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 / shutterstock)

身為父母,若能培養孩子擁有「蒙福的金錢觀」,即能走上「財務蒙福的家庭承傳」,使負債和貧窮咒詛到此為止。

《錢的決定學:和孩子一起成為財務蒙福的好管家》一書由「格子外面文化」出版,作者戴夫.拉姆齊(Dave Ramsey)、瑞秋.克魯茲(Rachel Cruze)指出,身為父母,應該「弄清楚孩子是屬於哪種金錢人格類型」才是重點,然後引導孩子在金錢方面作出明智決定,並養成適合他的財務習慣。

 

培養孩子有「支出」概念

概念一》須了解「錢有限額」

錢有限額,並非無限供應,而現在有許多人總是記不住這件事。

 

在現今,許多人們瘋狂使用房貸、車貸、助學貸款和信用卡的年代,會讓人誤以為,「任何人」可在「任何時候」買東西卻不會有任何後果,於是,輕易忘記錢是有限額的。

 

其實,你的孩子無論是6歲時在主題公園,還是56歲時在汽車經銷店;除非他們明白「錢有可能會(往往就是會)用完」,否則永遠難以理財成功。

 

預防錢用完的方法,可針對「每月預算」來實行「信封制度」

 

「信封制度」意指,先算清楚自己這個月,可以在某個預算類別中花多少錢;領到薪水後,抽出那金額的現金放進信封,在這類預算中,只能用這筆錢去買,不能動用別的錢。

 

若一開始,父母就教養孩子「錢有限額」,他們長大後,不容易負擔各類莫名其妙的債務。

 

概念二》金錢人格類型:「花錢型」和「儲蓄型」

實際上,並不是「儲蓄」就一定是「對的」、「花錢」就是「錯的」。

 

每個孩子各有不同,在其人格發展上,父母很快會發現「孩子與金錢的互動」,有些是天生喜歡花錢或存錢。

 

若你的孩子屬「花錢型」,別認為他以後會一事無成、在家住一輩子。重點是,你需要辨識出神在創造時,所賦予每個孩子的獨特性,無論他屬於哪種人格特質,都去教他學會如何處理金錢

 

弄清楚孩子是屬於哪種金錢人格類型」才是重點,然後引導他,在金錢方面作出明智決定,並養成適合他的財務習慣。

 

針對花錢型的孩子,可教導他如何「明智花錢(可學會存錢)」;針對儲蓄型的孩子,可訓練他如何「聰明存錢(可學會花錢)」。

 

任何「最大的優勢」一旦過度使用,就有可能變成「弱點」。所以,要留心孩子的金錢優勢,並幫助他們保持平衡。

 

天生「儲蓄型」固然好,但若在花錢時或奉獻時變得一毛不拔,則也不行。

天生「花錢型」很不錯,但等到發現自己深陷債務而沒奉獻,那也有問題。

天生「捐贈型」很棒,但若日後遇問題卻沒存款可供解決,也沒錢享受生活情趣,也並不好。

 

每個人天生都有弱點,這很容易在每個孩子身上發現、並進行糾正。有時,或許父母必須像「強迫」孩子刷牙似的,去強制他們努力克服弱點,而,若你能在「要求行為」的同時,還可以「進行教導」,那麼持續性的影響就會形成。

 

概念三》如何聰明花錢的方法

1)以身作則

父母不可能在彈指之間,將花錢型的孩子變得明智而有能力,且若矯枉過正,反而會導致其誤以為「花錢是不對的」想法。

 

所以,父母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明白,只要他們負擔得起,擁有好東西其實無傷大雅。

 

以身作則,是可以用來教導孩子聰明用錢的作法,它是父母教導孩子金錢觀念時的一切。

 

身教」重於「言教」,「你做的」遠比「你說的」更重要。因為,孩子一直在觀察你,因此,教導孩子如何聰明花錢,關鍵是家長自己要「以身作則」。

 

2)讓孩子跌倒

許多成年人之所以會犯下「代價慘痛的嚴重錯誤』」,主要是因小時從未被允許犯下「代價不高的輕微錯誤』」。

 

同理,許多家長非常努力保護孩子免受痛苦教訓,因而導致孩子從未發展出「唯有透過經歷失敗,才能養成的那種智慧和堅韌」。

 

其實,身為父母對孩子正確的教導方式是,應要容許孩子犯錯,並從中汲取教訓。

 

如此,孩子會在金錢方面學到某些痛苦教訓,即使做出某些不當、甚至非常糟糕的決定,但沒關係,這是人類的學習方式

 

實際上,重點不在於「是否會犯錯」,而是孩子在學會如何控制支出之前「究竟會犯下多大錯誤」。身為父母,必須容許孩子失敗,容許他們在年幼、風險極低的階段,及早從自身錯誤中有所學習。

 

3)教導金錢的「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令許多人窒息的財務專有名詞之一。簡單來說就是:假設你的錢全部用來買A,就不可能同時用這筆錢買下B。

 

孩子有時很難在「未來』的幸福」和「購物『當下』的快感」之間,做出價值權衡。所以,父母可以用孩子關心的事情,舉例讓其明白。

 

例如:父母可提醒孩子:「你今天買了這個電子遊戲,下個月推出新的遊戲,你就沒錢買。」這時,孩子決定的關鍵問題是:「下個月推出新遊戲時,還會對『現在這個決定』感到開心嗎?」進而,能從中做出更好選擇。

 

4)「耐心」是一種美德

避免「不良購買決定」的最好辦法是:再等一個晚上

 

無論你幾歲,在做出任何重大購買決定之前,先等候一夜,可能會完全改變購買決定。有時,經過一夜、等睡一覺醒來,買不買好像也無所謂了。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等候一晚可減輕壓力,用這種方式就不必帶東西回家。而且,離開商店通常會有腦霧消散、思考恢復清晰的感覺。若第二天醒來時,仍覺划算、且買得起,這多半會是不錯的決定;那就去買吧,好好享受。

 

5)學習「交易的藝術」

幾乎世界各地的人買任何東西,都會「議價」,從食物、衣服到房子,常和賣家談判。

 

所以,父母應從小地方幫助孩子明白「議價的力量」。讓孩子養成習慣,不會在自己還沒「貨比三家」和「議價」的情況下,就買東西。

 

向孩子示範「如何談判」,其實是在教導他「如何面對衝突」——「討價還價」就是某種類型的衝突。

 

教導孩子帶著「雙贏心態」去談價,訓練他在維護對方尊嚴的同時,爭取到最划算交易。還可教導孩子透過大量資訊蒐集,達成聰明購物;蒐集潛在購買資訊,能將「不成熟」和「衝動」排除在購買行為之外。

瑞秋.克魯茲提醒:「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優缺點,我們的金錢傾向也不例外,請你找出孩子的天生優勢,並幫助他好好培養。

 

我希望你現在已經明白,愛花錢絕對不是毛病,這就跟孩子其他人格特質一樣,是他之所以是他的部分天性,父母應當指導、培養,而不是非要更正。」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