力量。「走向復原的9大路標」如下:

1. 我感覺逐漸開朗起來。
2. 我能夠改變環境而非被環境改變。
3. 我找著生活新意義,對未來沒有被遺棄的恐懼。
4. 我能享受珍貴回憶,而不致重新激起失落,罪疚或自責痛苦感覺。
5. 我允許自己偶有低潮,並能暢談內心感覺。
6. 不管他人說什麼話,或做什麼事來刺傷我時,仍能饒恕對方。
7. 我能夠將自己的經歷分享出來,幫助他人面對失落痛苦。
8. 我已恢復生存的意願並願意服事他人的需要。
9. 我在主裡信心被更新,生活中重燃盼望。

如何「合情又合真理」的安慰人?

林翠珍表示,追思禮拜教材的使用一定要經過家屬至少三人同意,並由具牧養、輔導能力者進行。在幫助牧者服事喪親家屬之餘,她也呼籲教會更看重相關事工,但要以關懷為本位,幫助對方面對悲傷,而不是純粹從「得著靈魂」的角度,將傳福音視為首要工作。

因曾陪伴過無數基督徒、非基督徒家庭,她也觀察到現代殯葬業愈趨客製化、精緻化的服務,相較之下,教會雖偏向「土法煉鋼」,用聖經經文和安息禮拜服事人,卻不像業者用錢買服務,而願意因「耶穌的愛」不懈的關懷。

因此,教會在喪親家屬事工上,除了提升技巧,更重要的是回到上帝的愛來服事人。也許關懷家屬過程中,可能因逝者非基督徒,或以自殺方式離開人世陷入兩難,不知如何「合乎真理」安慰對方,林翠珍仍鼓勵基督徒,將「是否得永生」的議題還給上帝判斷,先看見對方的需要,並以上帝的愛安慰對方。

  • 關鍵字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