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會為基礎的「新希望基金會」,成立於2001年,因當年張茂松牧師一句:「我的教會什麼都可以輸人,但慈惠的事上絕對不可以輸人」、「我要建造一群『對人憐憫,對社會疼惜、擁有和分享耶穌之愛』的神的百姓。」
22年來,他帶領新店行道會結合各方力量,創造出4.3億的慈善奇蹟。
從資助和陪伴偏鄉及清寒學子,到致力於社區關懷、老人服務、急難救助……等,並聯合社會各慈善團體,投身全球性天災人禍的緊急救援,「新希望基金會」的慈善服事多樣化,也在多年堅持下結出碩果。
沒有企業奧援,沒有大老闆的支持,僅憑一間教會的微薄力量,每年募款募捐都相當不易。但,也就是在這樣22年堅持中,積零為整的奉獻裡,讓故事更加深了感動與厚度。
張茂松牧師曾說:教會的慈善工作,不只是行善,更是「行道」,是「分享耶穌之愛」。它是「團隊建造,創意的展現;是培養領袖,是建立社會責任感!」
22年來,「新希望基金會」運用新店行道會「螞蟻雄兵力量」,推動募款募捐——從小額捐款、大型慈善園遊會,到街頭募款、小豬撲滿、小蘋果計畫,以及募款餐會、演唱會……。
以教會為圓心,啟動社會慈善力量,每個會眾都是帶著使命的愛之使者,如此愛的堅持向周圍擴散,八方之愛匯聚成江河,年年壯大,滾滾向前。
新希望基金會的「小蘋果撲滿」計畫,跨越教會圍牆,擺放在許多企業員工桌上;街頭募款,有坐輪椅的長者到未滿3歲的孩童、拄著拐杖的弟兄到還不是基督徒的親友,皆一同走上街頭,抱著募款箱為慈善吶喊。
11月18日即將舉辦的2023「愛心義賣園遊會」,全教會所有會友總動員,包括長者織帽子、醃鹹肉;青年人做飲料、替人畫彩妝;每人都想盡辦法、各展所長,百餘攤位、繁多商品準備就緒,結合「舊鞋救命捐鞋攤位」,一齊迎接「購買便能為慈善出力」的眾嘉賓。
22年來留下的感動,令人看見,是慈善帶出的耶穌之愛,帶來無數生命改變;慈善是福音的重要方式,是人心中愛的本能,是對信仰的深化理解,是個人、企業善盡社會責任的心意。
我們盡一點力,他們的生命、生活可以改變
五昌宏有限公司的陳正弟兄,於2016年受洗,卻早在2014年,便和太太加入新希望基金會義診隊,2015年跟隨街頭募款。
他說,看到義診團幫助山上的長者、孩童,看到慈善行動中基督徒的心懷與付出,立志成為這樣的人,因此受洗!
參訪新希望基金會「東光計畫」陪讀班時,他看到後山人的生存景況,孩子們在基金會幫助下的改變與成長,深深感懷:「我看見被陪伴的孩子長大了,再回來輔導、幫助班中更小的孩子,這是愛的循環。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工,它幫助了清寒家庭,讓清寒學子有機會邁向新生!」
身為五昌宏公司的創辦人,陳正設下目標,帶領企業每年以大宗奉獻,支持新希望基金會的慈惠工作。
他說:「我們有一點能力,就是要幫助有需要的人改變生命、生活,那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
「晚餐、陪讀」有何意義?
唐瑾興業有限公司老闆宗誠一弟兄,身為阿美族,曾看過艱困鄉親的辛苦,因而對於原民孩童的晚餐和陪讀極有負擔。他說,給原住民清寒學子吃「晚餐、課業輔導」並不簡單,那是讓孩子們「得到關懷、遠離危險,砍斷不良傳承、改變未來」的生命大工程!
這家從事醫療空調的企業,因誠一弟兄夫婦都是新店行道會資深會友,已持續多年參與在新希望基金會各樣事工中。他們是捐款人,從前小額捐款,創立公司後便捐助大額款項;也是募款人的他,同時呼籲、攜同、邀請自身朋友共赴慈善之約。
他說:「捐助,是我對牧師慈善呼籲的回應;是對神命令的遵行:箴言說『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也是向神獻上感恩,因所有的都是從神而來!」
讓別的孩子也要吃飽
「照國科技」台灣區總經理周和姐妹分享:「我們去外面吃一餐,至少花上一、兩千,卻夠山裡孩子吃一週。偏鄉孩子比我們的孩子各方面都要缺乏,我們當然要讓其他孩子也要吃飽、有書讀!」
正是「讓別的孩子也要吃飽」的心念,使其帶領尚未信主的美國總公司董事長,持續支持新希望基金會各樣事工。
她說:「台灣還有許多孩子有需要,世界還有許多地方的孩子在挨餓,遠方天災不斷、戰火頻仍,這些都需要我們盡一份地球人的責任——伸手救援,是每個人該有的意志與行動。」
無論是聽到「樓上教會」做很大的慈善,或是在「急難救助」和疫情中,數次捐助的美河市管理公司—順康資產管理公司,還是年近百歲的老奶奶捐出終身積蓄,另有媽媽帶著孩子送來的零錢撲滿。
每一個故事、每一筆奉獻,都沈甸甸的裝滿著愛、祝福與託付!
他們匯成4.3億的奇蹟,新希望基金會將這份禮物送至四面八方,成為孩子走向遠方的鞋履、老人手中的杖,是肯亞的學校和水井,是敘利亞地震中的帳篷與物資,是送進馬來西亞叢林「芭」中的義診和蚊帳⋯⋯。
為有需要的人,點一盞燈,添一抹溫暖。
盼望在他們的生命中,締造重生的新希望與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