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施以諾教授針對「AI是否能夠全然滿足人類的情感需求」、「AI是否即將取代人類」等議題,提出幾點個人的看法。(圖/施以諾教授 提供)

如果有一個「對象」,不用吃飯、不用休息,24小時守候在你身邊,並且會即時答覆你的任何問題、接納你的情緒,你還會去找朋友、找上帝嗎?

 

隨著ChatGPT等多種AI聊天機器人問世,人們不再認為與AI聊天「總是冷冰冰的」,似乎任何難題它都有解答,每個低潮時期它也都在,甚至比朋友和上帝更能夠得到即時回復(有些人認為上帝不會即時回應或用他們想要的方式回應)。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輔大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教授暨系主任—施以諾,針對「AI是否能夠全然滿足人類的情感需求」、「AI是否即將取代人類」等議題,提出幾點個人的看法:

 

1.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益處是無庸置疑的

十多年前施以諾曾在台灣精神醫學雜誌發表過一篇論文「Using Back-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BPN)and Discriminant Analysis(DA)to Classifing the Functioning Level of Psychiatric Daycare Patients’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來談論「*類神經網路」在精神科病人日常生活功能*預後的研究。

 

*人工神經網路(英語: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簡稱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NN)或類神經網路,在機器學習和認知科學領域,是一種模仿生物神經網路(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的數學模型或計算模型。

 

*預後英語是Prognosis,是一個醫學名詞,指根據病人當前狀況來推估未來經過治療後可能的結果。

 

他提到,當時的「類神經網路」並沒有現在的好,但十多年前的該篇研究已顯示,它可以對病人「預後」有一定程度的精準預測,如今來看,這種類似的技術只會更加純熟,未來再過十年,它的預測能力也會更精準。

 

因此,科技進步對人類所帶來的益處,是無庸置疑的。

  • news-details
  • 不論你是什麼行業,AI的影響可能是各行各業。(圖/shutterstock)

2.不論從事什麼行業,未來都有可能被AI取代

近期「AI可能會取代人類」話題持續延燒,除了各界產業大量導致AI技術而選擇裁員之外,各國政府對AI也抱持著不同看法。

 

綜合外媒報導,義大利數據保護局(GDPR)表示,因AI聊天機器人ChatGPT恐有隱私方面的問題,故宣布暫時禁用;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松野博一(Hirokazu Matsuno)則表示,日本政府將導入人工智慧技術,包含聊天機器人ChatGPT,以減少公務員的工作負擔,亦會評估如何因應資料可能遭到竊取的疑慮。

 

施以諾分享,許多人會歸類哪些是「不會被AI取代的工作」或「即將被AI取代的工作」,但其認為這種二分法會對人們產生一些誤導,因為不論你是什麼行業,AI的影響可能是各行各業。

 

他時常教導學生,也許未來AI能在各行各業做到「70分的事」(隨著科技進步,未來分數應會更高),亦即,它可能可取代「各行各業表現在70分以下的從業人員」。如果我們在自己的行內之專業表現不到70分,那不管是哪一行,未來都有可能被取代。

  • news-details
  • 安慰人也是一門學問,施以諾提醒:「有的時候不只是要講對的話,更要懂得看時機講話,甚至是看時機不說話。」(圖/shutterstock)

3. AI聊天機器人也許是「資料收集者、論述者」,不見得是「安慰者」

AI聊天機器人有許多類型,如知識型、聊天型等,而它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引起社會大眾關注,原因就是其具備「資訊量大且快速」的優勢,未來它說話內容的學理基礎與分析,可能會越來越精準!

 

不過作為一個職能治療師,施以諾提醒:有的時候不只是要講對的話,更要懂得看時機講話,甚至是看時機『不說話』。

 

舉例來說,這幾年國內輕生的人數,常在「全國十大死因」上榜邊緣徘徊,許多輕生者遺族可能很低潮、痛苦,畢竟他們需要面對的心理調適與煎熬,本來就比一般喪親者更有挑戰性。

 

若此時要AI聊天機器人談論輕生的議題,AI可能在搜尋許多言論與經典後,在家屬面前分析輕生的行為是不好的行為、甚至是定罪死者,但它卻不見得能夠分辨當下講這樣的話,會造成哪些後果,反而可能會刺痛死者家屬,讓家屬更走不出傷痛,恐會釀成另一個悲劇。

 

也有另一種可能,AI盡說一些好話、諂媚之言,卻沒有辦法協助你面對現在的問題,更遑論走出困境。

 

誠如《聖經》常提醒我們,當適時懂得靜默、寡言(傳道書3:7「靜默有時,言語有時」),有時某些「也許有知識但沒有愛心」的話,倒不如暫時不講。

 

AI也許可以當一個資料收集者、論述者,但不見得適合當一個安慰者施以諾提到,AI終究少了些人性。當然,也許未來AI在安慰的能力上,也能慢慢越來愈好,越來越懂得「與哀哭的人同哀哭」,如果是這樣,那更將會加速淘汰「徒有知識但缺乏同理心的人」,值得我們深思。

 

施以諾也分享過去曾發表一篇論文「Can Occupational Therapy manpower be Replaced with Social robots in Singing Group during COVID-19 ? 」在國外期刊,是「社交型機器人」和「職能治療師」帶病人做「歌唱治療」的療效比較,最終結果人類還是贏。

 

他推斷,目前AI型機器人暫時無法取代人類,但確實可以在人力不足或是需保持社交距離時,作為心理照護的替代方案。

  • news-details
  • 如果我們懂得善用AI科技,這卻沒有讓我們更謙卑地來到上帝面前尋求祂,我們只會空有許多知識,卻不見得有智慧。(圖/shutterstock)

4.與其「拒絕它」,倒不如善用它來傳福音

有些人徹底拒絕AI「入侵」其生活,認為不好理解、很難學。也有些人把AI聊天機器人當成隨時隨地分享心裡話的寄託對象,因AI不僅能夠不吃飯、不休息,且能完全接納人的情緒,而不會像朋友一樣很難約時間,或是和上帝禱告後卻無法收到「即時的回應」(他們可能認為上帝不會即時回應或用「人想要的方式」回應)。

 

對此,施以諾回答:「每個時代有不同的產物,過去電視發明時,也有人說『買電視回家就是把魔鬼請進家』,但事實上,現在的基督徒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我們還有基督教的電視台。」

 

上帝讓我們出生在不同的時代,基督徒的責任是要善用該時代的產物,來為社會帶出祝福,如果AI就是未來世代的產物,願我們善用它來把福音傳遍地極。

 

至於有了AI聊天機器人陪伴後,人們還會需要找上帝嗎?他分享,若一個AI被設定成100%討好型的聊天機器人,它的確能夠立即深得人心,因為它的回答都十分動聽、迅速,但是,我們的上帝是不可被取代的

 

「(我們禱告後)上帝不見得會馬上回復,祂也不會100%討好我們,祂創造我們的大腦,目的是要我們享受在思考(及與祂親近)的過程裡面,」當我們思考上帝對人類的心意,我們能夠越來越貼近祂,這是AI不可能可以取代的部分。

 

箴言9:10告訴我們,「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如果我們懂得善用AI科技,這卻沒有讓我們更謙卑地來到上帝面前尋求祂,我們只會空有許多知識,卻不見得有智慧,因唯有敬畏耶和華的人,才是擁有真智慧。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