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莉莉安宣教士分享,本次宣教的主要異象,乃是透過教導職場技能,幫助婦女找回健康自我形象。(圖/ 莉莉安 提供)

依照外交部記載的肯亞國家相關資訊,該國85.5%民眾表明自己是基督徒、10.9%信奉伊斯蘭教、1.8%民眾選擇其他或未表明宗教信仰。

 

雖有超過8成基督徒人口,但根據當地牧者、長期委身肯亞事奉的宣教同工觀察後表示,「信仰的紮根與落實,仍有持續努力的空間。」

 

再加上極端氣候造成肯亞連年乾旱,原先賴以為生的農業經濟,在缺水的情況下大幅受阻,連帶也讓人民生活起了極大的變化。

 

為此,曾就讀「巴拿巴宣教學院」的莉莉安宣教士,偕同兩位同有負擔的宣教夥伴、三人成行,在今(2023)年農曆春節期間,前往位在東非的肯亞,與該國「馬賽族」婦女開展短宣工作。

馬賽族婦女的樣貌

截至2021年,肯亞人口約5051萬、分為42個不同民族。馬賽人只佔肯亞人口的1.5%,卻是很著名且活躍的遊牧民族,性好自由、崇尚依照原始方式過活

 

而該國在傳統上,是接受多配偶習俗的國家,甚至在2014年通過相關法案,允許一夫多妻制的存在。當族群人口不多,再依照加上一夫多妻的傳統,讓馬賽族婦女處境特別弱勢,依照族群的既有經濟概念,僅將其視為與財產相似、展示男性經濟實力的一種存在。

  • news-details
  • 馬賽族婦女雖社會地位弱勢,依然樂天知命、積極為生活打拼。(圖/ 莉莉安 提供)

莉莉安說明,承繼上述文化脈絡,在連年乾旱到來,牛羊因乾旱無草可吃,致使無法販賣牲畜取得收入,也沒辦法有農作生產的情況下,本就式微的女性地位變得更加微弱;而社會處境的不平等,連帶也讓馬賽婦女的自尊、自我價值非常低落。

 

這份看見,也成為此次短宣的主要異象,希望幫助當地婦女學得一技之能,在營生困難的時刻,找到賺取生活所需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看見上帝創造她們時的眼光,知道自己仍是尊貴、有價值的存在,重拾健康自我形象。

 

看見宣教典範、起身行動

不過,肯亞和台灣畢竟有著9,000多公里的距離,莉莉安會對這片非洲大地產生負擔,要從20年前拜讀連加恩醫師寫的《愛呆西非連加恩》一書說起。

 

連加恩從醫學系畢業後,成為台灣第一屆外交替代役男,在布吉納法索服役期間,透過對外募集大量物資、居民掘井、興建一所可收容約一百名孩童的孤兒院,對改善當地環境有著卓著貢獻。

  • news-details
  • 極端氣候造成連年乾旱,對肯亞當地農作帶來極大影響。(圖/ 莉莉安 提供)

這份願意放下既有條件、為人奉獻的精神,讓莉莉安深受感動,「應當有份於宣教」的種子就悄悄地在心中種下。

 

「然而,當時仍不夠明白宣教的真正意義與方式,只認為僅限於出境到某個比較缺乏的國家服事、舉辦活動,才算是宣教。」莉莉安補充。

 

踏上肯亞大地前,莉莉安先於2018年參與了一次緬甸短宣,在那次的參與中,除了更加深對於投入宣教的熱情,也開啟她進入巴拿巴宣教學院受裝備的心志,藉著有系統地學習,了解宣教的內涵與樣貌,並培養國度眼光。

 

「受裝備後的眼界全然不同!」莉莉安分享,她開始明白,投入宣教的前提,是要了解被服事族群的文化背景與思維方式,不能一昧的用既有的認知做理解,也不該一昧的要對方接受自己的給予。

  • news-details
  • 受裝備後,幫助莉莉安能以更好的方式和眼光投入宣教工作。(圖/ 莉莉安 提供)

不論長宣或短宣,若強加宣教士或團隊的文化於禾場,對當人民而言都只是困擾而已。特別是要長期委身的長宣宣教士,更需要知道「宣教不是辦個幾次活動、不是單單做一件事,更不能只當作是到異地遊歷。」

 

「有果效的宣教,工人必須要學習如何在異文化中生活,進而能與當地建立關係。」莉莉安說。

 

宣教士的第一堂課:充分預備、認識禾場文化

正因如此,此次的肯亞馬賽族宣教雖是於2023年農曆春節啟程,卻是從2022年就投入預備,除了先蒐集當地相關文化資料外,也為自己要教授的技職課程開始預備。

 

藉著多方查找,莉莉安很仔細地發現了入境肯亞的特殊規定:「禁帶任何塑膠袋」

  • news-details
  • 在本次的短宣工作中,莉莉安透過教導裁縫的方式,來與當地婦女接觸、建立關係。(圖/ 莉莉安 提供)

有鑑於保護自然物種與環境能永續長存,對肯亞來說是重要的課題,但過往塑膠袋的使用造成大量垃圾汙染,以及有許多動物不慎誤食後喪命,肯亞自2017年8月28日起明文規定:「禁止生產、販賣、進口、使用塑膠袋,入境肯旅客所有之塑膠袋,均須留置於機場,不得攜入該國。」

 

此外,略不同於短宣隊通常是眾人分工、同心完成同一項事工,莉莉安與夥伴們則是各自依照自己所會的知能,安排事工進程:莉莉安負責教授裁縫,夥伴們則是分別傳授美容、兒主師資課程。

  • news-details
  • 在莉莉安傳授裁縫技巧(右)的同時,另有美容(左)、兒主師資課程同步進行。(圖/ 莉莉安 提供)
  • news-details
  • 團隊希望,透過培養兒主師資,幫助同工能讓基督信仰能從小紮根。(圖/ 莉莉安 提供)

「也許,我在裁縫的技巧上不算最厲害的,但我覺得基礎和實作成品都有,加上有這個需要,我就決定要去。」

 

莉莉安表示,透過巴拿巴宣教學院的既有連結,她先向當地牧者了解婦女們的裁縫技藝如何,知道僅有部分人具有基本認識,但還有許多人對此是一竅不通,需要重頭教起。

 

還有,莉莉安也注意到,因為當地資源不若台灣豐沛,有些裁縫必須的幾本工具不易在肯亞取得,她就先在台灣採買了足夠的剪刀、布尺、打版標記用的粉筆,作成材料包以便學員能人手一份。

 

可以授課的天數雖然不多,然而在充分準備下,莉莉安得以先從裁縫基礎教起,讓馬賽婦女們知道要怎麼繪製裁縫品的版型、該如何下針與縫製,才能讓成品堅固耐用、不會很輕易的就脫線損壞。

 

透過實際與馬賽婦女相處,莉莉安有些驚訝的發現,雖然知道女性在當地的社會地位不高,卻沒料倒很多人在10多歲、20歲的年紀就已經結婚成家,每天生活的重心就是工作、想辦法取得生活的溫飽。

 

在各樣不足下,有些人甚至連「長與寬的概念」、「什麼是長方形」都不曾認識,讓她再一次深感,協助當地婦女改善處境的必要。

 

用神的眼光來看待與接納

莉莉安也進一步分享了幾個當地的特有生活風貌。

 

她印象深刻地記得,某日在服事時,突聞週遭發出連串驚呼,抬頭一看才發現,因為乾旱的緣故,讓肯亞當地會出現「沙塵暴」的天氣,風起時砂礫與小石舖天蓋地飛起,會讓周遭如陷入五里霧般什麼也看不見,而且有一定機會在一日內會發生數次。

  • news-details
  • 莉莉安也分享了在當地宣教時,對在地文化的觀察和看見。(圖/ 莉莉安 提供)

即便生活環境十分惡劣,游牧的歷史讓馬賽族人養成隨性且樂天的習性。

 

馬賽族他們很喜歡也善於唱歌跳舞,當地牧者與短宣隊曾邀約他們進行一場演出,但在約定後的第一個時間點卻未如期出現,詢問後馬賽族人只說:「今天沒有要表演喔,明天好了、明天一定讓你們看到。」

 

沒想到,隔天馬賽人卻也未依約演出,直到第三天才準備好表演登台。

 

縱然被放鴿子的當下可能略有不快,然而莉莉安還是從中看見這個族群的珍貴,體察到馬賽族能在不容易中,還是堅韌地找到求生策略,這就意味著神從不輕易放棄任何人!

 

就算文化不同、信仰不同或根基不同,神卻仍量給這個民族日用的所需,也因此,當宣教士抵達禾場,就要學習有委身的心志融入當地社去,學習與居民平等的一起生活,不用同情或可憐對方的方式來看待與相處。

  • news-details
  • 幾經教導與磨合,最終馬賽婦女仍能完成基礎成品的縫製。(圖/ 莉莉安 提供)

最後,莉莉安也用自己的經歷來勉勵所有人:「不作宣教士,也能做宣教事!」

 

她提到,經歷疫情帶來的工作不穩定後,對她而言要從台灣飛往肯亞的機票並不便宜;然而在一次的聚會中,小組成員們僅是聽聞莉莉安對投入此次宣教的想望,隨即大方的承諾:「沒問題!我們不能去,但我們願意支持妳去!」為本次宣教行動奉獻交通費用、共同完成「將福音傳至地極」的大使命。

 

「因著弟兄姊妹的成全,幫助我更深刻地看見,『宣教士』不只是一個職銜,而是為神服事百姓的人,每個人都可以也應該投入,前往工場第一線服事、成為後方補給、擔任代禱者,都是宣教中重要且很美的工作。」莉莉安宣告。

 

(參考資料:中華民國外交部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