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在回應呼召的路上,宣教士也會同樣遭遇困難,如何使宣教士感到「安全」呢?(圖/shutterstock)

「安全」是關顧宣教士的第一步!誰,是最安全的人?

 

宣教士在回應呼召的路上,當遭遇困難、病痛軟弱、沮喪、心靈創傷時,如何使宣教士感到「安全」呢?他們於宣教之路,能找誰幫忙呢?

 

具有33年跨文化宣教和20年宣教士關顧經驗的王鈴惠博士提到,如同路加福音中迎接小兒子的「父親」,正是令宣教士感到「最安全」的人!

 

路加福音15:20—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

問題是,宣教士真實的需要,你真的聽得到嗎?

王鈴惠博士是美國丹佛神學院(Denver Seminary)婚姻家庭諮商教牧學博士,台灣諮商心理師,具有33年跨文化宣教和20年宣教士關顧經驗。曾經任職於泰國清邁(The Well International),目前在台灣和美國發展華人宣教士關顧氏公。

她以資深的經歷點出,宣教士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在回應呼召的路上,也會同樣遭遇困難、病痛軟弱、沮喪、哀傷、甚至心靈創傷。而身體遇到病痛,可以找各門專科醫生、拿藥吃,那麼心靈的痛苦,能找誰呢?

 

當宣教士身陷上述的挑戰,教會、機構和弟兄姊妹又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呢?面對宣教工場的夭折率,如何打造一個健康的宣教士關顧生態,使宣教士感到「安全」呢?


2023年1月6日晚間,聯合差傳事工促進會舉辦一場宣教士關顧講座,由王鈴惠博士主講,以「Be a SAFE person 成為令人感到安全的人」為題,提供宣教關顧的第一步當如何行。

 

她邀請眾人,共同來建造華人宣教士關顧網!

 

王鈴惠觀察成為宣教士者,有些特質的養成,如:生長背景可能經歷過不容易的家庭環境,可能走過環境困難,或有情感上或精神上不健全威脅的經歷...等,對於環境中的不安全,或者生命中曾經受過傷害時,特別需要「安全感」。

 

所以,教會能否提供「安全感」,領導牧者是否成為「安全的人」,陪伴處理其不安的威脅?是宣教非常重要的一環。

 

如何做一個令宣教士安全的人?

宣教士所處環境,對於安全的需求度相對更高,因為一旦感到不安全時,自身的防禦機制就會啟動,以保護自己免受傷害、情感上較容易封閉自己。

 

而服事宣教士,建造一個強而有力的華人宣教士關顧網,正是現階段極為重要的課題。

 

特別宣教場域可能處於危境或遇到挑戰時,宣教士必須有暢通且安全的管道,才能讓宣教之路,繼續前進。

 

最安全的人,正如路加福音中提到,跑著去迎接小兒子的「父親」,以耶穌的愛,成為一個真實的安全網絡,以慈愛傾聽、包容並擁抱。

 

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

—路加福音15:20

  • news-details
  • 6日晚間,王鈴惠博士於實體與線上,開立講座以「Be a SAFE person」為題,倡導宣教關顧的第一步,籲教會與牧者先成為,令人感到安全的人。(圖/講座線上截圖、shutterstock)

成為「安全的人」四大特質:

1. 積極聆聽 

雅各書1:19-20 我親愛的弟兄們,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但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

 

照著聖經上,神的智慧與聖經的原則教導,處理事務其順序是先快快聽、再慢慢的說、慢慢動怒,且「動怒」要擺在第三個順位。

 

王玲惠提醒,「我們常把情緒擺在前面,裡面情緒就是藏不住,有時不是只有破口大罵會讓人感受情緒,可能即使面帶微笑,內裡情緒也會讓人感受到不舒服。」

 

要警醒,避免用華人把問題大事化小、粉飾太平的習慣,不但打岔對方的說話,更喜歡施展「讀心術」,以為可以教導對方。

 

當你真實安靜,而全神貫注的聽他說,不給標準答案,幫助其釐清問題,以幫助他更加了解他自己,就可以了。因為多讀經、多禱告等大道理搬出來,其實幫助不大,畢竟宣教士都是裝備過的人,所以只需當個靜下來的積極聆聽者就可以了。 


2.接納對方  

當宣教士來求助時,他可能已經糾結很久才願意說出來,而教會牧者或其他肢體,必須讓其感受到不會被論斷或感到羞愧;無論是一個掙扎或一個罪,都能全部被接納,包含好或不好、光明或黑暗的層面。先「接納」這個人,但,接納並不代表同意他犯的罪

 

過程中,要從容不迫的聽。切記,不要一直「看時間」,要有時間給人,讓人可慢慢說出來,當對方講得越來越快時,亦可以安慰對方慢慢說。 

 

3.可以感同身受  

當你願意成為一位安全的人,需練習大量的耐心陪伴,而非應付了事。

 

可盡量先設身處地去了解對方的立場,也許你可能不同意他的想法與感動,嘗試運用同理心,試著回應:「如果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我會...」,「我可能也會很生氣,因為… 」等。

 

對話時,更要小心「關係殺手」!尤其透過肢體語言或口語語言,包含無聊的表情、打哈欠、互相沒有眼神接觸,雙臂交叉、產生過多的威脅感、顯露不相干、不在乎的感覺,甚或現出不安的情緒。

 

王鈴惠細心說道:「有時不經意眉頭皺起來、搖著頭,也會被解讀為:『可不可以講重點?』『已經有點不耐煩囉 !』」

 

4.用愛心說誠實話 

外國作家菲力普(Phillip Van Hooser)曾著作一本書《EARN the right to be heard 贏得被傾聽的權利》,也點出一個重要的態度:在提供建議時,我們必須是出於關懷而說的

 

成為一位真誠的人,試著表達願意並想要了解對方,而非成為「八卦電台」。  

 

王玲惠再說,神學理論必須在生活經歷中發現上帝,且看見上帝是安慰的神。

 

宣教士散居於遠方,代禱信可看見事工,然而,真實的內裡需求,需要安全關顧的應援支持

 

最後,王鈴惠提醒,教會牧者或機構同工別成為「不安全的人」,若陷於看重「問題」,看重「事工」,大過於看重「人」,則會讓第一線的宣教士感到沮喪。

 

更鼓勵每一位基督徒,成為全神貫注、你說我聽的「安全的人」,為宣教士建立信任安全的關係,讓其可以毫無顧慮地表達他們真正的想法,傾聽出弦外之音,再給予適當的肯定及深一層的引導!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