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蛙化現象,起初由日裔心理學家藤澤伸介所提出,延伸童話《青蛙王子》而來。(圖/shutterstock)

日前,「蛙化現象」一詞,成為日本高中生流行語第一名,甚麼是蛙化現象?

 

起初,它是指:「女生被喜歡的人告白後,反而就不喜歡對方了。」然近日,出現了新解釋:「心儀對象讓人突然幻滅的行為」。

 

女方可能因為男方某些不合己意的生活小細節,瞬間戀愛感冷卻,原本眼中的「王子」突然變成了「青蛙」,何以如此呢?本報邀請「愛抵達有限公司」董姿伶執行長,回應分析「蛙化現象」的背後成因。

  • news-details
  • 「蛙化現象」一詞,起初由心理學家藤澤伸介所提出,延伸童話《青蛙王子》而來;右:基督徒單身聯誼事工「愛抵達有限公司」執行長董姿伶(阿比老師)以其豐富的輔導經驗談「蛙化現象」的背後成因。(圖/shutterstock、董姿伶 提供)

「蛙化現象」是什麼?

「蛙化現象」原指:女生被喜歡的人告白後,反而就不喜歡對方了。可能源於自卑感,不解對方怎麼會喜歡普通的自己?因而幻想破滅,也可能女方只想單純享受單戀或曖昧感,但其實,並不想和對方談戀愛。

 

而近日,據日本媒體調查,「蛙化現象」有了新解釋,即:心儀對象讓人突然幻滅的行為,女方可能因為男方某些生活小細節,而戀愛感瞬間冷卻,原本眼中的「王子」突然就變成了「青蛙」。

 

據受訪女性表示,舉例諸如:男方走路差點絆倒時,卻耍帥裝沒事、或用餐廳的熱擦手巾擦臉、搭地鐵時交通卡餘額不足被擋下、吃飯時男方餐點先到,雖女方禮貌性同意,但未料男方當真就先吃了…

 

因為是談感情,細枝末節的感受警報被放大

董姿伶分享據調查報導裡,對受訪女性回答的觀察。

 

從中,發現包含:「個別化的期待」,比如渴望互動對象做事得體、幽默、在意自己;也可看出人們「多元的個性」,或大而化之、或注重細節,以及「價值觀的差異」,含括:溝通方式、美感、金錢觀等。

 

以上種種原因,都會造成面對同一件事,雙方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然而,董姿伶表示,實現情感上的夢想,其實是「自己負有最大的責任「蛙化行為」澆熄了情感的美夢,但對方其實並不需要為自己「瞬間戀愛冷感」來負責。

 

她並說:「認真說起來,我們對異性朋友的要求,通常不會這麼高,因為是『談感情』,種種細枝末節的感受加上賀爾蒙影響,警報等級就自然被提高很多。

 

什麼是「迷戀」?從流行文化談起

董姿伶也從流行文化談起,分享對於「迷戀」的看法。

 

時下的藝人經紀公司,為了創造銷量佳績,喜歡組合「不同特質」的藝人,推出成員數多的團體,藉此吸引不同喜好的支持者。

 

藝人們經營粉絲群也步步為營,因應粉絲對明星的高期待與仰慕,而致力於良好示範、實踐社會責任等;粉絲也會為了所喜愛的藝人,忠實消費、行動支持,或維護對方形象,而不惜向其對手發起筆戰等。

 

更多人會默默地「把自己帶入戲劇情境」裡,想像自己與所喜愛的藝人是男女主角,彷彿正在跟對方熱戀;而一旦所支持的明星,出現了不符己意的情況,粉絲也可能瞬間變成「黑粉」。

 

董姿伶說:「這就是『迷戀』,而若沒有持續出現新鮮的刺激,來滿足想像空間,我們也會中止迷戀,轉向支持其他同樣欣賞的對象。」

  • news-details
  • 藝人們經營粉絲群步步為營,會因應高期待與仰慕,致力於良好示範,而若沒有持續出現新鮮刺激的內容,來滿足粉絲的想像空間,這份「迷戀」亦會輕易地中止。(圖/shutterstock)

喜歡一個人的同時,也反應出內在需要

由此可知,人們其實對於喜歡的要求並不高,甚至容易轉換目標;一旦被擁有某些條件或特質的人吸引時,往往也正是反應出內在需要。

 

例如:對方肯定自己所努力的事、或即使犯錯了對方仍溫柔以待,因而感受:在對方眼裡自己是特別的,短時間「就被對方收服了」,進而開始期待常看見對方、希望引起注意,並時刻留心展現最好的一面。

 

董姿伶說:「在迷戀的過程裡,我們喜歡的是:一個『美好對象』和與之共創的『美好未來』。」但若沒有同時真實認識及接納對方,出現破壞美好的認知時,就會感到被欺騙、開始扣分、甚至瞬間清醒。

 

因此,「迷戀」並不是「愛對方」,而只是在「滿足自己的期待」。

  • news-details
  • 情感雙方開始真實互動時,往往「自卑感」也會在內心上演小劇場。(圖/shutterstock)

「自卑感」的小劇場,演出悲劇英雄式單戀

當雙方開始真實互動時,往往「自卑感」也會在內心上演小劇場。

 

例如:她這麼好,怎麼會喜歡我?我某方面還沒預備好,交往會不會害到人?現在互動不錯,但如果更多認識我,就會討厭了吧?與其被拒絕,不如我先拒絕他,這樣一來,我在他心中就永遠是特別的了!

 

董姿伶說:「這種『自己決定』的悲劇英雄式單戀,忽略了『互動和委身』是兩個人的選擇和決定,低落的自我形象,也會攔阻我們的行動、評估和經營健康的友誼。」

 

並表示,面對情感對象,人們容易去想像很多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或可能面對的壓力,以此來否定對方,或誤判現在的情勢(如:聽說他媽媽很有主見,未來會不會有婆媳問題?),卻忘記先經營好「現階段的友誼」更重要。

 

在所想像的恐懼尚未發生前,人們都有機會成長、溝通了解、修正錯誤,雙方也可以一起努力、來讓未來更好。與其期待,一個對象來拯救自己所遭遇的挑戰(如:我不善理財,希望找一個會理財的對象),不如先學會倚靠神、調整心態和行動,為個人的人生和選擇負責。

  • news-details
  • 人們容易去想像,很多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或可能面對的壓力,以此「否定」現在來往的情感對象,然而,在所想像的恐懼尚未發生前,人們都有機會成長、修正錯誤,雙方也可以一起努力、共同讓未來更好。(圖/shutterstock)

「愛人如己」需要先學會「正確的愛自己」

董姿伶從自身經驗分享,如何學習愛人如己的功課?

 

由於單身時所欣賞的對象,往往選擇身材外觀較為纖細的女友,因而她會在情感受挫時,歸咎於自己比人差、身形圓潤,或認為對方很膚淺。「錯誤的解讀和自以為是,讓我有一陣子對異性的敵意很高。」她說。

 

不僅造成了距離感和衝突,她也曾想藉由減重或裝扮來吸引人;直到被一位輔導稱讚:「妳笑起來很甜美,話語也很溫暖!」其後,陸續收到教會家人們很多讚美。

 

起初,董姿伶只覺得大家是為了安慰自己,而講場面話,並不全然相信自己有多好。然而,神興起更多人稱讚、鼓勵,她才認知到神所造的自己「甚好」,因而更多在愛中被建立、脫離了「比較心態」

 

她開始看自己的優點、喜歡自己,而後,才跟異性有較友好的互動,能成為異性的朋友,而非評論員,雙方才能有更多機會彼此認識。

 

在情感的學習路上,她也發現:原來,每一次「主動」都需要勇氣和鼓勵,原來,互動的「舒適度」比外貌、年齡還重要,原來,坦誠真實的做自己,會讓欣賞自己的人靠過來。

 

正確的愛自己,可以助你更能分辨對象

董姿伶說:「正確的愛自己,讓我更快速準確的分辨對方,是否適合自己?是否懂得接納差異?」也能更明白自己的感受、懂得溝通、表達需求,並更能為自己的情緒負責,而非把包袱丟給對方。

 

並表示,想要「愛人如己」,首要先學會正確的愛自己、接受自己的好以及限制,並持續在關係中謙卑地倚靠神。而在愛中恢復後,所給出去的愛,才不會帶著索討或控告,也才得以經營健康的關係。

 

當學會從「神的眼光」自我欣賞,認同「做自己是最有恩膏、最可愛和吸引人的」;若對方不能欣賞、接納,總希望自己改變成另一個人,嘗試溝通仍無效可以停止互動,重新找適合自己,能彼此互動舒服的人。

 

董姿伶並建議,與對象互動時,要時常察覺自己的「感受」並試著自我安撫,學習被愛、溝通和表達期待。而同時,我們也學習等候情感對象情願,或給對方犯錯修正的時間、以練習成為更好的人。

 

她說明,人會被很多喜歡(的感覺)吸引,但關係能走下去的關鍵是:接納彼此的不完美而最重要的恩賜就是「愛」,愛能遮掩一切的過犯,也能將人的不完美補足、轉化為「可愛」。

  • news-details
  • 學會正確的愛自己,可以幫助個人更快速準確的分辨來往對象,是否適合自己。(圖/shutterstock)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