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2023台北基督徒書展「山道上的上帝」時事論壇。(圖 / 台北基督徒書展 提供)

以巴衝突的苦難,基督徒應如何看待?從聖經敘事中,可以如何為衝突來禱告?

 

以救恩眼光看待以巴衝突,關乎歷史、也重視應許;回到聖經,有著福音敘事,提醒著我們,面對苦難時依舊要相信:耶穌基督與我們一同受苦,祂一直都在!

10月28日,2023台北基督徒書展舉辦「山道上的上帝」時事論壇,邀請講者分享神在世界上的工作,包括以巴衝突苦難、山道猴子的世代問題,以及實踐神學的反思,希望基督徒能在時事生活中,激發更多信仰實踐。

 

論壇上半場,由「播種國際事工台灣分會」執行長莊信德「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董家驊進行對談,針對以巴(以哈)衝突的觀察、苦難的發生,以及基督徒應如何面對,給予信仰時事的觀點。

 

一開始,對於「山道上的上帝」這題目,莊信德解釋,世界正在變化中,而上帝也在其中工作,然而,我們是否能夠辨識出祂的工作,並理解祂所作的事?

 

莊信德:以巴衝突中,「種族身分」和「應許之地」

莊信德舉以巴衝突作為開場,並從「種族身分」和「應許之地」兩方面切入,挖掘出聖經的記載脈絡。

 

事實上,基督徒對以色列有親近的聯想,尤其聖經記載也存在著連續性關係。

 

在舊約聖經中,神賜福雅各「以色列」的新名,並設立其後代12支派的福分,一直到後來以色列分裂為南北國,這些是基督徒熟悉的歷史紀載。

 

現今,以色列於1948年再次回歸,不論是錫安主義者所說的復國,或是當代新概念中的建國,都能反映出聖經的立場。

 

若我們以種族主義的角度看待以色列,或許舊約和現代存在著差異,因為兩者是不一樣的概念。然而,聖經要幫助人們拿掉種族主義的標籤。

 

莊信德解釋,在猶太人家譜中,若是出現女性的名字,會是一種冒犯或不敬,而在馬太福音的家譜中,出現兩個外族女性的名字:喇合路得

 

儘管者兩位女子不屬於猶太人,但仍然出現在族譜之中,因為上帝不只做猶太人的神,也做外邦人的神。他提及,若仍堅持認為,唯有以色列人擁有上帝選民的神聖性,我們必須要自我反省這份救恩。

 

對於「流奶與蜜」的應許之地,莊信德認為,這土地反映出一種「神聖的焦慮,尤其從現今來看,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的聖地,甚至是信徒一生必去的神聖場域。

 

然而,他也提出質疑:難道空間場域會決定上帝的神聖感嗎?

 

舉燃燒的荊棘為例,摩西在曠野聽見上帝的聲音說:「你所站之地是聖地。」這顯示出,儘管是日常平凡之地,若神透過應許顯明祂的主權,仍依舊會是聖地。

 

因此,整本聖經都在講述耶和華拯救的故事,不論是哪一個種族,或是哪一個空間,只要有受苦的地方,上帝必定掌權且施行祂的拯救。

  • news-details
  • 現場參與論壇民眾。(圖 / 台北基督徒書展 提供)

董家驊:人類是敘事性的動物

對於以巴衝突的事件,董家驊指出,身處不同地方的華人,會有不同解讀方式,然而,中東發生的衝突是值得關心的。

 

談及各地華人如何看待以巴戰爭,他提及,儘管各人對於戰爭的關注點不同,但作為一位基督徒,除了學習理解「如何從聖經來解構」,尤其人類都是敘事性動物,更要從聖經敘事中,思考對生命的認同。

 

聖經中,以色列是上帝應許的百姓,而現今的基督徒,也都是「新以色列人」,要一同讓各地教會復興、再次興旺。

 

不論是以色列人或是今日教會,皆不應將盼望付諸在「人」之上,而是要認清這些群體,都會是神應許的國度代言人,真正的盼望應在「神」身上。

 

「所有故事,都會是真實且暫時。」如一千年前,許多認同的名詞是無意義的,儘管是人們建構出的真實想像,卻也都是暫時性概念。董家驊強調,若基督徒以暫時眼光來看待神永恆作為,便無法真正裡解上帝心意。


不過,華人基督徒的內部多樣性,成為傳揚福音的契機。

 

董家驊指出,福音的目的,是勸人與神和好,並拆毀中間隔斷的牆,而在面對多樣性衝突,更當以同理心去理解,並在神的福音敘事中,為衝突來禱告。

  • news-details
  • 會後合照。由左至右:「天恩出版社」社長丁懷箴、「播種國際事工台灣分會」執行長莊信德和「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董家驊。(圖 / 台北基督徒書展 提供)

面對苦難,如何為以巴衝突禱告?

如何為以巴衝突禱告?

 

莊信德回應,在受苦中,要相信上帝會記得受苦者,不只在加薩地區,也會在任何發生苦難之地,當我們願意相信祂會與人同在,便會看見耶穌在世上的工作。

 

「或是和平、或是受苦,上帝一直與我們同在。」

 

他又說,在基督論傳統中的耶穌基督,較常提及「為人的罪而受死」,卻容易忽略「(耶穌)與我們一起受苦」。事實上,從生命的苦難中,人們會得著盼望,因耶穌基督一直在我們這裡,在平凡時日,也要預備面對苦難的盼望。

 

董家驊回應,人類歷史中,超過一百年的和平實為少見,神卻要使我們平安度日;或許苦難、逼迫並非全面性,卻是真實發生的事。

 

因此,在培育下一代門徒時,是以太平心態給予教導,還是以苦難予以警醒,預備好面對變動處境。從而勉勵,當我們將苦難考慮進去,便會影響在不同身分中的抉擇,以及面對生命時的態度。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