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戴繼宗牧師(右)表示,希望眾教會一同連結在一起,為普世宣教努力,使被派出去的宣教士不再是「砲灰」,而是「發揮」。(圖/記者盧玟靜)

大家不全是『傳道人』,但神呼召我們成為『傳道的人』。」21日上午,台灣牧者國是論壇聚焦於台灣宣教議題,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戴繼宗,從教會復興史解析宣教,以8方面剖析「普世宣教」應注意的地方。並邀請五股禮拜堂主任牧師王天佑,以「中小型教會如何起來宣教」為題,提出一般教會對宣教常有的誤解。

教會復興與「禱告」密切相關

曾多年在內地會服事的戴繼宗提到,「從RPG到UPG」其來有自,因在聖經裡可以看到,教會的復興與禱告、神的話語、講台供應,密切相關。

 

主升天後30年,福音就傳遍了當時的羅馬帝國。再看到近代18世紀,愛德華斯、懷特菲、威斯理的「大覺醒」,產生「近代宣教士之父」威廉克理;19世紀,美國、英國等地宣教浪潮,促成中國內地會宣教師興起。

 

20世紀,上帝使用宋尚節帶動對岸教會復興,興起華人早期跨文化差會——「中華海外佈道團」,到東南亞做宣教工作。從教會歷史可以看到,教會復興一定會帶出宣教。

 

台灣若要參與「普世宣教」,戴繼宗認為須注意底下8方面:

 

1.主體世界宣教覺醒

他常聽到有人說:「21世紀是華人的宣教世紀,我們拿著最後一棒!」但他認為「宣教」不只是華人的任務,宣教也是非洲、拉丁美洲、印度的教會使命,上帝的大使命是「普世教會」當做的工作,我們也須快跑跟上。

 

2.傳給萬民完成使命

過去談到宣教,是從西方到萬方,現在則是從各處到各方。世界上的未得之民,主要分為3大區域:伊斯蘭、佛教、印度教世界,佔大約世界的2/3的人口,這是很大的挑戰,需要教會齊心努力。

 

3.宣教工場就在門前

宣教的門就在你我身邊」,宣教工場不能再以百年前的眼光來看,一個世紀前,一提到宣教,就會令人想到坐船到遠方傳福音,但現在是流動的世代,無法再用距離、地理界定,而要用同族、異族區分,我們的鄰居可能就是異族人,流動的世代開啟散民宣教(僑宣、移宣)契機。

 

但坐上一艘船、飛機,並不會把一個人變成宣教士,倘若我們不關心在地的印尼人,可能至爪哇島時,也不會突然對印尼人有負擔,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事情。

  • news-details
  • 會中,Radius Asia宣教訓練中心總幹事陳維恩,說:「最好紀念宣教士的方式,就是做他們以前做過的事情。」(圖/記者盧玟靜)

  • news-details
  • 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董家驊提到,台灣有4千多間教會,但差派出去的宣教士數量,遠低於1千間教會的香港。(圖/記者盧玟靜)

4.教會信徒的總動員

全世界有超過42億人,8,686種不同族群,散佈在68個國家,這些所在地無法拿到宣教簽證,唯一能進入到他們中間為主作見證的方式,僅能透過「職場宣教」,盼望在21世紀的我們,能更多從宣教學看職場神學,在職場中活出信仰。

 

5.整全福音忠心傳遞

教會的工作,不只在乎靈魂得救,也注重會友們的生命改變,這包括:復原事工、關懷陪伴事工、社會公益事工、弱勢群體事工、慈善事工、關心環保,整全福音的傳遞。

 

6.全方位的宣教策略

全方位宣教,涵蓋9個策略:接觸、憐恤、福音、建堂、門訓、培育事工,以及評估檢討、遷移計畫、最終計畫。

 

7. 連結中的互幫互補

跨文化宣教,除了宣教工場、團隊、裝備外,「教會、宣教士、差會」結合的三股繩子,缺一不可,需要眾教會一同連結在一起,完成耶穌託付的大使命。

 

8.委身跨宣回應主恩

1891-1949年,有420位從挪威宣教士回應主呼召,從頭學習中文,至河南、湖北宣教,令人非常感動,因此戴繼宗呼籲,台灣面對普世宣教,不能再缺席!

 

最後,他分享一個宣教故事共勉。1940年,歐伊文帶惠頓大學生們,參觀約翰衛斯理故居,參觀完後,大家發現有一個人不見了。

 

最後在約翰衛斯理家的禱告墊上,發現那個叫做葛理翰的學生,他跪地禱告說:「求主祢再次做這工作,從我開始!」

  • news-details
  • 葛理翰跪在衛斯理家裡的禱告墊,禱告求神使用他。(圖/截自簡報)

中小型教會宣教不是能力,而是價值觀問題

王天佑以「中小型教會如何起來宣教」為題,談到一般教會對宣教的誤解。首先,他分享一個見證,自己曾和一位牧者推動宣教、差派宣教士,對方詢問宣教大約要多少支出後,婉轉地拒絕,認為費用太高昂,教會可能負擔不起。

 

但沒多久後,對方很自豪地分享,自己推動教會前往聖地9次。故事裡,這位牧者認為去以色列的重要性,大過差派宣教士。

 

王天佑澄清說明,這個故事不是要弟兄姊妹不要去以色列,而是要指出許多牧者對宣教的誤解,認為宣教費用很昂貴,中小型教會負擔不起。

 

他認為,宣教不是「能力」問題,而是「價值觀」問題,若教會認為跨文化宣教是「還債」、責任,而非憑感動、個人的負擔,教會就會願意推動,並且差派最優秀的人才。

 

反之,若覺得宣教「可有可無」,希望行有餘力再推行,那麼跨文化宣教就會被擺到最後面,宣教與教會大小無關,大型教會也有許多做不完的事情,與更多需要。

 

王天佑分享一個見證進一步說明,他曾詢問一位,在恆春基督四方豐收教會聚會的姊妹,為什麼想去宣教?姊妹表示,自己在恆春基督教醫院工作,一次醫院派她去訪問當初建立恆基的芬蘭宣教士,那些宣教士都已80幾歲,許多已罹患失智,但宣教士一聽到她說:「我從恆春來的」,卻馬上用台語回答:「我是恆春人!」令這位姊妹非常感動,希望起來回應使命、「還債」。

 

王天佑介紹,差派許多中小型教會的「細胞小組教會宣教網路(CCMN)」,該網路成立於1996年,全球17個國家都有長宣隊伍,包含成人宣教士118位,宣教士子女42位。

 

台灣參與該網路的人數,共有33位跨文化宣教士,今(2022)年將再差派2位宣教士,2023年再差派4位宣教士,絕大多數差派的都是中小型教會,包含五股禮拜堂。

 

五股禮拜堂加上拓殖出去的分堂,共18間教會,組織的「約書亞團隊」,已差派12位異文化宣教士,包括18位子女,在5個國家(北印度、泰國南部、伊朗、寮國、柬埔寨、日本)長宣,2023年將再差派4位跨文化宣教士。

 

差派跨文化宣教士的困難點,在於「高付出、低收穫」,但,宣教果效不能只看此時、此地,要看久遠。如經文所述,馬可福音5:20:「那人就走了,在低加波利傳揚耶穌為他作了何等大的事,眾人就都希奇。

 

細胞小組教會宣教網路的特色為,「以教會為本的宣教」,宣教士主要由教會栽培、訓練、牧養,其優點有二:

1)教會才有人力、財力

 

2)主任牧師成為宣教工場的教練,每個宣教士屬於一個牧區,且有區牧成為屬靈督導,每位宣教士都有一位帶職弟兄姊妹,幫助他們處理事務性的事。宣教士能得到最好的關懷,與教會不脫節,且會友們能一同參與,對宣教更有負擔,成為良性循環

 

最後,王天佑鼓勵每個教會、會友們,一起參與宣教事工,「不作宣教士、就做宣教事」。

  • news-details
  • 會場中,牧者們專心聆聽每位牧者分享。(圖/記者盧玟靜)

【相關報導】

2022台灣牧者國是論壇》從RPG到UPG,見證禱告鬆動福音硬土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