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穆玲玲牧師建立澎湖吉貝浸信會佈道所,19年來著實不易,幸好有神出手!(圖 / 基督教福音救助協會 提供)

「一晃眼,到澎湖吉貝都19 年了,冬天搭船還是暈。」穆玲玲笑著回憶起,當年參加澎湖短宣隊時,拜會美籍宣教士白寶珠,對方長駐外島服事40年,這份感動,成為改變她一生的關鍵。

 

身為宣教士的白寶珠,只簡單說著:「我的故鄉在天國,從美國回天國,或從澎湖回天國,有什麼不一樣?」

 

繼而,穆玲玲嫁給島上的漁夫,建立起教會,沒想到的是,正當開始逐漸適應島上的生活時,就碰上人生中最大的風浪…還好有信仰成了最大的倚靠。19年來,她是島民口中的「穆老師」。

離島中的離島,充滿著生命的盼望

離島中的離島「吉貝」,是澎湖北海中一座最大的有人島,島民多以捕魚與觀光業維生。

 

島上的交通困難,出入都需倚賴交通船。特別在冬天時,因東北季風肆虐,吉貝的街上冷冷清清,大部分的漁船都停靠在港灣裡,居民個個窩居在家中,不輕易出門。

 

只有「基督教浸信會吉貝佈道所」每天開張到深夜,有如島上的24小時商店。青少年們進進出出,或做功課,或查經或練樂器,每一天,這裡都可聽到孩子們的歡笑聲。

 

穆玲玲自2004年建立吉貝佈道所,深耕服務至今近20年,她有感而發:「初抵島上時,我就有一個很深的感觸,這地方如果有人願意留下來,那該多好!」

 

育幼院長大,早早認定耶穌

穆玲玲憶起兒時,父親身為遠洋貨輪船員,常常大半年都在海上,因而父母分居,她與哥哥就在基督教的育幼院生活、長大;她也因此認識了耶穌,每週都去教會,又喜樂又喜歡,心中早早就認定了這位耶穌。

 

直到小學四年級時,正在寫功課的她,聽到父親過世的消息,不禁難過的滴下眼淚,豆大淚珠暈濕了作業本,卻不敢哭出聲來,這是她第一次沒有寫完作業。

 

她從未跟父親生活過,只覺得最重要的親人不在了,而非常傷心失落。育幼院的宣教士特地來安慰,告訴她:「天上有一位父親是永遠不會離開的。」讓她深深確定,那時刻「接受耶穌」,清楚明白自己是基督徒。

 

雖從未與母親有情感連結,穆玲玲卻不得不遷往桃園與母親同住,5年後漸漸地,她遠離了基督信仰。

  • news-details
  • 左圖:穆玲玲建立1919陪讀班,迎著島上的孩子;陪讀班已送出許多孩子上大學就讀。(圖 / 基督教救助協會、記者吳旻樺)

回到學校團契,是神奇妙的安排

所幸,神親自來尋回了她。

 

國中畢業後,穆玲玲定意要到台北報考高中聯招,一考完,正在等車回桃園時,一位高中女生向她走來,問起:「妳是穆玲玲嗎?」 她嚇了一跳,驚訝於路上怎麼會有人認識她?原來,雙方於多年前在天母基督教會認識,這位高中女生於是留了電話及姓名給她。

 

穆玲玲沒想到,自己竟也考進了對方的高中,真是神奇妙又特別的安排!透過這位學姊,她終於被帶回學校團契及教會中事奉,生命經歷反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長進。

 

她笑著舉例,例如:音樂課上,她本來非常自卑害羞,總不敢開口唱歌,因而成績差點不及格;沒想到,經由教會生活的改變,她上台唱了一首詩歌,竟拿下高達90多分的佳績。

 

更幸運的是,高中有一群愛主的基督徒,當時的她,開始期望能當上宣教士。後來,她進入懷恩堂聚會、敬拜、讀經,心中對於服事的嚮往日益深厚,期待有一日,自己能前往「未得之民」那裡宣教。

 

後來,她早早讀完神學院,卻自覺不配全職事奉,繼而進入職場、成為一位美語老師,並在不同的安親班、補教界或學校工作中,持續累績美語教學的經驗,並學習如何經營班級管理。

 

這七年的美語教學經歷,原來是穆玲玲自認為最軟弱黑暗的時期,然現在回頭看,卻是神特別預備的時期,才能成就如今陪讀班的事工,這是她萬萬沒想到的。

 

「即或是我的犯罪、錯誤,神卻在當中加上了祝福。上帝的計畫、憐憫與恩典真是超過一切的。」她感恩地說。

  • news-details
  • 穆玲玲牧師特地來台參加、推廣陪讀計畫活動,喜樂地分享自身19年來的經歷與盼望。(圖 / 記者吳旻樺)

美藉白寶珠宣教士的感召,轉變她的一生

穆玲玲已服務澎湖吉貝1919 陪讀班19 年之久,憶起初抵島上時,她從未想到會在澎湖服事,但受到澎湖阿嬤─美藉宣教士白寶珠的感召,不禁心想:「一個外國人都願意埋在澎湖40年,我也能這樣做嗎?」

 

隨教會在澎湖群島短宣過程,她發現當地的官方語言是「台語」,根本是自己只懂一點點、「不輪轉」的語言。

 

這裡應該不是自己的宣教之地吧?然此際,見到年長的美籍宣教士「澎湖阿嬤」白寶珠,多年來在澎湖服事,早已頭髮花白,甚至需要借重助行器、拐杖助行,體力大不如前,但她對人的愛、對澎湖的愛,卻不減反增。

 

其中一位弟兄問:「白阿姨,您的身體行動不太方便了,有沒有考慮過回到美國醫治、休養?」

 

白阿姨只簡單說著:「我的故鄉在天國,從美國回天國,或從澎湖回天國,有什麼不一樣?」

 

穆玲玲一聽,完全被震撼了。

 

一個外國人,都可以愛澎湖當地人到這個地步,難道「不會說台語」能成為自己的藉口嗎?於是,穆玲玲謙卑順服這份宣教的感動,降服神留在澎湖,而這一留,就改變了她的一生。

  • news-details
  • 穆玲玲陪讀孩子、教導他們音樂,並將耶穌的愛活出來。(圖 / 基督教救助協會、記者吳旻樺)

沒想到碰上人生中最大的風浪

之後,她嫁給島上的漁夫,並建立了基督教浸信會吉貝教會、設立陪讀班。

 

但沒想到,當她正開始逐漸適應島上的生活時,卻迎來人生中最大的風浪。結婚不到3 年,先生就得了胃癌,當時孩子還不到一歲半,更沒想到,先生在術後一個多月就過世了。

 

穆玲玲說:「這是一段艱辛的旅程,卻有著數不盡的恩典。如果沒有上帝,真的走不下去,帶著才1歲半的孩子,還要陪伴那麼多弱勢孩子,勞心又勞力,真的很艱難。但感謝上帝,每次總是伸手接住我!」

 

因為神的愛比風暴更大,讓她不致於退卻。


過去十多年來,因男女比例落差大、當地外籍新住民配偶增多,出現不少新住民家庭。但漁業資源日漸蕭條,單靠捕魚撐起家計,已愈來愈難。父親忙於工作,新住民媽媽又無法在課業上輔導孩子,以致孩子們的學習落差甚大。

 

「能堅持下來,全靠信仰的力量,還有陪讀班裡這些陪伴我的孩子們。」穆玲玲帶著自己的孩子,也繼續陪伴著每一個需要陪伴的孩子。

  • news-details
  • 牧者以耶穌的心為心。島上的居民於是漸漸放下了對基督教的成見,送兒孫來教會。(圖 / shutterstocks)

學習環境和資源,與都會區難以相比

起初,當地居民對不諳台語的穆玲玲說話,總帶著幾分譏諷意味,但她仍因「愛吉貝這群孩子」而如一粒種子埋下,始終每天按時打開陪讀班的大門,加強孩子們的課業以及信心。

 

不久後,她被人尊稱為「穆老師」,鄰舍居民都放下了對基督教的成見,將兒孫們送到教會「讀冊」及「學音樂」。吉貝當地唯一的國小,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學童都來到了教會陪讀班。

 

然在吉貝生活畢竟不易,島上漁夫出海才有收入,討海人看天吃飯,只能無奈感慨:「離上次出海都20多天了,下次3月應該只剩一天好天氣...後面又有寒流,冬天可以出海的日子,剩沒幾天了。」

 

肩負全家生活的漁民,經濟並不穩定,而吉貝冬天海象凶險,「1日捕漁、3日曬網」成了多數漁民的生活縮影。

 

19年來,穆玲玲以信仰配合1919陪讀班的資源,輔導每個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們。她深知,島上許多孩子的困境,因而多年來無私奉獻,就盼能為孩子們盡棉薄之力。

 

「我把陪讀班孩子都當自己孩子疼、當自己的孩子養。他們幾乎都是小一就來到陪讀班。」她著重於良好品格,及認真負責態度的培育,相信會成為孩子未來生命最重要的資產;目前,已陪伴好幾個學生至大學畢業,並已送出了多屆的大專生。


許多孩子即使長大了、離開了吉貝,但仍長期跟穆玲玲保持聯繫,也時常掛念著她的辛勞。因為他們知道,這份陪伴,不僅幫助他們在課業上成長,更影響著他們的生命,使得未來的路走得更遠、更穩。

穆玲玲欣慰地說,「我們陪讀班有很多新住民之子,他們後來都非常優秀,能看到他們的生命成長,再辛苦,也值得。帶過的孩子依然會在放假時,回到教會陪伴更小的弟弟妹妹,因為,澎湖吉貝佈道所就是他們所愛的『家』。」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