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每個人主觀想法不同,使得博愛座引發許多爭議。(圖/shutterstock)

前陣子,作家李昂在捷運上要求博愛座的年輕人讓位,雙方在過程中發生不愉快,於是在臉書上發文批評年輕人不禮讓,引發爭議。

 

博愛座的設立,目的要幫助有需要的人,尤其是老弱婦孺、身障人士等族群。然而,當制度實施變成一種壓力,讓原先的善意成為獨特的劃分,甚至遭受他人異樣眼光,是否仍有存在的必要?

 

事實上,博愛座反映出人與人之間的禮讓,並以相愛的心付出實際行動。在教會中,也有博愛座精神的體現,不僅要在捨己中服事他人,也為著他人的益處學習成全彼此

爭議,來自制度面的限制

協合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葉子齊表示,博愛座所衍生出的爭議,往往使當事人雙方都感到委屈,儘管政府的立意原是好的,但在實施上可能產生的問題,顯示出各種制度面的無奈。

 

「為他人著想,是一種愛的表現。」博愛座擁有好的出發點,但結果不見得是皆大歡喜,即使制度看似可以約束人的外在行為,實際上卻難以顧及全面性的客觀需求,以及無法改變人主觀的思維想法。

 

舉例來說,老弱婦孺、行動不便者通常會是博愛座的服務對象,但如何「界定」也將成為個案判斷的難題,除非對方有明顯的個人特徵(手拿拐杖、走路不便和配戴相關識別等),否則難以確定是否有使用博愛座的需求,在使用前進行詳實的判定也不切實際。

 

他指出,制度設定必有其美意,而制度的侷限性、個人主觀想法的衝突,遇上人格特質和成長背景的不同,都會使執行上有不同的困難,帶來成效也不見得迎合全體大眾。

 

然而,博愛座精神應是帶來「相愛」而非「劃分」,彼此間透過禮讓對方,以行為和度量給予溫暖關懷,才能彌補制度的美中不足,帶來更友善的社會環境。

  • news-details
  • 葉子齊指出,設立博愛座有好的出發點,卻反映出制度面的無奈。(圖/葉子齊提供、shutterstock)

聖經中,如何談論「禮讓」?

博愛座要能延伸出禮讓的「實踐」,在於個人主觀的認定。若回歸信仰中的真理、耶穌的教導,則強調個人對於自我要求、追求自身進步,進而活出能夠禮讓他人的生命。

 

在真理中,個人應要求自己而非別人,」葉子齊解釋,在生命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追求進步,尤其是「自我挑戰」的成長,以及「反求諸己」的要求。

 

事實上,禮讓也是「尊重」的展現。

 

他指出,在神所頒佈的十誡中,每條誡命都是從「尊重對方」的角度省思,不論是尊重神的主權,或是尊重他人的生命財產,都是學習「放下自我」的體現。

 

因此,我們不必刻意與人競爭,反倒是學習尊重,在「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禮讓當中,內心倚靠主得著平安舒坦,並看見神在生命中的美好預備。

  • news-details
  • 面對爭奪水井,以撒發揮「博愛座精神」,以相愛的心,選擇禮讓、不爭辯。(圖/shutterstock)

另一方面,我們也能從「以撒讓井」看見禮讓的美德。

 

以撒離開那裡,又挖了一口井,他們不為這井爭競了,他就給那井起名叫利河伯。他說:「耶和華現在給我們寬闊之地,我們必在這地昌盛。」(創世記26:22)

 

葉子齊提及《創世記》中描述,面對基拉耳牧人的爭奪,以撒不與他們爭辯,因擁有寬宏的度量而禮讓,並讓外族人看見他有神的同在與賞賜,最終得著寬闊之地。

 

在禮讓他人中,老我價值觀往往感覺痛苦,但透過回想神犧牲奉獻的愛,便能真正為對方設身處地著想,如同哥林多前書10:24的教導,「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

 

教會中,捨己服事的「博愛座精神」

論及博愛座精神,葉子齊分享,就是一種「愛的展現」,也就是對他人展現關愛與溫暖,不論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出發點都是愛,盡力幫助有需要的人。

 

在教會中,博愛座精神體現在服事中的「捨己」

 

他認為,每個人的個性、想法及習慣都不相同,但是為了弟兄姊妹的需求,願意放下自己而參與服事,並在教會中全然擺上,不但得著神的喜悅,個人也能在過程中同享喜樂。

 

面對服事中的捨己,一如基督為我們釘在十字架上,願意放下自己的生命,彰顯神聖的憐憫與慈愛,我們在領受神的救恩與愛之中,就能夠彼此相愛。

 

學習放下自己的感受,追求生命的豐盛成長」透過發揮博愛座精神,自身不再是最優先的考量,就能讓身旁的人感受到溫暖,並在服事同時,得著屬天的喜樂,人人都如此學習,就能讓教會中充滿更多的陪伴及互相關懷。

  • news-details
  • 教會中,學習基督捨己的服事,發揮博愛座精神。(圖/shutterstock)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