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 / shutterstock)

「鹽」在世上,不是被拿來調和味道,使食物變得美味的東西嗎?

 

那麼,耶穌為何會以「」來作比喻,甚至勸勉門徒應當成為「世上的鹽」?

馬太福音第5章中記載著名的「登山寶訓」,其中,耶穌除了提到「天國八福」之外,祂還勸勉門徒應當作世上的「鹽」和「光」。

 

「榮耀豐收教會」陳維濬牧師指出,當時,耶穌在傳講「天國八福」之後,緊接著提到「信徒的使命」。信徒所蒙的福,是神所賜的恩賜,不是靠人努力得來的,因此,信徒當作世上的「」和「」,榮耀歸與神。

  • news-details
  • 「榮耀豐收教會」陳維濬牧師分享《登山寶訓系列信息》。(圖 / 陳維濬牧師提供)

基督徒「是」世上的鹽

你們是世上的鹽。(馬太福音5:13)

 

據聞,在這世間,「甜的東西」有一千多種,酸、苦的東西更多,但會「鹹的東西」只有一種,那便是「鹽」。

 

耶穌說:你們「」世上的鹽。

 

「是」原文「ἐστε(e-ste)」這個第二人稱複數的動詞有「是、活(指時間)、存在(用於神)、發生(指現象)、留在(指逗留時間)、有」的意思。

 

在聖經中,主耶穌形容自己的(七個「我是」),就是用這個動詞。

 

在登山寶訓中,耶穌指明,基督徒本質上就是「世上的鹽」,而不是「一條行為律法規定」。基督徒在世上的功用,是自然流露出來的,不是勉強作出來的。

 

「鹽」原文「ἃλας(ha-las)」在此處有「調味料」以及「門徒的質素(喻意)」之意。

 

耶穌教訓門徒「要做地上的鹽」,預表著—基督徒與社會之關係,正如我們「每日生活」與「鹽」的關係一樣的密切。

 

「鹽」的七種作用

依照「鹽」的特性、功用性以及使用性,可分析出鹽對基督徒與社會的七種作用:

1. 鹽普遍卻重要

「鹽」像「水」一般,是很普遍卻又是很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如同福音一般。福音對人類來說,正如鹽對我們的生活一般。

 

2. 鹽有鹹味

「鹽」的最大用處在於它的「鹹味」,不論什麼珍貴的食物若沒有鹽,便無法顯出美味。少了它,即使有色、有香、有量、又營養,也不會好吃,當然更談不上享受了。

 

沒有鹽巴的菜。只有「色(外觀)」,卻沒有「香(嗅覺)」,以及「味(食物最重要的)」。

 

世上許多人覺得「人生沒有意味」,就如同品嚐著「沒有鹽巴的菜」。基督徒在世上,也當像鹽一樣,使人領悟「人生的真正意味」,使他們覺得人生是有意味的。

 

基督徒光有「神的生命」還不夠,還必須讓這生命變作我們的性情;也就是說,你「是鹽」不夠,還必須「是鹹的」才有用。

 

基督徒的生命」就是「神的兒女之鹹味」——當我們把「救恩」在世人眼前活出來,世人就能認識,在基督裡的人是多麼有意味了。

 

3. 鹽能調和

你們裡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馬可福音9:50)

 

鹽不但有「鹹味」,又有「調味的功效」,且很容易調和於別種有水份之物。

 

主耶穌曾教導,門徒彼此間應當有鹽而和睦。所以,我們在弟兄姊妹間應當像鹽一般,發生「調和作用」;不但要很容易與人和睦相處,且要幫助別人和睦相處。

 

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歌羅西書4:6)

 

鹽的產生過程,是要把一部分的水分別出來,經過日曬等蒸發過程,才會成為鹽。但在「應用的時候」,鹽又消失在食物裏面。

 

「調和」原文「ἀρτύω(ar-tuo)」這個動詞的原意是「調味、使鹹」之意。

 

鹽是在溶解之中,才發出它的作用的;當它「全部被溶解」之後,就發生「最大的作用」。實際上,鹽的「溶解程度」和「它所顯出的作用」成正比。

 

進一步來分析,鹽很容易和食物調和,是因它十分細小而易於溶解。同理,有些基督徒很難與人相處,實則是因他們太自高自大、太剛硬不柔細。

 

其實,我們必須先「溶解」,然後才能發出鹹味;我們必須願意放下自己,才能成為別人的祝福;當我們溶解的愈多,別人得調和的祝福便愈多。

 

「願意被溶解」的重要表徵,就是「言語」。

 

使徒保羅特別提醒我們要在言語上「常常帶著和氣」像「用鹽調和」。因為,在與弟兄相處之間,最容易發生誤會的就是言語;最能顯出鹽之功用的亦是言語。在言語上帶著「鹽」來調和,是我們發出鹽之作用的重要部分。

 

4. 鹽能防腐

古今最普遍常用的防腐劑就是鹽。現代防腐則可以用化學藥劑、冷凍、加工等方法,但卻會產生副作用,如變形或局限於環境等。

 

希臘人認定鹽是神聖的東西,鹽能滲透食物,防止細菌活動,所以它能防止腐化。基督徒也應當在「持守信仰真理」、「防阻道德淪落」上,發生這種「防腐」的作用。

 

防腐作用一》 持守信仰真理

基督徒需要「正確的解釋聖經」,成為神真理的衛士(護教學);以及需要辨別異端、防備異端的侵擾,維持教會信仰之純正。

 

防腐作用二》防阻道德淪落

雖然,基督徒的主要目的是要「引領世人認識基督」;但其道德觀,是來自於「神的價值觀(聖經)」,所以應高過「世人的標準」。

 

基督徒對於「世人的道德觀」與「生活的環境中」,應該發生一種防阻道德淪落的力量與作用。

 

5. 鹽用於潔淨

鹽還有一種功用,就是洗滌、潔淨。鹽是最便利的一種洗滌劑。在醫藥上可以用來洗傷口,及其他用途。鹽雖然不是直接治療疾病的藥品,但可以作一種「預備工作」,使傷口洗淨之後,更易於接受藥物的效力。

 

基督徒是「世上的鹽」,我們自己雖然不能救人,卻能預備人的心,使人接受基督而得救。我們所做的一切並不能救人,乃是主能使人得救,我們所作的一切,不過把人引到主跟前,讓人因信基督得救而已。

 

舉例,施洗約翰的工作就是預備人心接受基督。其實,我們所做的,也不過類似施洗約翰所做的而已。

 

6. 鹽能養身

鹽能供給人體內所需要的礦物質,促進身體機能。

今天社會上最需要的,不是「『外在』物質的需要」,而是「『內在』精神的需要」,耶穌要我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養生劑。

 

7. 鹽用來立約

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曾立鹽約(鹽就是不廢壞的意思),將以色列國永遠賜給大衛和他的子孫,你們不知道嗎?(歷代志下13:5)

 

阿拉伯民族若要結訂立約,必吃含有鹹質的東西作為證據。在阿拉伯文,「」和「契約」同為一字。

 

以色列人和神,也以「」為「立約的憑據」。因為,鹽是「不廢壞」之意,所以「鹽約」就是「永遠不改變的約」。

 

鹽是神和以色列人立約的記號,主耶穌也以鹽作為祂和門徒立約的象徵。真正的基督徒應該有鹹味,遵從基督的命令,實踐祂的愛,無論痛苦與犧牲,都不惜任何代價。

 

「失味的鹽」就無調和的作用了

第一種「失味的鹽」

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馬太福音5:13)

 

我們日常所用調味的鹽,不外有海鹽、礦鹽和井鹽三種。

 

「海鹽」是用海水提煉出來的,純淨而無雜質的。我們在坊間所購買到的粗鹽或幼鹽,皆屬於海鹽。

「井鹽」是在井裡挖出汲取而煎成的。

「礦鹽」,是從礦坑挖出,鹽礦在死海以東山谷地區,故聖經有記錄「鹽谷」。

 

以色列人所用的鹽乃為「礦鹽」。那些鹽塊從礦場或井裏挖出來時,因含有很多雜質,就像拳頭大的石頭一般。在這石塊的外層包著一層鹽。

 

猶太人在吃飯時,右手拿著菜,左手握著鹽塊,用舌頭舐鹽以取味。家中每個人都有一塊鹽放在廚房中,吃飯時就各用自己的鹽塊。等到鹽塊的鹹味逐漸減少,至完全失味時,原先的鹽塊就成為石頭了,他們便隨手往戶外一扔,留給路人踐踏。

 

第二種「失味的鹽」

第二種失味的情況,便是做成的鹽不適時使用,若常被風雨侵蝕,或挨近地面,必會被風化、溶化、蒸發,就多半失去味道了。

 

神賜給每個人的恩賜,正像鹽一般。鹽失去鹹味,象徵基督徒失去他們的功用,也就是變成和世人一模一樣,毫無分別。

 

「以前」的已屬過去,「未來」的尚未來到,把握「現在」面對現實才是切實的人生。

 

失去功用的基督徒,在神面前是無用的僕人,也不能受世人的敬重,反要被他們取笑、踐踏;當主再來的時候,他們要被丟在外面黑暗裏,在那裏哀哭切齒。

 

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馬太福音25:30)

 

第三種「失味的鹽」

凡獻為素祭的供物都要用鹽調和,在素祭上不可缺了你神立約的鹽。一切的供物都要配鹽而獻。(利未記2:13)

 

祭司在聖殿中獻祭時,所用的鹽塊較幼細,他們把礦鹽的鹽層割下,灑在所獻的祭物上。同時把失了味的小鹽塊,一堆一堆的舖在聖殿所羅門走廊中,避免下雨時,地上太滑使人跌倒。因此,「鹽」是被放在祭物上,「失了味的小鹽塊」卻舖在地上任人踐踏。

 

基督徒也有兩種,有人成為「奉獻必需的物品」,有人成為「被踐踏的石塊」。

 

基督徒本質上應該就有「鹽的功能」,若失去此功能,那就顯明內在沒有鹽的特質,只不過是無用的雜質。「離了基督,如失味之鹽」,成為無用的廢物。

 

「鹽」若是和「土」混在一起,就不能顯出鹹味來;信徒若是愛世界、和世俗混在一起,沾染罪污,當然也就失了味,不能對世界發揮功效。

 

回歸教會的傳統——在古老的傳統中,如果猶太人背叛了信仰,然後再回頭時,在蒙接納回到會堂之前,必須躺在會堂門口,請走進會堂的人用腳踩在他身上。有些基督教團體也繼承了這一個傳統,凡被教會法規驅逐的基督徒,在他蒙接納歸回以前,也要被迫躺在教堂門口,對走進來的人說:「踐踏在我身上,因我是那失了味的鹽。

 

陳維濬強調:「基督徒是世上的鹽,也是撒鹽者凡我們到達的地方,居住的環境,和工作的場所,若有污穢犯罪,就要有先知的精神,使鹽在那裡發生各種的功用。

 

身為神的兒女,我們若要持續地保持鹽的味道,就要時時警惕自己不要離了基督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