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 / shutterstock)

「教會應該使用矽谷『最新最好』的科技傳達聖經信息嗎?」、「神學院可以在『線上網絡』教導神學嗎?」面對「元宇宙」來臨,也造成教會很夯的話題,「元宇宙教會」及「元教會」,乍聽之下有點模糊,其實概念上最大差別在...

當「元宇宙教會」只跟著「元宇宙」的議題追跑時,「元教會」乃在「創新」中單純的預備「蛻變」!教會正面臨「去(人)中心化」,才能恢復「(神)中心化」!

 

3C 關鍵「脈絡 Context、文化 Culture、 特色 Competency」,來幫助教會思考「開創」,教會應該要跳脫 Mega Church 與 Micro Church 的舊思維,進入「元教會」Meta Church 的時代!

 

「元教會」的蛻變與開創

當被問到:針對目前「元宇宙」也造成教會很夯的話題時,要提醒大家:我們不要「元宇宙教會」而要「元教會」!乍聽之下有點模糊,其實,概念上最大差別在:「元宇宙教會」指的是「被動」的跟著「元宇宙」議題追跑的教會;而「元教會」指的是教會「主動」重新反思,以面對「元宇宙」的來臨!

 

「元宇宙」有一個被教會乎略的元素,就是「去中心化」,究竟「中心化」出了什麼樣的問題?它最大的缺失是「權力集中的腐敗」!試問你的教會有「主任牧師說的算」的文化嗎?你的教會有令人噤聲的「順服權柄」印象嗎?社交媒體提供匿名發言容易被煽動,但這絕非藉口,教會正面臨「去(人) 中心化」,才能恢復「(神)中心化」!

 

在聖經中,以Meta字根出現的是Metamorphose「蛻變」,只出現在三個地方:「心意更新而蛻變、耶穌登山變像、從鏡子返照成主的形像」,教會應要奪回原屬於聖經的 Meta「蛻變」。換句話說,不論你的敎會是 Mega Church、或Micro Church,都應該為未來的創新預留空間,以「蛻變」的Meta Church「元教會」重現。

 

Meta在希伯來文,是被猶太人所嘲笑的「死亡」Dead;而當希臘人使用Meta 時,意思卻是「超越」Beyond。這反映出被舊約猶太人嘲笑「釘死」的耶穌,在新約卻成了「超越」死亡的復活基督。無獨有偶,華人把Meta翻譯成「元」,意思是「開始」,如同「一元復始」。換句話說,不論你的敎會是50年歷史、或只有5年歷史,都應該處於篳路藍縷的開創之心 Startup mode,以「開創」的Meta Church「元教會」重現。

 

法國兒童文學作家Saint-Exupéry在《小王子》Le Petit Prince序言裡說:「要保有赤子之心!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只是大部分的人都不記得。」大人是小孩的延續,並非取代,因此「赤子之心」不等於維持幼稚,乃是單純的預備蛻變。「每早晨這都是新的。」(耶利米哀歌3:23)每間教會都曾經歷過開創階段,因此教會「要保有開創之心」,乃是單純的預備蛻變。

 

創新是一種「姿勢」

過往我曾擔任矽谷蘋果電腦的主管,經常被問到:

「教會應該使用矽谷『最新最好』的科技傳達聖經信息嗎?」

「神學院可以在『線上網絡』教導神學嗎?」

 

當然可以!但這些都是容易被誤導的提問,因為有人把創新當成「技術產品」,而有人卻把創新視為「暴力改革」。簡而言之,人們開始對創新進行價值判斷:有些人認為「新」的和「變化」的都是好的,另外有些人卻認為「舊」的和「傳統」也有好的。

 

就像「教導」與「學習」不是神學院的本質一樣,教會也絕不是用「信息」與「聖經」給信徒洗禮。同樣的,科技本身並不具有創新性,並非僅僅因為它的方便或時尚,就說「科技創新」。基督徒的認知方式已經變得太小了,並很容易地將創新替換為另一個定義:「修修補補現有的東西」,而不是「有計劃的建立傳福音的結構」。

 

這種做法為「狡猾的創新」Cunning Innovation,它除了用性感、顛覆、和迷人的方法講述的創新之外,在古英語中的「狡猾」,也可以指另一種的「知道」,一種「更深層次的魔術」。仇敵正在使用狡猾的創新,使基督徒理所當然的誤以為「不必去教會,只要在家裏就可以敬拜神與聽主日信息;不必去神學院,只要在家裏就可以聽神學課程內容」。

 

事實上,創新是一種「心態」Mindset,指的是使用科技的方式與過程,而不是產品。除此之外,創新是一種「姿勢」Posture可能更重要!姿勢包含心態與操練;因為信仰的實踐至關重要,而且是經常被遺忘的部分。姿勢總是與操練有關。採取特定的姿勢就是以一種具體化,以聖經規範塑造的信仰方式行事。

 

由於教會的信息和神學院的教導,總是在實踐的背景下進行,所以這個重要工具「姿勢」,不能獨立於另一個重要的工具「目的或方向」之外。因此,我們感興趣的問題應該是:教會與神學院,在信息、教導、和學習中的創新「姿勢」。其獨特之處也應包括:面向教會圍牆外,並聆聽「世界的哀嚎」;與擁抱多樣性差異,並包容「不循規蹈矩」,這兩項姿勢都包含在大誡命的「愛人如己」之內,也是大使命傳福音的前哨。

 

元教會面對「兩難」

難到說教會被困在過去嗎?教會並沒有停留在過去,而是很多教會「被困在自己的當下」。如果一個教會在1990年充滿了人,當時年輕夫婦所生的孩子們,在2005年就已進入非常酷的青年團契。這批孩子現在2022年已是為人父母,如果他們今天仍然說:「我參加過這樣的青年團契,如果它對我有用,我相信它也會對我的孩子有用。」那麼這間敎會將很難被人填滿。

 

為什麼有些教會不想改變得太快?很多教會是採用「等待和複製」的策略。當教會不知道該怎麼做,就等待其他教會弄清楚,然後我們教會就可以復製了。當你有整整一代人來解決變化時,這個策略非常有效。如今變革開始加速,每隔七到十年,就會發生一件足以讓教會必須作出回應的重大事件。當你知道要復製誰的時候,到那時世界又變了。

 

那麼元敎會最棘手的是什麽?我們將不得不同時適應兩難;永遠不變的福音,和不斷在變化的人民。有一種迷思認為,有創新必須跳出框框思考。但事實證明,具有創新精神的人,通常是能夠同時在兩個盒子,或更多盒子中思考的人。最好的創新來自於,採用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中工作,並將其調整到新的環境。

 

元敎會如何面對傳統?正如神學家 Gregory Jones 所指出的:「傳統 Tradition 與傳統主義 Traditionalism 有著根本上的不同。」耶魯大學歷史學家Jaroslav Pelikan說:「傳統是死者的活生生的信仰Tradition is the living faith of the dead;傳統主義是生者已死去的信仰Traditionalism is the dead faith of the living。」今天存在的某間教會可能以後就不再存在。然而,如果教會想要在世界上有效地事工,就需要創新。

 

元教會是為一個將來不會在存在的世界而校準的。創新並不意味著要拋棄傳統,而是需要我們定期在原有基礎上重新校準。許多教會領袖都在提供策略;不幸的是,不久又有新的變化出現,這導致教會只能利用手頭上的有限資源迅速適應。很多策略可能為時已晚,因為新的變化需要現在就得關注;這就是為什麼在過去年代,在神學院無法學習到如何處理這些問題。然而,今天教會應該在這個議題上擔負某些責任。

 

元教會須要「開創」

為什麼要叫做「開創」?創意泛指一種新的構想,它必須符合「原創性、可行性、影響性」三大條件。在絕大多數情況中,「創意」是構成創新的主要成分,唯有在經由充實與整合之後,才能轉變為具體的「創新」成果,之後才能帶來有價值的「開創」。此外,除了創新,還要掌握整個問題的全貌,才能讓開創更成功。

 

提出「元教會3C關鍵」,來幫助您和您的教會思考「開創」:

 

首先,導入創新時,若能避開直線式的思考,透過「教會脈絡」Context去了解問題的全貌,就可以提升開創的成功率。關鍵就在我們能不能掌握到事情的來龍去脈,不躁進的推出開創,也不魯莽的導入開創。我們必須停頓,並好好「停、看、聽」!

 

其次,我們當前的「教會文化」Culture是「幫助」還是「阻礙」我們前進?很多時候,如果不小心注意,就無法意識到過去為我們服務的文化,在未來可能無法為我們服務。試問,我們的教會文化,是否可以快速而清晰地適應和溝通?是否能有效地回應會友和社區的需求?我們希望及時向前推進,而不是陷入匆忙之中。

 

最後,我們與眾不同的「教會特色」Competency不是由外而內,而是反求諸己的由內而外。創新是聆聽自己內心聖靈的聲音,而不是看對方的來路見招拆招;因此應該從教會的核心能力與特色出發,來思考開創的可行性與做法。

 

另一種可能是教會領袖的心已被原有核心能力所制約,頑固到無法接受新的事物;當開創超過領袖可容忍程度時,領袖便會鎮壓開創,以維護教會所希望的次序。因此,如何讓開創可以見容於敎會,而又不失去開創的精神,是一大難題。

 

結論

有些人會說,「實體聚會」與「線上聚會」混合已經很久了;原因很簡單,那是他們不得不這麽做,如果不利用這種「偽創新」,他們將無法生存。建議:「元教會需要放棄部分的制度與慣例,以便為創新留出空間。我們需要放棄那些陳腔濫調的思維,準備好重新審視關於開創的語言,以及衡量事奉的方式。」

 

開創具有極大風險,並且會引發巨大的混亂和痛苦。我們可以事先調整開創的呈現與應用,讓開創成為「不苦口的良藥」;也不會引來教會的制裁,或引起某些會友的抗爭,更不會讓開創的善意導入後,帶來不堪設想的後果。

 

我們這一代的基督徒有責任、也有使命去尋求改革,讓世界回歸其適當的心中,就是「主耶穌的榮耀」!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