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台北市立國樂團與音樂劇團「躍演」合作,推出以張聰明一生為藍本的歌劇《蔥仔開花》。(圖/臺北市立國樂團 提供)

馬偕牧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又稱偕叡理)對臺灣的貢獻眾所周知,他如一粒麥子為福音埋在此地,迎娶臺灣女子張聰明,然而張聰明是何許人也?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

淡水長老教會牧師鄭浚豪出席6月6日於中山堂中正廳舉行之《蔥仔開花》記者會時提到,張聰明婚後不斷自我成長,是馬偕牧師創立的牛津學堂中,唯一一位女性教師,更促成女子學堂、婦學堂的設立,乃臺灣朝向性別平等的重要里程碑。今年恰逢基督長老教會紀念婦女事工100週年,樂見臺北市立國院團(文中簡稱「北市國」)推出歌劇《蔥仔開花》。

 

知名導演魏德聖與北市國建議,將張聰明女士的一生搬上舞臺,並擔任創意總監,於是原創國樂臺語歌劇《蔥仔開花》將於7月上旬在北高兩市藝術中心隆重登場。該劇講馬偕牧師夫人張聰明超越灰姑娘的勵志人生。《蔥仔開花》的導演曾慧誠亦接受本報專訪,暢談此劇背後的故事。

魏德聖:想說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知名導演魏德聖首度參與劇場工作,他表示,原想拍攝馬偕的傳記電影,在蒐集素材、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其夫人張聰明的故事,在男尊女卑的時代背景下,更顯精彩,也更具生命力,卻很少人知道她。今年正好是馬偕牧師上陸淡水宣教150週年,別具意義!

 

他指出,《蔥仔開花》題材對一般人是很容易親近的,歌詞寫得優美動人,相信觀眾會喜歡這部歌劇,並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啟發與感動!

  • news-details
  • 左上:《蔥仔開花》導演曾慧誠;右上:淡水長老教會牧師鄭浚豪;左下:臺北市立國樂團團長陳鄭港;中下:作曲兼臺北場指揮李哲藝;右下:創意總監魏德聖。(圖/臺北市立國樂團 提供)

曾慧誠:戲劇背後的故事,說給你聽

如果可以,我想認識她

繼2017年《李天祿的四個女人》之後,曾慧誠二度與北市國合作,執導歌劇《蔥仔開花》。

 

他坦承以前不曾聽聞「張聰明」女士,驚訝她身為百年前社會底層的女性,卻很清楚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包含不裹小腳、不顧家人反對,嫁給宣教士馬偕,做了很多不符合當時社會對女性期待的事情。在馬偕榮返天家後,她承續馬偕精神,繼續服務教會及當時社會。

 

他表示:「在創作戲劇時,我會設想張聰明可能遇到的困難。她不像清末的女性,所做的決定,即使放到現在來說都是很大膽的。如果可以,我很想認識張聰明本人,了解她怎會有這麼大的勇氣和力量,做出對當時來說驚世駭俗的決定。

 

曾慧誠雖非基督徒,藉由執導《蔥仔開花》,發現基督教其實相當入世,除了宣教,馬偕家族也努力走入當時百姓的生活。

 

實踐信仰之愛,受馬偕一家感動

他透露了編劇杜撰的兩個橋段,反映馬偕和張聰明當時的處境與作為──馬偕遇到乩童,兩人討論起宗教問題。乩童不小心打到自己的牙齒,馬偕替他拔牙。張聰明創立女子學堂,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學生家人指其妖言惑眾,反對女性求學。

 

《蔥仔開花》的劇作家也不具基督信仰背景,在戲中馬偕過世的橋段,寫了一首名為《最後的住家》歌曲,歌詞出於馬偕本人手筆。曾慧誠說自己原本因工作而來,卻被馬偕一家深深感動。

 

馬偕在臺灣奉獻,與張聰明共組家庭,育有三個孩子,在臺灣落地生根,也找到被接納感和歸屬。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所付諸努力的事情?會帶給自己意想不到的回報,對於馬偕、張聰明,乃至曾慧誠導演皆然。

 

縱然戲劇淡化宗教色彩,卻無處不見在信仰支撐下,張聰明勇於捍衛當時的女性權利,用行動實踐基督信仰裡的愛與關懷。

  • news-details
  • 《蔥仔開花》主要演員由左至右:孔孝誠飾馬偕、蔣啟真飾年少張聰明、陳美玲飾年長張聰明、林孟君飾陳塔嫂、李增銘飾嚴清華。(圖/臺北市立國樂團 提供)

賦予歷史人物時代新意,需感念前人付出

此次《蔥仔開花》歌劇,臺上表演者近70人,歷史跨幅大,歷經清法戰爭和日據時代,從張聰明16歲演到她過世,該角色由兩位聲樂家詮釋,蔣啟真演婚前張蔥仔,陳美玲飾演婚後張聰明。

 

在創作過程中,賦予戲劇現代面貌,以現代繪畫收藏倉庫作為本劇最大的場景,故事由一幅張聰明的畫像展開。

 

曾慧誠說:「我們希望觀眾藉由觀劇,思考過去的事情與現代的自己有何關係?事實上每個歷史事件、人物都造就現代生活的某些部分,例如,張聰明是臺灣女權的起始點,在某方面開啟了現代的面貌。」

 

他侃侃而談:「古至今,每個時代都有像張聰明的人,經由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改變或締造了臺灣的歷史。現代人們享受的一切是前人努力來的,並非理所當然。看到馬偕夫人對臺灣所做的貢獻,因為有像他們這樣的人,我們才有今天,要感謝前人的付出。這是我從張聰明的故事中找到驚喜。

  • news-details
  • 《蔥仔開花》記者會6月6日於中山堂中正廳舉行,導演魏德聖擔任創意總監、梁越玲劇本創作、李哲藝音樂設計、曾慧誠執導,以及臺灣最優秀的聲樂家陳美玲、蔣啟真、孔孝誠等攜手獻演。(圖/臺北市立國樂團 提供)

臺灣奇女子張聰明,馬偕事工的推手

張聰明,原名張蔥仔,因堅拒纏足,常遭打罵,只有養祖母陳塔嫂疼惜。她爭取到教會識字,1878年(光緒4年)2月,張蔥仔受洗,馬偕為她改名「聰明」。

 

淡水長老教會鄭浚豪牧師分享,聖經關於改名字的記載,意味改變身份命運,並賦予新任務。

 

首位環球之臺灣女子,曾用英文在加拿大致詞

張聰明不畏流言,大膽嫁給馬偕牧師,跟著他走遍臺灣,邁向世界,成為第一位踏上環球之旅的臺灣女子,更在加拿大受邀以英文致詞。回臺後,張聰明隨馬偕四處宣教、行醫、辦學。

 

首開女性教育,兩性平權起點

1882年(光緒8年),馬偕創辦理學堂大書院(Oxford College,即牛津學堂),身任校長,張聰明能說能寫,又諳英文,擔任五位教師的其中一位。1883年(光緒9年),加拿大提供興建女學堂的經費,使原本推展不順的女子教育,露出希望的曙光,女學堂建立後,張聰明也成為義務教師之一。為女子興學,此乃當年創舉。

 

適切表達臺灣人尊嚴

鄭浚豪分享《馬偕的孩子講故事》中提到,當年加拿大外國婦女宣道會自以為是地寄送物品至臺灣,其中包括西方女士會穿的絲襪。張聰明在書信中請加拿大的女士們記住,平埔族不會穿絲襪、漢人則是纏足也不需要,臺灣人所珍惜的是加拿大姐妹的代禱和關心。此舉看出她不卑不亢表達臺灣人的尊嚴。

 

今年適逢馬偕來臺宣教150週年,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婦女事工100週年。張聰明讓女性被看見、甚至被解放,鄭浚豪期許,基督福音要成為盼望的記號,無論性別為何,都能活出上帝的榮美。

 

開花沁芬芳

臺北市立國樂團與音樂劇團「躍演」合作,推出《蔥仔開花》,導演魏德聖擔任創意總監、梁越玲劇本創作、李哲藝音樂設計、曾慧誠執導,以及台灣最優秀的聲樂家陳美玲、蔣啟真、孔孝誠等攜手獻演,展現蔥仔開花時的沁人馨香!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