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宜蘭冬山長老教會牧師鄭忠仁(左)與師母蘇月珠(右)同心配搭服事,在地深耕,教會成為孩子們的安親課輔班,亦為新住民媽媽建立「迦拿團契」。(圖/宜蘭冬山長老教會 提供)

一連三次遇見先知性牧者,發預言呼召,使鄭忠仁不得不服!

 

37歲的他,甫從神學院畢業,帶著妻兒從晴朗的高雄岡山遷居至多雨的宜蘭冬山;21年來,於宜蘭冬山長老教會牧會,作偏鄉課輔、牧養新住民媽媽,開立民宿,照顧年長者,成為「雙福」(福利、福音)園地。


從小學生到銀髮族,從0歲到百歲,從住民到新住民,他都熱情服事!

鄭忠仁牧師現服事宜蘭冬山長老教會,他的家族從外祖父開始信主,他算是第三代基督徒,卻完全沒有過當牧師的念頭。他回憶微笑道出,應是幼時參與的教會景況或服事都不太穩當,才給他這種印象吧。

 

一連三次的呼召,使他不得不服

說起第一次被呼召的感動,是在29歲。他與妻子本都是高雄人,穩定於基督教長老教會高雄中會茄萣教會聚會,有一次他們前往路竹教會參加一場「先知性特會」,由澳洲來的牧者在場呼召,他雖心有感動,卻是「不敢動」,評估自身的現實環境後,決定暫時不回應。

 

接連著,他到高雄大社教會,又聽見呼召;第三次,再到海埔教會時,竟再次遇見這位澳洲的先知牧者,直接對他當面發出預言呼召:「你們將被呼召全職服事,並會再得一個孩子。(當時僅有一個孩子)」

 

一連三次,神直接敲進他的心坎,他一邊疑惑一邊震撼,到現在仍覺得真實,似乎如約伯一樣「從前只有風聞,如今卻親眼看見」,使他不得不接受呼召。


我從前風聞有你, 現在親眼看見你。
(約伯記42:5)

隔年初,他即進入台南神學院就讀,37歲畢業。最後3年在學時間,因著朋友的安親班需要,他開始當起課輔老師,其感恩地說道:「沒想到,這竟然是上帝的預備。」

 

神學院畢業後,他們一家四口就被差派到宜蘭冬山長老教會,舉家從高雄岡山遷移至宜蘭,開車至少7小時以上。他笑說:「橫跨台灣對角線,比搭飛機去新加坡還久,全家適應最久的應該是常常陰雨的天氣吧!」

 

剛搬遷至此,正逢11月份,宜蘭竟然一連下雨40天,有別於台灣南部的大晴天,家中的2個孩子總是望向窗外,想著何時能有好天氣?而每年反而只多「賺」到颱風假。

  • news-details
  • 宜蘭冬山教會成為學生們的課輔之所,有老師陪伴教導、有小點心可以享用,幫助許多偏鄉中的弱勢學童及家長,深受社區居民的肯定。(圖/宜蘭冬山長老教會 提供)

宜蘭冬山鄉是個小型鄉鎮地區,當時的冬山長老教會約僅10多個會友,主要掌執者總覺得人才留不住,幾乎每2年就會換一位傳道人,原來推動的事工也不多。鄭忠仁夫妻來到後,不甘於此,於是積極拓建教會,搭建「靈修館」,參與地方服務。

 

教會成為偏鄉安親課輔班,創造「雙福」(福利、福音)

直到2003年,他的孩子正進入當地的國小,學校老師來找鄭忠仁夫婦協助,幫忙輔導一些孩子,好好寫功課,從此開啟教會服事「課輔班」的契機。鄭忠仁謙虛地笑著說:「可能學校以為牧師一週只忙主日,其它天都很『閒』吧!」

 

他坦言,「牧養服事新住民家庭?其實我從沒想過!」他原先設定教會的事工是偏向以年長者為主,後來因著「安親課輔班」的設立,反而接觸到當地許多新住民的孩子,包括來自印尼、柬埔寨、越南等等。

 

在偏鄉作課輔,剛開始沒什麼資源。鄭忠仁夫婦只能擺上自己僅有的,花時間,用心陪伴,接納孩子下課吃些點心、輔導做功課,不少新住民的孩子,家庭弱勢、單親、或者隔代教養的孩子們都得到幫助,包含身心靈都需要輔導;甚至有些外配的孩子,對於遠在國外的外公、外婆很不諒解,認為他們忍心地把母親「賣到」台灣。

 

他們深知許多新住民嫁到台灣相當無助,舉目無親、婆媳問題、語言文化不通,日子辛苦也不敢給娘家知道。於是,教會為服事她們創立「迦拿團契」,讓來自各地的新住民媽媽們,藉著「雙福」(福利、福音)的平台,一起學習,一起被顧惜,也彼此關心及陪伴,也成為她們遇見上帝的美好契機。

 

多年來,冬山教會在地方上獲得極大的認同,照顧新住民媽媽,容納高達100名學童接受輔導,分成不同年級,每個年級都有自己的專任老師,讓孩子可以在穩定的氣氛中成長學習。

  • news-details
  • 在偏鄉作課輔,剛開始沒什麼資源。鄭忠仁竭力擺上自己僅有的,花時間陪伴,自然地培養隨處禱告、敬拜的生活。(圖/宜蘭冬山長老教會 提供)

鄭忠仁夫婦擺上時間、經費,連結地方社福機構、食物銀行、物資集散等奧援,也成為關懷站、福利站;此外,積極開創各樣學習機會,包括課業的進修、音樂才藝的傳承,甚至提供學期獎助學金,鼓勵升學,也提供學生們到教會打工的機會,由大專生、高中生幫忙帶國小生,。

 

種種事工在人力和財力上都是不小的負擔,但神給他們智慧!例如,特於教會前院搭建一座「跳蚤屋」,原本僅單純地將小學畢業生的書包、制服留下,用銅板價轉賣給需要的孩子,沒想到此舉帶動社區居民的支持,一步一步擴大,各地愛心捐贈的二手衣物、小家電或物資用品,都會主動送到教會跳蚤屋,以極低價格賣給需要的家庭,沒想到,竟擴大照顧到許多外籍移工。

 

他感謝這一切所得,都能轉成課輔基金,彌補不足之處。

 

教會的社會責任是什麼?

至今牧會21年來,他與師母始終秉持「看重社會責任」的態度,透過各樣機會與智慧,將上帝的祝福與神聖生命,藉由社區服務,做到人的實際生活裡面去。

 

因早年來到台灣的外國宣教士,如馬偕,都是深入社會服務,顧到居民生活需要且將福音活出來的榜樣,刻在眾多人的心裡。投入牧養許多弱勢家庭的鄭忠仁語重心長地提醒,教會不能只定睛在「談論」宣教,卻極少提及「社會責任」;宣教固然重要,但社會責任更是教會需要關懷的地方,也是福音撒種的絕佳機會!

 

一路走來,接受課輔的新住民孩子,都是在教會長大的孩子,鄭忠仁從不勉強孩子受洗,因為傳統地方信仰仍是許多家庭的束縛及壓力,他會告訴孩子及新住民媽媽說,「如果有天,你們願意回來受洗或在外地信主了,我都一樣會替你感到開心。」

 

有些已經是大學生、有些人已經信主,也有些是到外地工作者,他們只要有空,都還會回到教會看一看,或者主動回來教會幫忙。


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哥林多前書 3:6)

  • news-details
  • 左下:鄭忠仁牧師及妻子早早來到小牧人民宿,貼心為住客預備早餐,親自補上餐點。民宿常常接待教會團體及青年學生。(圖/記者吳旻樺、小牧人民宿臉書)

誤打誤撞的民宿經營,「假日經濟」竟成短宣基金

由於深受鄉民們的認同和信賴,所以當有位慕道友因有清償債務的需要,非常希望將房子拍賣給鄭忠仁,因為若賣給其他人他都不放心。鄭忠仁與妻子經多次禱告後,決定購置,也求神開路。

 

2013年,他採納另一位會友的建議,申請登記合法民宿立案,於是成立對外營業的「小牧人民宿」。

 

他優先考量的是民宿開放,讓各地牧者可以來「免費」休息,或退修禱告、或寫教案;另一面,他也為青少年創造整理民宿打工的機會,訓練孩子們從小自食其力,身體力行來進入服務事工。


感謝主!經營民宿7年來,他總跟上帝禱告說:「生意不能太好,因為時間不夠應付,也不能沒生意無法應付房貸。」而上帝給的總是夠用的恩典,更是超過所求所想。歷年來,接待不少旅客、教會團體,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

 

更美的是,民宿是重要的假日經濟,其中收益的十分之一,完全奉獻給青少年團契。這些年來也因此累積「短宣基金」;疫情前,每兩年他們帶著孩子們,回到新住民媽媽的故鄉,去短宣或探訪母親的生長環境,近年,也曾安排前往日本特教所,學習老人關懷或幼兒服事。

  • news-details
  • 小牧人民宿中,學生們進行禱告及團康活動,大家都喜樂歡騰。(圖/小牧人民宿臉書)
  • news-details
  • 從小學生到銀髮族,都享受鄭忠仁夫婦同心的服事,相信宜蘭冬山教會正是在地最大的「福源」。(圖/宜蘭冬山長老教會 提供)

直到如今,他與師母仍投身服事,除了課輔學童,經營民宿,現在更服事在地的年長者,看似忙碌的生活,他越發喜樂,更舉例聖經上的亞伯拉罕之例表示,上帝不曾對亞伯拉罕說:「你出去,讓人認識我是耶和華」而是說:「萬民要因你而得福」。

 

他因此更確信,每一次進入社會的「需要」之處,成為實際的幫助者,相信上帝會在其中撒下福音種子,宣教的工作自然充滿其中。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