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戴繼宗,其祖父母為循理會宣教士,他在中華循理會「台灣年議會70周年」感恩禮拜上回憶及勉勵,感人至深。(圖 / 記者辛毓珊)

「親愛的弟兄姐妹們,70年我們的主題是不變的,還是回到最基礎的──跟隨耶穌!」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戴繼宗,以「迦勒」為榜樣勉勵會眾,對神擁有一個「傳承的、專心的、逆勢的、篤信的以及得勝的」跟從

 

中華循理會「台灣年議會70周年慶典」感恩禮拜於4月29日在高雄舉行,共計70間教會、近400人聚集,許多海外肢體共襄盛舉。會中,回首前人的福音腳蹤、展望未來,戴繼宗院長分享對祖父母戴永冕牧師及戴永和師母的回憶,並以五點「迦勒跟從」的榜樣予以勉勵。

  • news-details
  • 左:1903年時,李安東女士(miss Clara,A. Leffingwell)率8位宣教士至中國宣教;右下:蘇克福牧師(Rev. Edwin P. Ashcraft)夫婦。(圖/記者辛毓珊翻攝影片)

循理會在華事工起步時,與內地會多有合作

循理會第一位來華宣教士為李安東女士,起初,她受內地會差派,於1986年1月前往上海,與內地會同工7年後,於1903年4月返美,到各地循理會傳遞中國福音之需要;同年,循理會選出8位宣教士,由她帶往中國宣教。

 

1904年,循理會差派安培生牧師(Rev. C. Floyd Appleton)及蘇克福牧師(Rev. Edwin P. Ashcraft),前往上海,由李安東及內地會安排學習中文,中華循理會自此正式成立,李安東於隔年7月病逝,安息主懷。

 

循理會的宣教士們持續順服聖靈感動,於河南鄭州佈道,並以「開封」作為宣教中心,積極向附近縣區開展宣道工作。

 

「設院訓練人才」為循理會事奉重點之一

1910年時,戴永冕牧師及師母戴永和抵達河南開封,創辦「開封聖經書院」,為循理會自立、自養、自傳的先河;1929年時,開封舉行「中華循理會首屆年議會」,並於1935年選出三位中國區議會會長。

 

戴永冕夫婦與中國同工馬可(馬蔭棠)等人,於1940年轉向陝西省開拓新工場。1941年,內地會與循理會合作,於陝西鳳翔開辦「西北聖經書院」,由戴永冕任院長、馬可任教務主任。

  • news-details
  • 右及左上:戴永冕牧師(Rev. James Hudson Taylor II)與師母戴永和(Alice Elisabeth Hayes)夫婦,於1910年創辦循理會第一間「開封聖經書院」;左下:1929年,「中華循理會首屆年議會」於開封舉行。(圖/記者辛毓珊翻攝影片)
  • news-details
  • 左下:「西北聖經書院」於陝西鳳翔開辦,戴永冕為首任院長;1943年5月23日,「中國基督徒遍傳福音團」成立,致力於將福音傳回耶路撒冷的異象與行動。 (圖/記者辛毓珊翻攝影片)

留駐中國的最後一位宣教士後來台

1948年時,宣教士等15人,因戰亂轉往四川重慶,與「通聖會」合作建立教會、聖經書院、聖光中學與診所;當年,司崇德教士被中國當局監禁,三年後獲允離開,為循理會當時留駐中國的最後一位宣教士。

 

司崇德於1951年抵香港,想起一位同工曾對她說:「妳到達香港後,何不考慮去臺灣傳福音?那已是自由之地,可以繼續福音工作...」,自此,臺灣被放在她的心中;同年10月,宣教總部請她轉赴臺灣。

 

1952年4月11日,司崇德自香港搭船至基隆、隨即搭夜車到高雄,來寧德教士7月時也受差抵達高雄,兩人協助婦女祈禱會及當地牧者開拓大寮地區年底,她們設立循理會在台第一間教會──大寮理會。

 

戴永冕牧師夫婦則於1953年11月抵達高雄,當年也開始了魯凱區的事工;隔(1954)年時,戴永冕等人於高雄成立「基督教中華循理會臺灣年議會」,其出任首任會長;1955年聖光聖經書院設立,同年其子戴紹曾牧師夫婦來台,並於隔年加入聖光神學院的教學事奉。

 

開拓期的重大責任,多由宣教士承擔

魯凱區的拓荒者是魯凱族人彭枝定牧師,其於1953年主動前往阿禮、吉露及大武傳福音,後於1955年至聖光接受造就,因而認識多位外國宣教士支援聖工,進而在該年建立此三個地區的循理會教會。

 

1954年時,戴永和師母進入部落傳福音,一位遷徙至丹路部落的排灣族弟兄林太華,受戴永和所託、認真作主的見證,後戴永和又呼召多人受裝備、派至排灣區事奉,丹路教會及草埔聚會處於是在1955年誕生。今魯凱區共有12間教會及3間拓殖福音中心,排灣區共有18間教會、2間佈道所。

 

1966年,循理會北上求學的青年,先組成旅北循青團契,借用校園福音團契地點開始聚會,隔(1967)年4月,與遷居臺北的家庭共同努力,招聚在臺北的循理會信徒,設立臺北循理會,今北區共16間教會。

 

循理會開拓期的重大責任,多由宣教士承擔,他們重視人才培育,並以熱忱的福音負擔及聖潔的生命見證,拓殖教會,宣教事工在其全心全力勞碌下,得以蓬勃發展。

 

自1954至1968年間,在台循理會會友約有27倍增長。1954年時僅64人,隨著教會間數陸續增加,截至1968年,統計為:平地區總人數1032人、魯凱區260人、排灣區389人,合計共1681人。 

  • news-details
  • 左:來台的第一位循理會宣教士司崇德,右上:來寧德教士(Miss Kate Leininger),兩人於1952年在南區開拓台灣第一間循理會教會:大寮教會;現南區共有22間教會。(圖/記者辛毓珊翻攝影片)
  • news-details
  • 上:臺北循理會起於1966年時,循理會北上求學青年的復興之火,他們先借用校園福音團契地點進行聚會,隔年4月,與遷居臺北的家庭一起設立教會。下:1954年,中華循理會「臺灣年議會」設立,至1968年時,在台事工出現分水嶺。(圖/記者辛毓珊翻攝影片)

  • news-details
  • 左上至下:聖光聖經書院於1955年設立,1965年5月5日神學院第一次改建,三層新大樓落成。右:《循理週報》於1963年5月5日開始發行。(圖/記者辛毓珊翻攝影片)

1968年8月,循理會在台宣教事工的分水嶺

1968年8月11日時,該屆年議會會長范彼得牧師,在送別聖光神學院戴紹曾牧師時,感言:

 

「當年宣教師來台開闢各處工作...如今各地教會逐漸興旺,年議會也日漸上軌道,感謝主,現在差不多已能完全自立了,今後仍盼注意傳福音的工作,繼續向外拓展,不要停留在現在的地步。」

 

這段話,成為「循理會在台宣教事工分水嶺」的註腳。

 

此後,1968至1972年,台灣循理會並無開設新佈道所,而是裁撤了不少客家話與台語的教會。1976年,年議會決議,區分「平地、魯凱、排灣」三區,1977年至1982年,訂下5年的教會增長目標,信徒增加約5000人。

 

1980年,台灣循理會開始自立自養,主動向總差會請求停止各項補助;1982年,成立「教會發展研究委員會」。聖光神學院現有8層大樓於1988年落成;2000年,循理會回應臺灣眾教會同心發起的「西元兩千年福音運動」,訂下增加15間教會之目標。

  • news-details
  • 後排:戴紹曾牧師(James Hudson Taylor III)、師母戴賴恩(Leone Tjpkema)與二女戴美琳(Amelia Sue Taylor Jackson)和戴美溪(Signe Jean Taylor Alsin)、一男戴繼宗(James Hudson Taylor IV),與其父母戴永冕牧師與戴永和師母合影。(圖/記者辛毓珊翻攝影片)

  • news-details
  • 戴繼宗為「中國內地會」創辦人戴德森(James Hudson Taylor)的第五代孫。從曾祖父戴存仁(Herbert Hudson Taylor)、祖父戴永冕到父親戴紹曾,五代以來都委身於華人地區宣教。70周年感恩禮拜上,司會排灣區薛勇生牧師邀請該區肢體起立,歡迎戴繼宗上台勉勵,以記念其祖母戴永和對該區的奉獻;今年63歲、兒時於高雄成長的戴繼宗,充滿感情地說:「很有回家的感覺。」台下掌聲再次響起。(圖/記者辛毓珊)

「順服神」比「長子的身分」重要

不少人好奇,為何戴德森的孫子戴永冕,並非以「內地會」、而是「循理會」宣教士的身分前往禾場?戴繼宗坦承,當時祖父作此決定時,曾被舅舅責備,對方認為這等於是「把長子的名分賣掉」。

 

原因是,戴永冕深受一位早期循理會宣教士蘇克福的影響,同時一方面在循理會大學就讀而耳濡目染,更因認識了師母戴永和,夫妻倆經禱告後決定:世上長子的名分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順服神

 

循理會也長久與內地會擁有美好關係,包括:在華事工起步時,是與內地會合作;戴永冕夫婦曾因戰亂,往內地遷移,後來於陝西省「鳳翔」設立西北聖經學院,而那塊地就是中國內地會的地。

 

「因此,雖然似乎好像是賣掉了長子的名分,但是後面的關係,仍然是非常非常的緊密,感謝讚美主。」戴繼宗說。

 

從小生長在高雄而近鄉情怯

戴繼宗並感性坦言:「不瞞大家說,我不太敢來參加循理會的聚會…以前最怕的就是,聚完會有一些『阿嬤級』的人,她們總是記得我小時候是一副什麼德性…我今天站在這邊,完全是神的恩典。」

 

他仍記得,河南路跟河北路中間過去是條運河,山地砍下來的木頭,就從這條運河送到愛河運出去,兒時的他總喜歡在此游水、釣魚。

 

而當年,祖母戴永和帶著聖光的神學生在週末上山佈道時,有時也會帶著孫子一起去,戴繼宗回憶:「那時沒有什麼馬路可走…11號公車(走路)到原住民部落,每逢碰到原住民朋友就道那兩個字:『平安』!」雖然他自己是在18歲才真正重生,但當時印象仍十分深刻。

 

又一次,父親在部落裡講道呼召,即使不清不楚,戴繼宗仍舉手決志,因此,他也把屬靈的重生經歷,歸於排灣族的肢體們。「謝謝你們!」台下感動掌聲不時響起。

 

「有好多其他的故事,我想是講不完啊。」他意猶未竟再分享,自己本名其實不是「戴繼宗(繼續祖宗)」,而是「戴繼祖」,然諧音容易使人聯想到華人祭祖習慣,蒙一位老弟兄提醒,才改名為「戴繼宗」。「所以我一輩子感激他。」一說完,引起哄堂大笑。

  • news-details
  • 循理會排灣區的拓荒者為戴永和師母,今日已結出百倍佳美的果子。(圖/記者辛毓珊)

回應70周年主題:跟隨主

聖經裡,「跟從(跟隨)」在新舊約中,約出現近300次。例如:路加福音5章,彼得一行人把船攏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約翰福音21章中記載,耶穌復活升天之前,也再次對彼得說:「你跟從我吧!」

 

70周年主題簡單三個字:「跟從主」,一再提醒著,無論什麼時代,基督徒就是要緊緊跟隨耶穌──不是相信而已、或只是接受一個宗教,而是用生命跟隨主、效法耶穌基督

 

預備分享時,戴繼宗特別想到一位舊約人物:迦勒

 

「耶孚尼的兒子」迦勒

聖經描述迦勒,幾乎伴隨同一句話,就是:「他專一跟從耶和華」,另一個特別之處是:每逢提出「迦勒」的名字時,總會提及其父親耶弗尼,稱之:「耶孚尼的兒子迦勒」。

 

對此,戴繼宗特別有感:「我不曉得迦勒的心情怎麼樣…總要從耶弗尼開始講起,我想我很能同情──若是迦勒有此心情──因為介紹戴繼宗也很麻煩,不僅要講戴德森,還要講戴永和,謝謝你…沒有再講戴紹曾。」此番幽默感性的言論,再次使會眾笑聲連連。

 

而即使,聖經並未著墨耶弗尼的信仰,然戴繼宗以其神聖的想像說:「我想,迦勒的『跟從』應該是一個『傳承的』跟從,不是嗎?當他看到父親,是怎麼跟從耶和華,他就立志,願意成為一個跟從耶和華的人,傳承、傳承!」

 

他並揣想迦勒的心思,若以色列人40年前,就聽他和約書亞的話,百姓早已進入迦南美地。因此,迦勒可謂被誤了40年,而一般人可能會心生苦毒,覺得:「哇!你們害了我。」但聖經裡,完全看不到迦勒的消極。

 

約書亞記14:7-11,「耶和華的僕人摩西從加低斯巴尼亞打發我窺探這地,那時我正四十歲;我按著心意回報他。然而,同我上去的眾弟兄使百姓的心消化;但我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神

 

當日摩西起誓說:你腳所踏之地定要歸你和你的子孫永遠為業,因為你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神自從耶和華對摩西說這話的時候,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使我存活這四十五年...

 

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

  • news-details
  • 耶孚尼的兒子迦勒,他傳承的、專一的、逆勢的跟隨神。無論面對什麼挑戰,你我是否也願意在逆境中跟隨神呢?戴繼宗想起,一個關於祖父母的故事。(圖/記者辛毓珊翻攝影片)

逆境中的跟隨

戴永冕夫婦於河南服事時,因當地沒有孩子受教的機會,於是把4個孩子送到內地會在山東煙臺所設立的子弟學校;未料,日本轟炸珍珠港後,太平洋戰爭隨即爆發,當時學校師生都被俘虜進集中營。

 

身為母親的戴永和心如刀割,她所能聯想到的就是南京大屠殺,悲痛中,不知自己還有沒有機會,能再次看到4個孩子?後來禱告時,神使她回想起兒時,曾聽過一位牧師對馬太福音6:33的解釋:「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對方說:「只要你們關心上帝所關心的,上帝就會關心你們所關心的。」於是近4年裡,戴永冕夫婦緊緊抓住這個應許。幾年後,4個孩子從集中營被釋放,坐飛機抵達陝西省西安市,又坐火車到寶雞市、再坐馬車到鳳翔區,最後,平安抵達了西北聖經學院。

 

戴繼宗分享,迦勒的跟從,除了是「傳承、專一、逆勢」的跟從,也是「篤信的」跟從,迦勒始終相信神的同在、應許以及大能,因而最後,他的跟從是一個「得勝的」跟從

 

戴繼宗以此祝福中華循理會:「讓我們不在這塊土地上,徒受主恩白占地土,乃是在主的面前,靠著聖靈給我們的力量,天天立志跟從主。」

 

最後,他強而有力地連續說了三次:「我已經決定要跟隨耶穌!」每一次,台下會眾都回應:「阿們!阿們!阿們!」立志永不回頭!

  • news-details
  • 戴繼宗以五點「迦勒跟從」的榜樣,祝福中華循理會:「在主的面前,靠著聖靈給我們的力量,天天立志跟從主!」(圖/記者辛毓珊)
  • 70周年感恩禮拜(攝影、剪輯/記者辛毓珊)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