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由左至右:黃仁宇牧師、莊逸宏牧師,兩人以豐富的實務經驗出發,分享事工與時俱進的必要性。(圖/記者林稚雯)

日新月異、瞬息萬變,不只用來形容社會趨勢,也是宣教事工中極為真實的現況。如何面對所牧養的族群?服事者需不斷求新、求變,才能掌握時代契機,讓事工帶出最好的果效。

 

對此,莊逸宏牧師與黃仁宇牧師分別以「校園宣教」和「媒體宣教」為題,與眾人分享事工點滴,以及面對變遷和挑戰時,該如何彈性調整、回應需要。

中台神學院於本月6日舉辦「當今宣教新契機–宣教專題講座」,邀請台灣校園福音團契同工暨校園書房出版社社長莊逸宏牧師,談「新世代的學生福音事工」;以及媒體經歷豐富的愛媒體發展協會執行理事長暨中台神學院企劃主任黃仁宇牧師,針對媒體宣教的需要,分享「打開福音任意門」。


把握學生階段,栽培好土

莊逸宏牧師從馬偕牧師的榜樣談起,2022年適逢馬偕來台150週年,因著馬偕在台委身29年,持續建立教會、培養在地同工使其獨立事奉,有遠見的宣教策略,致使不斷有下一代接起宣教的棒子,才能讓事工的影響力長遠流傳。

 

「校園團契的事工精神也是如此!」莊逸宏表示,早期他也是受校園團契牧養的學生,因著屬靈前輩的扶持,陸續有許多在校受牧養的學生,畢業後願意回應呼召、成為傳道人來幫助下一代!

 

根據校園團契的長期追蹤,發現「學生事工」之所以重要,乃因就學時的學生心靈相對柔軟,只要把握這段「好土」時期,就能帶出果效,「得著今日學生,也得著明日的社會!」不只是幫教會儲備事奉與牧養的人才,同樣也祝福了社會,有助於大環境的正向發展。

  • news-details
  • 莊逸宏牧師表示,擁有服事學生的力量與熱情,實則是自己在學生階段也得著牧養。(圖/記者林稚雯)

然而,根據校園團契曾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專部,攜手進行的調查顯示,出生基督化家庭的孩子,大學階段能留在家鄉讀書者,多半是住在資源多的都市,當孩子成長在偏鄉,或大專院校稀少的地方,就有高機率會離開父母的懷抱,獨自到外地唸書,而基督信仰很可能就在這容易放飛自我的階段中流失。

 

當代學生事工的四大挑戰

莊逸宏也觀察到,現代學生正在面對「後現代潮流、社會趨勢、受網路傳媒影響、家庭少子化而過度保護」的四大挑戰,較上一代受到更多呵護,可能耐挫力較低、人際關係的經營仍需學習,也較容易排斥權威且更加自我中心,常對事物持有個人意見、樂於表現自我,也看重物質和享樂,卻疏於踏實努力付出。

 

同時,分秒不停的大量網路資訊,也讓學生容易有「網路成癮」的問題,在當中容易獲取色情與不當的資訊,也在網路影音的驅動下,習慣圖像式、短篇幅的閱讀

 

綜合上述挑戰,都可能讓孩子在物質優渥的環境中長大,衣食無缺但內心不快樂,有更高比例懷有「憂鬱傾向甚至是憂鬱症」的問題。

  • news-details
  • 根據當代學生的特性,校園福音團契也設計了多樣化活動,分齡分眾的給予牧養。(圖/取自校園福音團契 FB)

牧養上,一方面需要幫助學生,在還有機會選擇和學習時期找到未來方向、不再對人生迷惘,一方面也要幫助他們認識尋求真理,透過神的道來更新變化、找到繼續往前進的生命力。

 

以團契為核心的牧養

莊逸宏表示,為因應當代學生的獨特困境,校園團契十分看重大學工作,會以學長姐牧養學弟妹的模式,讓新生一進入新環境時就受到關心和指引,有機會成為樂於服事的門徒,繼續帶領其學弟妹,甚至能投入青少年事工的服事。

 

校園團契也呼應學生所崇尚的多元價值,事工以「團契」為基礎,發展出營會、文字、網路的多樣化工作模式,讓各年齡、各種性格的孩子都能找到願意參加的活動。

 

按照法規,教師無法在課堂上宣揚信仰,但校園團契在全台各級學校約有190個團契,其中四分之三是正式社團,不只能牧養基督徒學生,也能透過有趣活潑的活動,讓未信者主動接觸,進而一步步認識信仰核心。

 

校園團契也積極把握寒暑假與特殊假期,每年舉辦約60梯次營會、520場特會,內容包含:造就性的靈修班、門徒營、同工營,以及各種服務性、福音性營隊,目的即為了接觸更多人,讓更多人認識基督。

  • news-details
  • 校園福音團契每年都策劃兼顧室內與室外的各樣活動,最終目的都是希望能讓學生更多認識耶穌。(圖/取自校園福音團契 FB)

莊逸宏說明,藉由劃分「屬性」與「年齡層」的事工策略,就能建基於聖經、提供時代性信息,也加強個人關懷與輔導,讓學生在最可能遠離信仰的階段,不論到哪裡,都仍在神的翅膀蔭下堅定站立。

 

「也邀請大家一同為孩子們禱告,讓他們不只是接觸福音,還能持續讀經、委身事奉。也求神帶領,少子化問題,導致許多教會青少年流失嚴重、事工萎縮,願神幫助,讓學生福音事工得以再次興旺。」

 

莊逸宏另再次提醒,學生事工的成敗不在於團契人多人少,重要的是能夠培育多少在地方堂會長久服事的人才若要讓福音策略與時俱進,服事者必要積極注意教育現場的變化,適時予以改變,才能實踐生命影響生命,開啟事工傳承的美好循環。

 

媒體宣教,超越限制

而回應「網路與牧養」的相關議題,在媒體宣教領域深耕的黃仁宇牧師,分享了「善用而非濫用,就能帶出極大果效」的美好見證。

 

全職服事前,黃仁宇曾在多家傳播公司擔任節目企劃執行,後進入電視台工作,涉獵編審、企劃編輯多個領域。累積的實務經驗,幫助他在線上聚會還不盛行、器材限制較多的年代,就開始推動「教會聯網禱告會」,也多年擔任新店行道會影音部門主管,相關牧養經歷豐富。

  • news-details
  • 累積了豐富的媒體工作經歷後,黃仁宇將專業用於事奉,幫助更多人同得福音的好處。(圖/記者林稚雯)

2019年11月,黃仁宇成立「 iMedia愛媒體發展協會」(以下簡稱:愛媒體協會),當時無人得知,將影響全球3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將要爆發,協會剛好乘上時代契機,透過實體與線上課程並行,幫助眾教會善用技術與器材,因應疫情期間急遽改變的聚會模式。

 

黃仁宇表示,羅馬書8:35-39提醒我們,無一事物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靠著愛我們的那一位,我們在這一切事上就得勝有餘了!

 

疫情期間,愛媒體協會協助約300間教會運用新媒體,按照各自所能負擔的人力、物力做出最好的直播;今(2023)年初,抽樣調查各地3間不同宗派、規模之學員教會,進一步瞭解所得到的牧養成效。

 

對比2022年教勢普查報告,疫情期間教會聚會人數平均減少43%-50%,教會所得的奉獻也普遍大幅衰退,但有即時應變的會堂,不論是聚會人數和奉獻,都有相對優異的「免疫力」,甚或能突破困境、逆勢成長。

  • news-details
  • 新冠疫情期間,愛媒體協會幫助數百家教會快速建立直播事工,讓聚會和牧養不致中斷。(圖/取自 iMedia愛媒體發展協會 FB)

受訪對象分別是位在北部的巨型教會(聚會人數超過1500人)、中部大型教會(聚會人數250人)、南部中小型教會(聚會人數60人),訪談各家教會的主任牧師、長執或教牧同工、媒體同工各一人,請對方以疫情前主日成人聚會的平均人數為基準,評估教會受疫情衝擊後的影響。

 

相較於許多教會因疫情人數驟降,受訪教會有兩家人數逆勢增長40%、10%,其中雖有一家同樣有人數減少的狀況,但估計離開教會的人數約在15%,仍較許多教會流失的情況緩和。

 

黃仁宇說明,面對聚會人數與奉獻的挑戰,調查結果指出「互動式直播」帶來關鍵性影響,聚會互動性越高,就越有突破疫情、逆勢成長的動能。

 

此間數百會友的大型教會,活用新媒體,讓線上聚集有高度互動,結合教會原有優異的牧養門訓等特質,帶出全然不同的逆勢成長,人數,奉獻均較疫情前大幅提升(40%~50%),為本次調查成長率最高的。

 

 其次,另一間規模宏大的巨型教會,資源與人才較充沛,主日直播能有穩定品質,也跟線上會友、小組有基本招呼互動;並善用自身特長,開展國度性事工,讓跨教會聚會能做到不錯的互動連線。教會人數和奉獻也有10%~15%成長率,在台灣受疫情衝擊最劇的千人教會中,顯得十分亮眼; 

 

最後,位居鄉間的中小型教會,即便只用手機或單機直播的簡易模式,仍度過疫情的嚴峻挑戰。但從聚會人數的數據來看,願意跳出舒適圈、善用科技幫助來提升互動性,就代表教會將困難視為建造教會的契機,也帶著異象,尋找危機中的轉機,繼續保有信仰生活。

  • news-details
  • 近期愛媒體協會進行抽樣調查,更加肯定善用媒體能為宣教帶來極大幫助。(圖/取自 iMedia愛媒體發展協會 FB)

以弗所書2:14-18提到:「因他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因為我們兩下藉著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

 

據此,黃仁宇再次呼籲,縱然新冠疫情大抵落幕,但在這快速變遷的時代,福音應該要能夠以新形式、透過新媒體來加以呈現;媒體宣教可以是打造無牆教會的重要策略,再加上聖靈的同在,本就不分網路或實體聚集;黃仁宇期盼,教會界更重視深化媒體知能教育,同時做好實體與線上牧養的配套措施,培訓媒體尖兵,一同使用媒體來「打開福音任意門」

  • news-details
  • 本次講座邀請中台神學院副院長張宰金牧師做結束禱告,願神帶領幫助眾人,能一同敏銳時代趨勢,傳福音、得人如魚。(圖/記者林稚雯)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