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生命中最具挑戰、危機的時刻,往往是上帝擺設筵席之處。(圖/shutterstock)

基督徒都知道自己將來會返回天家,但你聽過今生就能享受「神國筵席」嗎?這宴席特別之處,不是在你人生飛黃騰達之際,而是在最痛苦艱難的時刻。

 

資深聖經老師蔡筱楓受邀至土城光之城行道會,以「神國筵席」為題傳講信息,帶領會眾一同經歷聖經描述的各種筵席,讓大家體會-讀聖經並非宛如嚼蠟,乃是可以讀出香氣!

聖經在以賽亞書25:6-9、啟示錄19:7,9,都預告了天國筵席的景象,天國的筵席是為「萬民」預備的,但我們是否得等到榮歸天家,才能享受這場盛宴?

 

詩篇23:5「在我敵人面前,祢為我擺設筵席;祢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告訴我們,當在世時,上帝就為你我擺設筵席,尤其在生命中最痛苦難捱時。

 

麥牧師的見證:上帝在生命危機處擺設宴席

講道至此,蔡筱楓老師老師提及澳洲麥牧師的見證。麥牧師之母為越南華僑,與當時駐越美軍結婚生下他與妹妹。麥母信主後,明白自己和先生的婚姻不討神喜悅,堅持離婚,讓先生回到美國元配身邊,相信神的供應,並為了讓孩子能夠自由健康地成長,選擇移民澳洲。

 

因為堅持真理原則的勇氣,一場前途未卜的移民之路,成為麥母與麥牧師一家宴席的開始。爾後麥牧師在澳洲信主,1988年蒙召,來到台灣基督門徒訓練神學院接受裝備。

 

生命中最具挑戰、危機的時刻,往往是上帝擺設席之處。

  • news-details
  • 筱楓老師以安東尼.坎坡羅(Anthony Campoio)牧師所著的《天國派對》(The Kingdom id God)開場,分享了作者在夏威夷的小酒館與老闆夫婦為一個妓女慶生的故事,此舉感動了酒館老闆夫婦,引發二人對信仰的興趣。(圖/光之城行道會 提供)

路加福音中的宴席

聖經中喜歡用「筵席」說明神人關係,意味基督徒不是靠「苦修」得救,我們可從聖經中的筵席來認識基督信仰。

 

稅吏利未在家中的宴席—耶穌與稅吏並罪人同席

路加福音5:29-31「利未在自己家裏為耶穌大擺筵席,有許多稅吏……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向耶穌的門徒發怨言說:『你們為甚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呢?』耶穌對他們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稅吏在當時是替羅馬政府向同胞收稅之猶太人,在猶太人眼中宛如「猶奸」。這場筵席是在耶穌選召利未時,利未放棄稅吏的工作,還邀了耶穌、法利賽人和其他稅吏至其家中參加「福音餐會」。法利賽人認為與稅吏、罪人一同吃喝,有辱身分,發出抗議之聲,於是耶穌說了:「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路加福音5:31)

 

法利賽人家中宴席

有一個法利賽人請耶穌和他吃飯;耶穌就到法利賽人家裏去坐席。那城裏有一個女人,是個罪人,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家裏坐席,就拿著盛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穌背後,挨著他的腳哭,眼淚溼了耶穌的腳,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把香膏抹上。請耶穌的法利賽人看見這事,心裏說:『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誰,是個怎樣的女人;乃是個罪人。』」(路加福音7:36-39)

 

這段經文記載,一個法利賽人在家中設宴,邀請耶穌參加,一個女罪人帶了香膏來,為耶穌洗腳,抹上香膏,頓時房屋中充滿芬芳四溢。筱楓老師表示,法利賽人在心裡「犯嘀咕」都被聖經記錄下來,神鑒察我們的心思意念,須謹慎自己腦中的思想與心中的意念。

 

她也提到,聖經不只是白紙黑字的的記載,讀聖經也並非索然無味,讀到這段經文,看到的不僅是一場飯局,彷彿都能被滿室馨香吸引。即使主人(法利賽人)心裡犯嘀咕,又有何妨?只要有耶穌在。

 

有一個法利賽人請耶穌同他吃飯,耶穌就進去坐席。這法利賽人看見耶穌飯前不洗手便詫異。(路加福音11:37)

 

法利賽人又因耶穌飯前不洗手而詫異,他的焦點在於猶太規條中的潔淨禮儀。耶穌知道法利賽人的想法,卻總是赴席,並不排斥他們,因為從來沒有一個人被祂認為是「黑名單」,不可能信耶穌。

 

逾越節的宴席

逾越節的筵席,耶穌在最後晚餐交代:「又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路加福音22:19)

 

聖餐不是在教會的儀式,每一次在吃喝、謝飯禱告,都是記念耶穌。民以食為天,因為耶穌來了,平時一日三餐,如此稀鬆平常的事,都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在路加福音中,多次藉由耶穌在筵席中的談話,讓我們思考,信仰真的不是一個宗教儀式,而是生活。有信仰溶入的生活,其色彩與沒有信仰者截然不同。

  • news-details
  • 路加福音7:36-39記載了一個法利賽人在家中設宴,邀請耶穌參加,一個女罪人帶了香膏來,為耶穌洗腳,抹上香膏,頓時房屋中充滿芬芳四溢。讀到這段經文,看到的不僅是一場飯局,彷彿都能被滿室馨香吸引。(圖/shutterstock)

路加福音14章的宴席

路加福音中,耶穌在前去14章筵席之前,「耶穌被接上升的日子將到,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路加福音11:51)「耶穌往耶路撒冷去,在所經過的各城各鄉教訓人。」(路加福音13:22)在這兩處經文中,寫著耶穌要往「耶穌路撒冷」去,意即耶穌準備上十字架。從路加福音9章到19章抵達耶路撒冷前,記載著在路程中耶穌的教導。祂也不斷教導門徒和跟隨耶穌的人,明白「十字架的意義」,以及耶穌帶來的福音與救恩。

 

在14章中記載的筵席多達3場。耶穌在筵席中做了相當多清楚的教導,這是耶穌面對自己人生的終末,祂將在十字架上死透,且死得很難看,但祂為何要這麼做?

 

十字架的含意

上帝造人之後,人本來有神的形象和樣式,祂創造男女兩種性別,共同盛載上帝的榮美。透過神所設立的婚姻,來彰顯這一切,可惜在人犯罪之後,所有的界線、次序都混亂了,於是落入羅馬書7:18的光景「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

 

然而人並非自甘墮落,因此會設法用教育、禮數或科技來自我提升,渴望「找到神」,但無論禮教多麼嚴明、科技如何發達,蓋了曾經為世界第一高樓的101,也徒勞無功。而耶穌上十字架的意思,表示「神來找人」

 

當人應邀赴「天國的筵席」,生命就經歷改變,因為將生命主權交給神。在人的成長當中,有無數師長、父母的教導,隨著時光流逝或生命中慘痛的經歷,最終都會成為「走調的錄音帶」,而我們仍持續追逐「要做個有用的人」。當耶穌坐在我們生命寶座上時,我們會發現自己能夠「重新做人」,並非父母期待中的人,而是重回原廠設計,找到神起初創造每個人的獨特

 

儘管耶穌知道自己將慘死於十字架上,祂卻深知其中意義,在十字架上說了最後的一句話「成了!」而非「完了!」,並在死後3日復活。因此耶穌在往耶路撒冷的路上一無所懼,乃是從容赴宴。

 

窺探的宴席(1-6):超越的恩典

筱楓老師提到先生在80年代往事,上帝曾給諸長樂牧師2個月的時間至以色列進修,與許多傳道人實際體驗猶太人的信仰生活。

 

一般猶太聚會不太歡迎外邦人,當諸長樂與其他牧師躡手躡腳走進會堂時,赫然發現猶太拉比站在門外迎接他們。猶太人欣喜看見他們的出現,請他們為其開燈。

 

原來猶太人恪守律法,每個家庭都會在日曆上寫下不同城市的日落時間,每週五日頭平西時,安息日開始,設定好的計時器會開啟電燈,奈何當天會堂的計時器故障,整個會堂陷入黑暗,無法聚會,只好等待外邦人進來開燈。

 

事實上,聖經對於安息日的記載僅提到「什麼工都不可做」,猶太人卻發展出許多繁文縟節。

 

在鴻門宴中施憐憫:按猶太規條,安息日禁止任何工作,法利賽人選在安息日設宴邀請耶穌,為要窺探祂。

 

在安排之下,有一位患水臌(腹水)的人經過耶穌面前,耶穌知道律法師與法利賽人的心思,便對他們說:「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這群法利賽人不發一語,而這名患水臌的人也「未要求」醫治,在眾人虎視眈眈之下,耶穌「主動」治好那人(路加福音1-4)這是超越的恩典

 

這也是我們所領受的恩典,無論外在環境對耶穌友善與否,基督徒能否公開聚會,上帝依然施憐憫,顯見恩典具「超越性」。

 

屬地的宴席(7-14):逆轉的恩典

1. 位分大小:在道德敗壞的羅馬時代,法利賽人是具崇高地位的「道德家」,在社會上有好名聲,連羅馬人都敬重,因此在筵席中,他們都知道自己「應該坐在高位上」。

 

在此,耶穌卻提醒他們「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加福音14:11)

 

2. 禮尚往來:除了看重位份,耶穌也在屬地筵席的「回請」文化中看到「攀比」的陋習。耶穌對請他的人說:「你擺設午飯或晚飯,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恐怕他們也請你,你就得了報答。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甚麼可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路加福音14:12-14)

 

筱楓老師提到自己過去帶過一個單親團契,其中一位姊妹身陷不討神喜悅的男女關係,上完所有慕道課程,筱楓老師正思忖要讓她先離棄罪,還是先受洗,向教會領袖據實以報。負責該團契的長老向來以嚴謹著稱,聞訊時說:「當然要讓她先受洗,沒有耶穌的恩典,她哪有能力離棄罪?

 

無論先離棄罪再受洗,或先受洗再離棄罪,都有聖經根據。筱楓老師表示,每個人都不一樣,卻容易侷限於表象,神卻展現「逆轉」的恩典。「我們常自以為是,認為事情的順序應該這樣那樣,但神總在做新事。恩典是會逆轉的,因上帝有祂的主權。也因為這樣逆轉的恩典,『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她說。

 

屬天的宴席(15:24):失落的恩典

1. 慷慨的主人:從路加福音14:15-24的經文,看得出這場筵席的主人非常慷慨。

 

起初邀請名單上的人以各種「合乎聖經」的理由(申命記20章)婉拒參加。主人轉而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裏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路加福音14:21)

 

2. 受邀的客人:當筱楓老師到日本的教會服事時,邀請日語老師和鄰居參加佈道會,日語老師驚訝:「我可以去教會!從來沒有人邀請我去過耶!」於是廣發邀請,日語老師不僅赴邀前來,還帶了朋友一起參與,坐滿教會。

 

台灣的教會為何難易請到慕道友參加佈道會?一則知識分子不習慣熱鬧的活動,再者是教會的活動通常過於具「宗教性」。

 

她提到過去曾有一位小組姊妹對罹癌的家人有負擔,邀請對方來教會,參加各種查經班、讀書會,上完所有慕道課程。受洗後,這位主內新生兒竟問:「師母,我現在可以『回去』爬山了吧?」她才恍然大悟,基督徒希望未信者「脫胎換骨」的方式,是將其從原本的生活中抽離出來,參與教會活動,但耶穌從未如此行,祂乃是走進人群,跟著大家飲食上帝是慷慨的主人,身為僕人的我們也需要效法耶穌,調整傳福音的作法。

 

慷慨的主人卻也面對到一個景況,邀請的客人說不來就不來,以致失落於恩典中,這是因為沒有認清何謂「恩典」。

  • news-details
  • 耶穌在逾越節最後的晚餐擘餅分杯,象徵自己的死。聖餐不是在教會的儀式,平時每一次在吃喝、謝飯禱告,都在記念耶穌。因為耶穌來了,一日三餐,如此稀鬆平常的事,都有了不一樣的意義。(圖/shutterstock)

戲如人生,從《芭比的盛宴》看天國的宴席

筱楓老師提到1987年榮獲奧斯卡外語片的電影《芭比的盛宴》。描述一個北歐的小島,島上的居民全是過著清教徒般簡樸敬虔生活的基督徒,久而久之,信仰成為枯乾、行禮如儀的「黑白片」,卻活不出屬神的生命。

 

時值法國大革命期間,法國名廚芭比逃難至該小島,成為牧師家中的女僕。她眼見漁產豐饒的小島,依循清教徒飲食,未能享受新鮮海鮮的美味,心中甚感可惜。

 

適逢島上居民討論要為老牧師的百歲冥誕舉行盛大禮拜。芭比為了報恩,便以其恩賜為大家烹調了一桌道地美味的法國料理。她用其購買彩票的彩金(上帝的預備)購買所有食材預備盛宴,要求與會者「安靜」享受筵席。

 

宴席尾聲,互不往來的鄰居、彼此仇視的人開始對話、和好,芭比的盛宴不但喚醒島上居民的味覺,也令其靈魂甦醒,讓信仰真正進入生活

 

上帝創造「有靈的活人」,生命本該多采多姿,耶穌來,乃是要人「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詩篇34:8)

 

當初受邀之人拒絕赴席,錯失恩典,而今在主裡的基督徒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我們向人傳福音,不是為耶穌「打廣告」,而是因為「親嘗」過主恩的滋味,知道上帝的美善,展現出人生的豐富

  • news-details
  • 筱楓老師提到1987年榮獲奧斯卡外語片的電影《芭比的盛宴》。芭比的盛宴不但喚醒島上居民的味覺,也令其靈魂甦醒,讓信仰真正進入生活。(圖/YouTube截圖)

以「謙卑、慷慨、分享」的態度邀人赴天國宴席

最後,筱楓老師就人生各歷程分享:「初生之犢在乎的是成就,人生中場在乎的是意義,人生畢業班在乎的是態度。」而「謙卑、慷慨、分享」是我們在邀請他人參加天國筵席時必須具備的態度。

 

雅比皮爾神父創立以馬忤斯之家

她從一位在印度的法國宣教士聽到被稱為「法國的活聖人」的雅比皮爾(Abbe’ Pierre)神父生平。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滿目瘡痍,雅比皮爾神父看見許多乞丐凍死街頭,便以幫助窮人和無家可歸者為使命。他先親身經歷這些人的困苦,從中學習、教導這些流浪漢用廢棄的磚瓦和瓶罐搭建安居之所,甚至做些小買賣,爾後成立「以馬忤斯之家」,推廣至全球41個據點。

 

「乞丐邀請乞丐」同赴天國宴席

而這位法國宣教士在印度服事痲瘋病人,他見以馬忤斯之家的成立,巴黎街頭不再有乞丐,便來到印度,期盼幫助乞丐站穩腳步後,去服事其他更需要的乞丐。

 

走過喪夫之痛,筱楓老師在軟弱、淚水中飽嘗天國宴席,說道:「或許我現在還是一個『乞丐』,但我知道在哪可以吃飽,再去邀請其他『乞丐』朋友,來赴天國的宴席,認識這位慷慨的主人,經歷上帝的供應。來不了的人,我們就去將他抬來,讓他能夠享受天國的宴席。

  • news-details
  • 雅比皮爾(Abbe’ Pierre)神父成立「以馬忤斯之家」,幫助窮人與無家可歸者,現今推廣至全球41個據點。(圖/左:維基百科;右:shutterstock)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