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順服上帝帶領,投入緬甸宣教工作後,台緬混血的張馨文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與命定。(圖/shutterstock)

「我到底是誰?」這樣的疑惑,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於台緬混血的張馨文心中盤旋。

 

找尋身份與命定的道路,經歷逾10之久。直到順服上帝、帶著緬人血脈投入緬甸宣教工作,張馨文知道自己的血液和心跳,都與緬甸深深相連。而今她願意全然委身,帶領更多緬甸族人信靠上帝!

跨文化成長經驗,身分認同的思索

張馨文為緬甸人來台後的第二代。回溯家族歷史,在媽媽16歲那年,外公帶著子女與家族成員一同來台,隨後透過嫁娶姻親,家族在台灣開枝散葉,就這麼留了下來。

 

對張家長輩而言,往返台緬二地是家常便飯,這也讓張馨文自小知道,有一大群未曾謀面的親人住在緬甸。

  • news-details
  • 混血身份,再加上跨文化生活環境,張馨文曾有一段受嘲諷、自我懷疑的日子。(圖 / shutterstock)

也正因這種台緬交錯的生活情境,幫助張馨文自然而然地適應跨文化生活情境;家族溝通時是用緬甸語、中文、廣東話、雲南話交錯運用,飲食則是很習慣享用媽媽的「家鄉味」,多是酸甜鹹辣滋味分明的緬國佳餚。

 

成長環境使然,入學前的張馨文本以為多數人也都是在跨文化情境中生活,沒想到上學後發現自己的環境是特例,進到學校後除使用語言絕大多數都是中文,飲食口味相較緬甸食物也清淡許多。

 

然而,最讓張馨文感到衝擊之處,是填寫學生資料卡時,同學看到她寫下媽媽的身分是緬甸人,「其他人看到我台緬混血的身分,同學都以錯誤印象論斷緬甸是個又髒又亂又落後的國家,而我就是個身懷落後國家血脈的雜種。」

 

「緬甸真的是其他人說的這樣嗎?照著家族長輩的描述,緬甸很美啊,大家都喊我是『雜種』,真的嗎?我的身份到底是誰?」張馨文提到,自己從小到大在心底久久不散的疑問。

 

十年沉潛,終至回應呼召

然而,每樣經驗都帶來「養份」。成長經驗啟發張馨文看見,「若有一個地方是落後不足的,理應要在那裡投入更多、補足各樣的缺乏。

 

以行動回應自身理念,高中時,張馨文開始積極參與教會的寒暑假宣教服務,總是拉著一個行李箱,就和大夥東奔西跑,前往花東各偏鄉服事,如此火熱持續10年之久。

 

2016年,照計畫,張馨文將卸下服事、休息一年。沒料到同年8月,教會牧師問她:「馨文,妳要不要一起去日本短宣?」

  • news-details
  • 在上帝的帶領下,張馨文踏上日本短宣旅程,於石捲市宣教期間,流淚禱告、重新與神對焦。(圖 / shutterstock)

面對牧師邀約,張馨文心中第一個念頭是:「不要!我想在國內宣教就好。」不過,她仍是口頭委婉地回應牧師:「我再思考看看。」張馨文認為,這樣就是婉轉「表達拒絕」的意思。

 

拒絕的話是說了,但隨後就感受到,內心有一股「迫切」不斷湧出:「為什麼不去日本呢?」來自神的提醒,讓張馨文在第二次收到教會牧者邀約時,毫不猶豫地回應:「好,我去!」

 

加入短宣隊後,需要多次前往淡水參與行前聚集。起先,她向神抱怨舟車勞頓實在是太辛苦了,上帝卻回應:「台東那麼遠的車程妳都願意去了,到淡水為什麼不行呢?」

 

神的話猶如當頭棒喝,張馨文所有不滿情緒頓時煙消雲散,帶著事工與心思都受裝備的狀態踏上日本。

 

對當時的她而言,完成日本宣教之旅僅是順服上帝帶領的過程,自己就是守本分地認真將分配到的事工做好。直至某天清晨,在洗手間時打開窗戶,臨海城市特有的、帶著海水氣味的涼風撲面而來,讓她突然放聲大哭,「我感受到上帝很明確的告訴我,要為這個國家、這塊土地禱告。

 

禱告中,上帝的另一個帶領,則是讓張馨文看見,過去雖然多所參與宣教事工,「可是神提醒我,我都是照著自己的意思做、非常驕傲自大。」為此,跪地禱告就不只是為了福音能在日本廣傳,也為自己的過錯謙卑悔改。

 

「禱告中很大的領受,是神跟我說:『孩子,妳在偏鄉的任務可以放下了。』」縱然當下不明白,但她學會了,這次要全然交託、讓神帶領

 

血脈與心思都與緬甸相連

2016年,也是張馨文首次陪母親重返緬甸老家。這趟返鄉之行中,她曾遇見一位在路邊乞討的小男孩,眼看一時間好像沒有可給出去,就隨手將喝到一半的汽水、一顆糖遞了出去。

  • news-details
  • 首次回到緬甸,與路旁乞討男孩的相遇,為張馨文留下深刻印象和啟發。(圖 / shutterstock)

沒想到,乞討的小男孩看到另一位孩子也靠了過來,竟然再把本就不多的汽水與糖分出一半。倆人吃喝著極少的甜食,臉上卻呈現前所未見的滿足與快樂,在一這刻,張馨文相信,「沒錯!緬甸就像爺爺與媽媽他們說的,是個美麗善良的地方,是我的家鄉。

 

2017年,張馨文參與了緬甸短宣服事,這是她第一次自己踏上故土。「我覺得,感受上與陪媽媽一起返鄉探親完全不同。剛下飛機、踏上緬甸土地的那刻,馬上就有一種很深刻的感覺,知道自己的血液和心跳,都深深、深深地與緬甸相連。」

 

首次緬甸短宣,一樣大有收穫。短宣隊服事對象主要是孩子,也為他們安排了一段可自由作畫的時間。

 

張馨文眼見身旁孩子有點膽怯地東張西望,遲遲沒動筆,她就先拿了紅顏料,在本子上畫了一個「十字架」,孩子見狀,靦腆地笑了一下,彷彿在說:「好!我知道該要怎麼做了。」

 

待孩子東一筆、西一筆的畫完,張馨文笑著問:「要幫你的畫取個名字嗎?」孩子的回答讓人嚇了一跳,因為這位孩子很自然地說:「這幅畫叫做『跟隨耶穌』!

 

據此,張馨文深知,這也是上帝透過孩童和她說話、提醒她要和這個尚不認識神的孩童一樣,放下膽怯的心、跟隨耶穌

 

緊接著,張馨文於2018年三度造訪緬甸。這一次,上帝為她加添超乎預期的服事人數。原本預計只會有50至60為孩童前來,沒想到一次來了120人;學生中心、以及附近孤兒院、貧民窟的孩子通通都來了!

 

也因為資源缺稀,每一位與會孩子之前都不曾參加過類似營會活動,這讓來的人都帶著加倍渴慕,每雙眼睛都盛滿期待,很想知道能在營會中學到什麼。

  • news-details
  • 幾次重返故土,讓張馨文相信,家族長輩們說的沒錯,緬甸是個美麗且善良的國家。(圖 / shutterstock)

看著孩子們踴躍分享自身夢想,張馨文知道,這是父神將盼望放入他們的生命裡。

 

當營會於主日禮拜後畫下句點,張馨文帶著從神來的愛,擁抱了每一位孩子。在擁抱中她也明白:「縱然成長在一個艱難的環境、多數人身上都有著破碎的生命故事,然而,神不曾遺忘或放棄這些人!」

 

我知道,這不只是因為我在這裡有家人,更大的動力是,看見神對這個國家有祂美好的心意和計畫,為此,上帝邀請我在計畫中一起同工。

 

當下,張馨文回應神:「我願意!」便立定心志要擺上一切,帶家鄉的緬甸人認識耶穌。

 

從遠方到在地,家門口的宣教

若照計畫,張馨文的緬甸宣教工作本應接續開展。卻因新冠疫情、緬甸內戰,被迫暫緩駐地中長宣的事工安排。

 

「從台灣搭飛機到緬甸,其實4個小時就到了!理論上是近在咫尺,但世界局勢的變動,卻讓距離變得無限遙遠。」她說。

 

以人的眼光來看,緬甸宣教的大門似乎已關上,無人能預知多久後才有重返機會。然而,神的手總是比人的都大,祂所顯明的道路,絕非外在環境就能輕易中止。

 

幾次前往緬甸短宣,讓張馨文與在地同工建立連結。藉著引薦,獲得一週兩次在線上教導緬甸人中文的機會。「從來沒有想過,有當老師教中文的一天;更沒想過,在媽媽的引薦下,幫助兩位從緬甸來台,一句中文也不會的學生學習中文。」

  • news-details
  • 外在環境雖有攔阻,但神開啟的宣教之門無人能關,張馨文就地開始「家門口的宣教」。(圖 / shutterstock)

約有半年時間,張馨文家的客廳成了中文教室,從最基本的注音開始,到學寫中文字、學查字典、造詞、造句、練習用中文對話。兩位緬甸年輕人不但有基本的中文溝通能力,甚或還能用中文寫作,與初來乍到時有著明顯成長。

 

在此期間,張馨文仍持續於社區大學進修緬文課,增進語言實力的同時,上帝也量下一個感動、放入她心中,與許多同為「緬二代」的課程同學結識,彼此切磋練習,亦不忘將福音融入於互動當中

 

「感謝神!認識越多『緬二代』同鄉,就越發現,大家也都走過『身份認同』的疑惑。以前曾花很多時間思索『我是誰?』,卻因著彼此分享經驗,一同建構心中的緬甸印象,我們慢慢地,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都約好以後要一起回家鄉。」

 

張馨文表示,目前預計會在明(2023)年初出發,回到緬甸故土。「而在出發前,會持續承接託付,協助南勢角靈糧中心關懷200多位緬甸來台就學的學生。」

 

從抗拒到委身,張馨文深知,神會引領緬宣工作的每一個腳步。「縱然外在環境多有險阻,但神不斷將未信者帶到我的身邊,每一天都是『與緬甸更靠近』。」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