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網路與坊間流傳著許多人格測驗,在認識自己之餘,身為基督徒也別忘了,無論我們是什麼性格,神希望你我能活出愛神、愛人的生命。(圖 / shutterstock)

「我是INFP,你呢?」、「我是第七型人格,不要這樣要求我,我做不到。」、「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外向,但有時候又希望獨處恢復能量。」

 

你喜歡做心理測驗嗎?這些人格測驗對基督徒有哪些益處、又有哪些需要留意之處?基督徒該如何以「聖經真理」來認識自我,值得探討。

 

本報邀請臨床心理師宋祖駿回應分享。

測驗幫助自我、彼此認識

同時當留心「錯誤」解讀

多年來,教會界盛行以DISC測驗、九型人格測驗來認識自我,近年,在網路上當紅的十六型人格測驗(MBTI)更製造出許多話題,成為流行趨勢之一。

 

然而,這些測驗背後,實缺乏嚴謹的理論背景支持,都不是所謂標準化的心理測驗,亦缺乏信效度的檢驗,加上巴納姆效應所產生的偏誤,因而,測驗設計的嚴謹性、結果的準確性,皆有待商榷。

 

巴納姆效應,編按:Barnum effect,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傾向相信籠統、模稜兩可的人格敘述,認為高度符合自身情況,然而這些敘述其實放諸四海皆準,此也是人們會覺得星座、算命很準的原因。)

 

一般的心理測驗,是由嚴謹的資料蒐集、統計,並經由常模(編按:蒐集不同年齡層、族群、性別受測者為樣本來測驗,形成代表性樣本的分數分佈)的反覆測試而設計出來。

 

既然是測驗,必定存在「誤差」,再加上施測、回答上的偏誤,例如:隱瞞、沒誠實作答,影響結果準確度。為降低誤差,測驗本身會設定施測者的條件,隨著測驗難度提升,條件資格隨之增多。

  • news-details
  • 16人格測驗從四個向度把人們分為16類,並搭配分析及插圖,成為時下年輕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圖 / 16Personalities  FB)

  • news-details
  • 反觀標準化的心理測驗,是經過謹慎分析和反覆測驗,平常接觸到的人格測驗,則缺乏理論支持,嚴謹性、準確性皆有待商榷。(圖 / shutterstock)

不用經過測驗,人類就展現出「把人分類」的傾向,從星座、血型,到較早期的生肖或社經地位,來達成快速了解他人和自己的效果。而基於生存本能,想對未知事物有多一點掌控感,人們透過這樣「快速了解」對方的過程,判定該如何和其相處,另一方面,也藉此了解自身優勢、能力和特質。

 

像是,近年被廣泛推行的「愛的五種語言」,的確讓弟兄姊妹在交友、婚姻關係上有所助益,但其實,不用經過測驗,只要透過日常相處,彼此就能大致判斷對方喜好,就像你我可判斷自己是內向或外向人格一樣,只是,測驗可助人看到更多的其他細緻層面。

  • news-details
  • 崇尚星座和血型,展現人類喜歡「將人分類」的傾向。(圖 / shutterstock)

對於關懷陪伴工作者和牧者而言,透過這些測驗,也許可快速分類、了解弟兄姊妹的性格,甚至恩賜。然而,同時必須明白,這些測驗結果不是「絕對」,不僅結果相當簡化,也有其限制,即便是臨床心理師常用的幾種嚴謹標準化測驗,也都有其「限制」,需不斷修正。例如,星座僅把人分為12種,或血型把人分為4種,都無法涵蓋人類的多樣性。

 

若對測驗結果有侷限、錯誤解讀,實為這類測驗帶來的隱憂

 

例如:「我是第七型的人,你不要這樣要求我,我沒辦法做到。」、「你就是什麼類型的人,所以才那麼愛命令人。」然而,哥林多後書5:17告訴神兒女,「所以,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在基督裡,有更新、改變的大能,因此,毋須以測驗結果來框架自己,或評斷他人

  • news-details
  • 這一類測驗可幫助牧者和助人工作者,快速了解弟兄姊妹的恩賜,但既然是測驗,就有其「限制」和「誤差」,不當以測驗結果,侷限了自己或評斷他人。(圖 / shutterstock)

以真理為原則,明白恩賜跟隨神

宋祖駿說:「我很喜歡心理學與聖經的結合,知識和科學都是上帝創造的,上帝不反科學,也不篤信科學,上帝的創造遠遠超過人類對各方面的理解。」

 

早期,心理學受到教會排斥,因其展現出只看實證的特色,完全沒去探討神的存在,然而就現今看來,科學也很難驗證神的存在。

 

基督徒若熟讀聖經,可以發現,聖經已揭示許多世間的原則、奧秘,箴言4:23「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指出你我如何解讀世界與個人遭遇的關鍵,這也是在認知行為療法中的常用方式。

 

從聖經中可以看見,很多人物展現出不同人格特質

 

無論是馬太福音8:10記述的百夫長:「耶穌聽見就稀奇,對跟從的人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還是馬可福音9:23-24提到的孩子被啞巴鬼附的父親:「耶穌對他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孩子的父親立時喊着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

 

許多時候,是當事人沒有能力做到,耶穌卻給他們恩典,幫助人能做到,所以,不論你是什麼人格特質,共同點都是要對神擁有信心

 

又如,彼得行在水面上,卻因害怕而下沉的經歷,關鍵不在於效法這些聖經人物的「人格特質」,乃在於他們與耶穌之間有什麼互動?

 

身為基督徒,是否選擇堅定跟隨神,並相信神的全能、且恩典夠用?

 

此外,你我也當了解自身恩賜,同心合意,展現不同肢體的功用。以弗所書4:11-12,「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 news-details
  • 無論是怎麼樣的人格特質,更重要的是,有無展現對神的信心,相信神掌權。(圖 / shutterstock)

宋祖駿以自己雙親為例,其母親展現出教師恩賜,擅長教導、查經,父親則有先知講道恩賜,成為教會肢體的祝福。然而,這些恩賜都有其限制,需調整改變。

 

哥林多前書13:2,「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由此可見,重點不在於恩賜多麼厲害,而是其中有沒有「愛」,不論你是什麼樣的人格特質,共同點都是要有「愛神、愛人」的核心價值在生命中,如此,也不用害怕因彼此差異所產生不合。

  • news-details
  • 臨床心理師宋祖駿提醒,聖經真理是一切根本,無論是心理測驗的結果,或某某教會比較「靈」、某某牧師的預言「很準」等迷思,都不應該代替神。(圖 / 宋祖駿 提供)

清楚真理,不迷信

如今,人們愈能感受到「天國近了」,撒但的誘惑也隱藏在人的生活各層面。約翰一書2:16,「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若基督徒沒有常如葡萄樹的枝子連於基督,很有可能落入試探。

 

人類對於未知的好奇,對於困難壓力的恐懼,想掌控未來的習性,會使人想去接觸如算命、塔羅牌占卜,甚至產生基督徒去找某某教會比較「靈」,某某教會的牧師「預言或禱告比較準」等等,這些不良的影響更甚坊間的心理測驗

 

宋祖駿提及,心理學上的「巴納姆效應」,呈現在星座運勢與占卜結果中,例如:「人際關係要留意,小心得罪他人。」、「你個性比較外向,但有些時候也會展現內向一面。」然而,撇開一切條件,不難發現,這些敘述都是人世間的「常態」,十個人裡,大概有八、九個都會覺得自己符合上面敘述。

 

基督徒對自身認識和未來境遇,應以「聖經真理」為基礎,不在於任何測驗結果,甚至是先知預言(當謹慎尋求、查驗)。標準化的心理測驗或坊間常用的人格類型測驗,都有可能讓人從不同的角度多了解自己,但是,扎根在神話語中,清楚真理,不以人為事物代替神、代替聖經,才能合神心意,不致跌倒。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