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保母兩姐妹疑虐童案」正在偵辦中,引發社會大眾對此一片譁然。(圖 / shutterstock)

保母兩姐妹疑虐童數個月致死,爆發社會撻伐;

兒福聯盟出面鞠躬道歉、第一線女社工遭上銬、移送北檢…; 

新聞層出不窮令人沮喪。

 

社會不安全是誰的責任呢? 「社工」安全嗎?

 

每天都在不休假、也接不完問題個案量的基層社工師,工作壓力、工作量和報酬落差等制度面議題,該由誰買單?基督徒該如何代禱?

新聞時事:

去年12月底致死的「保母兩姐妹疑虐童案」正在偵辦中。台北市一歲半男童剴剴(化名),疑遭劉姓保母兩姊妹虐待致死,台北地檢署除依《虐童致死罪》介入調查偵辦外,社會大眾更是對此一片譁然。

 

這起案件曝光後,除了讓負責轉介保母的兒福聯盟聯盟遭嚴厲撻伐,各界也開始針對國內的保母制度、社工人力等議題,採取進一步檢視與檢討。且第一線的社工也被起底,以過失致死罪收押上銬,引發一連串回應。

別急著撻伐,請給社工師們一個讚!

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教授暨系主任施以諾,針對此議題表示,從精神科職能治療的角度來看,疲勞跟負面情緒都可能影響一個人的工作注意力表現和職能表現,畢竟人是血肉之軀;我們當然可以探討個別社工師有無疏失,但更值得省思的是,基層社工師的工作壓力及工作量和報酬落差等制度面議題,是否有值得改善之處

 

他今(13日)於臉書發布:

願我們「珍視」身邊願意擔任社工師的人,他們也許不夠完美(畢竟沒有人是完美的),但若不是有他們的默默付出,今天的社會只會更壞!

 

不要讓廣大的社會基石們(社工師)寒心。 請給社工師們一個讚!

  • news-details
  • 左至右: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教授暨系主任施以諾、台北復興堂主任牧師柳子駿、苗栗港灣豐收教會主責傳道陳英傑。(圖 / 本報資料照)

台北復興堂主任牧師柳子駿也針對新聞事件回應,自己身為三個孩子的爸爸,很難想像怎麼有人下得了手,尤其平常少為人關注的社工,竟被警察以過失致死罪被銬上手銬。他回憶自身從社工系畢業、助人熱忱和使命感,表達著痛心之感。

 

柳子駿表示,進入教會全職,雖也是助人領域,但相較起同學會聽到社工的辛酸,接案量(社會、家庭、兒少、性侵案件)與社工編制人數差距落差之大,加上普遍若沒有發燒社會事件,則鮮少有人關注社工需要,以至於許多第一線者多有苦難言、有志難伸;內心使命及助人的精神,像一個風箏的細繩,牽著這些辛苦的社工最後堅持的力氣。

 

「這個新聞,大部分的人都在關注這個可憐的孩子,就用我一小篇文章為正在努力的社工打氣,真的有很多很多很多很努力的社工明天太陽升起,還是要做這些事:每天都在家暴施暴者的恐懼下,與案家鬥智;每天都在法律和倫理的界線上,搶救少女;每天都在不休假也接不完的問題個案量,晚上還在打著給上級的『報告』……

 

當我們難過這個社會怎麼了的時候,也分一些鼓勵給正在為社會底層沒有人關心的兒少、家庭還在努力的社工,畢竟無情的謾罵聲,將會比『手銬』更虐著無數社工人的心。」

 

苗栗港灣豐收教會主責傳道陳英傑,兒時曾強制安置於基隆基督教機構,每次他逃離機構、被尋回後,社工非但沒有責罵,反而幫他整理床鋪、留飯和禱告,並說:「這裡沒有人會因為你的表現,決定愛不愛你。」

 

如今從事主工、從前曾任社工的他,針對3月12日爆發的兒虐事件相當有感,且深表難過,難以想像受虐孩子的經歷。

 

他於臉書提出,「社會安全網、非社工安全網」,社會為什麼不安全呢?社會不安全是誰的責任呢?社會不安全是你我的責任,不會是一個人造成。求神掌權、安慰後面還有一段路要走。

  • news-details
  • 許多人問,僅由一名基層社工承擔所有兒虐的責任、社會怎麼了?(圖 / shutterstock)

台北市議員曾獻瑩,身為基督徒亦發聲明,強調該名社工有其個人要付的責任,然不應僅由一名基層社工承擔所有兒虐責任,同時當檢討收、出養安置孩童的系統性問題,及究責相關失職者。

  • news-details
  • 即將上任的準總統賴清德,於今(13)公開發表聲明,呼籲不要讓社工人員獨自面對,一起做社工的後盾。(圖 /賴清德影片截圖)

即將上任的準總統賴清德,於今(13)公開發表聲明:

 

針對幼童危安事件,我和各位國人同樣心痛不已。面對這樣的不幸事件,無論是地方或中央政府,都責無旁貸。



我相信絕大多數的社工朋友,對於助人工作都是無懼無畏、盡心盡力。除了保障孩子的安全、究責嚴懲,以及推動制度改革外,更要同時確保社工的辛勞,可以被重視。



請不要讓社工人員獨自面對,一起做社工的後盾。

有人留言表示:「不喜歡孩子的人,就不應該去當保姆!」對此,有心理師特別提醒,當一個人喜歡時,把他當作一件「物品」來對待,或者把他當作一個「生命個體」來對待,是不一樣的結果。

 

對於物品,人喜歡的是可以掌控的權力。喜不喜歡孩子若是條件之一,「如何喜歡」是否也該成為社會大眾一個更需要關注的焦點?

 

這次憾事,正巧發生在一個「跟家長關係疏遠」的幼兒身上,幾乎沒有任何得到「關注」的機會。願眾人更多善意回應並正視之!

 

願眾人都舉手虔誠代禱!

 

代禱》

1.願受苦的靈魂能得到安歇,案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可盡快釐清,讓所有相關人員負起自身行為相對應的責任。

 

2.願社工心中有力量,讓更多的禱告,使他們不失望。

 

3.願更多家長別再不聞不問,以基督的愛與牧養的靈,重視並守護每一個孩子。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