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劍橋詞典》根據生成式AI帶來的影響,選出「Hallucinate」為2023年年度字。(圖 / shutterstock)

2023年《劍橋詞典》(Cambridge Dictionary)年度字近日選出,由「Hallucinate」字脫穎而出,劍橋辭典並為其加入新意,以更貼合時代,彰顯本年度獨有之特殊脈動。

 

「Hallucinate」的涵義為何?為什麼能代表2023年?本報採訪具科技與媒體背景的車龍淵校長、黃仁宇牧師分享看法。

生成式AI出頭的一年

《劍橋詞典》出版經理溫達琳(Wendalyn Nichols)指出,該機構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為英語學習者提供關鍵訊息。「Hallucinate」並非新造,它是動詞,原意指「看到幻覺」、「產生幻覺」、「出現幻覺」之意,名詞狀態為「hallucination」,意指「幻覺」、「幻術」。

 

《劍橋詞典》出版社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會產生幻覺?」,注意到,2023年「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大行其道,Open AI ChatGPT、Microsoft Bing 和Google Bard紛紛出頭,並引發大眾熱烈討論。

 

不論是哪家廠商推出的生成式AI品牌,皆依賴海量的文本數據,機器經反覆訓練,使其知道已存在的現象,像是新聞、書籍、影音等,從而擁有識別、匯總、翻譯、預測、生成文字和其他內容的能力。

 

「生成式AI」讓人領略到科技強大快速的能力,也讓多數人認為,只要輸入問題,「生成式AI」就是萬事通、什麼都答得出來,許多行業與人力面臨被取代的危機。

 

對此,溫達琳表示,生成式AI的隱憂在於「假訊息」的產生

 

就算機器透過學習海量知識而有問答能力,但它最終倚靠的仍是由人類寫成的資訊,機器無辨別訊息真偽的能力,僅是將資料庫蒐集到的內容,在其認為適合的時機呈現給使用者。

  • news-details
  • AI科技依賴海量文本數據,經反覆訓練,產生回答問題的能力。(圖 / shutterstock)

「這讓我們認為,面對AI提供的假訊息,是在提醒人類,使用工具時仍要帶著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不是單純的全盤照收,乃要有查證辨別的能力。

 

AI造成的幻覺經驗

目前AI技術造成的影響力不只是資訊的檢索與獲得,放眼全球,科技、醫療、交通、金融和教育領域,都已導入AI多年,也都面臨淺在影響。

這讓《劍橋詞典》出版社決定為「hallucination」加上最新釋義:

 

When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llucinates, it produces false information.

 

當人工智慧(AI)產生錯謬訊息,就以「hallucination」稱之,因為「假訊息」可等同於「幻術」、「虛幻」,讓人無法掌握真實事物。

練習批判性思考,多作查驗

針對2023年《劍橋詞典》年度字,臺北基督書院校長車龍淵博士回應,當代生活確實與科技、網路息息相關,例如,曾有一份國內學者研究指出,每人每天的上網時間至少為3小時起跳,多者甚至達到11小時之久。

 

面對網路世界,如同「hallucination」在公告獲選時,正提醒使用者要有辨別查證之能力,車龍淵建議,人人應都要養成「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建議可從「辯證法」和「反證法」兩種開始練習。

 

「批判性思考」領域廣袤,是運用系統性方法使人產生質疑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其中,「辯證法」幫助人深入分析問題的前提、及所處狀況,然後透過權衡各種對立的方案,來找到新方案的方法。

 

反證法」則將眼前所有方案中的問題、缺點及矛盾全部列舉出,並予以否定,使用排除法找到其他方案的合理性。

 

以學生族群為例,中學、大學階段,通常是最大量也最熟稔使用各種科技的階段,甚或有時會運用在寫作業、交報告,不免會有學子認為,上網用關鍵字搜尋資料、剪下貼上後,就能寫成「看似」內容豐富、層次井然的大量文字,但,速成的取巧,一則讓人失去學習真諦,二則可能引用錯誤資訊,三則是無法分辨所引內容屬性或層級,越級打怪同樣會貽笑大方。

  • news-details
  • 車龍淵校長分享看法,指出在AI科技盛行時代,更需練習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圖 / 車龍淵 提供)

變動年代的不變價值

車龍淵同時表示,科技的進展不會一味帶來壞處。其個人經歷從學習數學與資訊科技,學成進入跨國集團任職、到中華福音神學院資訊中心服務,再到臺北基督書院協助學校資訊化,一路走來30多年的參與,深感IT科技變化,確實為工作事務與人際相處皆帶來極大改變。

 

從工作層面談起,資訊化的加速,使訊息流通速度急速成長,雖決策者能因此更快掌握、並取得需要資訊,但能做決策的時間隨之被壓縮,能否精準即時地作出正確決定,將對事工與認知帶來極大影響。

 

在如此情況下,很需要有經驗的前行者,如師長、牧者、教會輔導等,協助晚輩作出正確判斷、篩選適合資訊,辨別良莠,而能使智慧與靈命都有相應增長。

 

相對的,隨著各樣資訊能藉由科技傳播,加上新冠疫情的阻攔,人與人實體互動面臨日漸缺乏困境。據此車龍淵表示,以基督徒而言,不論是周間小組聚會、查經、主日禮拜,仍應以實體參與為宜,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實體仍較線上有更豐富的細節與溫度。

 

同樣以基督書院為例,上週四的年度感恩節中,學校於晚間舉辦了結合餐會、音樂會與見證會的「全校感恩節聚集」,透過美食與樂音,使書院大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有機會彼此分享、數算恩典。

  • news-details
  • 車龍淵分享,走過三年疫情,臺北基督書院再次舉辦感恩節聚會,師生齊聚一堂,數算恩典。(圖 / 臺北基督書院 提供)

藉著實體聚會來加強情誼,實則也在對「hallucination」此年度字作出回應。

 

車龍淵表示,細查該單字涵義,中文解釋單指「數位幻象」、「數據科技造成幻覺」,仍不夠貼近其意。

 

AI技術的影響力在於,可偵測分析使用者喜好,進而大量提供使用者喜歡或需要的內容,但有時,人在不知不覺間因此迷失,甚至受錯誤資訊影響卻不自覺。

 

箴言書13:20提醒,「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做伴的必受虧損。」當今世代,每人都有機會在網路上認識朋友,然而,網路具有匿名性、或自行塑造身分的可能性,需更審慎交友,才不致受不良影響或誤入歧途。

 

約翰一書2:14-17也提到,「少年人哪,我曾寫信給你們;因為,你們剛強,神的道常存在你們心裡;你們也勝了那惡者。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

 

車龍淵指出,AI科技實則從10多年前開始發展,只是近年來飛躍,讓它受到人們過於「神格化」的推崇。

 

眾人皆需明白,科技雖能帶來幫助與便利,但人生的發展、生命的目標,最終仍要「追求真理、與神同行。」這是AI科技無法達成的功能,且再好的技術,永遠無法取代肢體彼此關心、團契分享、牧者教導,能為生命帶來的幫助

  • news-details
  • 實體聚會中,肢體彼此關心、團契分享,是AI科技無法達成的功能。(圖 / 臺北基督書院 提供)

AI浪潮中的人性顧惜

再思「人性與AI」的相關議題,愛媒體發展協會執行理事長暨中台神學院企劃主任黃仁宇牧師表示,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2)」

 

談到AI科技造成的真假難辨,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的電影大作《阿凡達》,當時觀看覺得絢爛奪目,但影片播畢、走出戲院,卻讓人感到失落。隨著VR、元宇宙等「虛擬實境」、「仿真」科技更大幅度進展,「虛實難辨」已成現代人普遍曾經歷的感受之一

 

除了電影外,生活中還有許多科技,如10多年前洗衣幾就有模仿人工手洗的Fuzzy模式,以及逐年提升的對焦、降噪、美肌等攝影功能。新技術都為人們生活帶來更多質與量的提升,卻也同時出現「稍有不慎就成欺詐偽冒」的事情產生。

  • news-details
  • 黃仁宇牧師再思,AI浪潮中如何凸顯人性價值,緊緊跟隨神。(圖 / 本報資料照)

黃仁宇說明,依照學術理論來看,媒體是人的延伸,AI是人類智慧的模仿、模擬,彼此間有一定的「相依關係」;據其過往對新媒體的快速推移經驗,以及近期參與相關研討交流情況,不能否認,「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但為免除弊大於利,則要學會善用,知道問題產生後「要負責的是人不是AI」。

 

使用者要能分辨、除錯,具備自身專業、創新之能力,才不會「被牽著鼻子走」,盡到自己的本分,不只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神負責。

 

黃仁宇提醒,以「hallucination」該字的概念出發,需坦誠地認識「任何人都可能被騙!」人性的弱點除了惰性,還有「貪婪」。

 

面對人與生俱來的不足處,求神帶領、幫助你我得以克服,如同羅馬書12:2期勉弟兄姊妹們,心意當「更新而變化」,能「與時俱進」的實踐真理,與此同時,跟隨神的腳步,「不要效法這個世界」,以「神性」克服「人性」,為主活出良善旨意。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但人人仍要學會善用,能分辨、除錯,才不會被牽著鼻子走。(圖 / shutterstock)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