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建德浸信會李怡諗姊妹走過思覺失調風暴,以安徒生《人魚公主》故事結合信仰作畫,傳揚福音。(圖 / 李怡諗 提供)

因人際問題罹患思覺失調,卻成為認識基督的契機,牧者與弟兄姊妹的陪伴,讓她在面對疾病上不孤單。「雖然妄想型症狀讓我腦中有許多圖像,但我相信『破碎在何處,神就在哪裡愛我』,妄想產生的圖像反而成為我創作的源泉。

 

倚靠信仰完成碩士班學業的她,更在畢業前就錄取文化中心工作;沒有筆電的她,竟靠姊妹借筆電寫完論文,並在論文與創作中,從人魚公主故事來闡述基督救贖大愛。如今回首,一路都是上帝恩手牽引!

罹思覺失調,今成為祝福

27歲時,李怡諗姊妹的父親過世,工作遇到瓶頸的她,考取朝陽科大工業設計系四技,想藉由返校讀書精進專業。回到學校後,因與同學年齡差距大、溝通不易,加上甫搬到台中在外租屋,常感孤單。原就患憂鬱症狀的她,在重重壓力下,演變成思覺失調症。

 

父親還在世時,李怡諗會跟著拜拜拿香,只有回到外公外婆家時,會參與主日聚會和禱告。遭逢情緒困境,讓她決定來投靠耶穌。

 

一方面,很感謝神在她離校多年後,為其開路能回校讀書;另一方面,當時李怡諗正逢適婚年齡,接受耶穌為救主的同時,也盼走進教會認識更多朋友。

 

發病過程,除有家人愛的陪伴與照顧,並有當時北屯浸信會牧師劉立芊陪伴就診。李怡諗說:「我是很聽話的病人,有病識感,不曾自己亂停藥,也在禱告中仰望交託,相信神揀選世人看為卑賤、被人厭惡的。雖然妄想型症狀讓我腦中有許多圖像,但我相信『我的破碎在何處,神就在哪裡愛我』,妄想產生的圖像反而成為我創作的源泉。

  • news-details
  • 陪伴李怡諗面對思覺失調的林世平、劉立芊牧師夫婦。(圖 / 李怡諗 提供)

  • news-details
  • 李怡諗與建德浸信會姊妹預備愛筵。(圖 / 李怡諗 提供)

罹病初期的確很難接受,且不能理解自己為何會生病?然隨著慢慢認識信仰,李怡諗發現,即便生命中有思覺失調症「這根刺」,在基督裡卻能變成一種保護和提醒

 

曾經,她為不需要拿輕度手冊禱告多時,後來,慢慢看見上帝藉由身障身分給予她的祝福,而能漸漸自我接納,清楚明白自身價值。

 

明白了在疾病中唯緊緊抓住神,李怡諗不曾因心靈軟弱而去尋求星座或算命,反從經驗中學到,遠離神只會更糟,不會更好。

 

感謝神的李怡諗說,罹病後,自己一直是「被幫助者」,目前病況穩定,也成為他人祝福,在教會裡牧養「心安草小組」,當中多為憂鬱症、躁鬱症、恐慌症的肢體。

 

精障者在社會上容易被貼標籤、被厭棄、排斥,然而信仰卻讓我能接納自己的本相,不覺得羞愧。先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別人。

  • news-details
  • 在低潮中常陪伴、禱告的屬靈同伴,於李怡諗個展中合影。(圖 / 李怡諗 提供)
  • news-details
  • 建德浸信會牧師、執事及其家人,一同參觀李怡諗個展《鱗片的記憶》。(圖 / 李怡諗 提供)

靠恩典上碩班、寫論文

大學畢業後,李怡諗從事顧守藝術展場的約聘工作,欲增進藝術專業,遂考取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在職班。原本期望半工半讀,卻意外被告知工作合約期滿,不再續聘。

 

突如其來的噩耗令其非常難過,彷彿神為她開了道路、卻關了一扇門;當時雖存款不多,但因著神的呼召,仍毅然決然修讀。

 

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頭。該科系是專門提供給老師進修,只有暑假才上課,花了5年時間修讀的李怡諗,原本找不到能配合上課時間的工作,上帝卻巧妙安排,讓其找的短期工作能配合上課時間。

 

雖然很多時候,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走下去,神卻在這崎嶇路上,為我預備美妙的風景。」除了努力工作外,上帝更透過弟兄姊妹為她奉獻,使學費無虞。

 

追尋藝術創作的路上,有兩處經文成為力量。一是羅馬書12:2,「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遇創作瓶頸時,她會禱告回到神的心意中,盼自己重新與神對齊。

 

李怡諗相信,上帝所賜恩賜是繪畫才能,畫中有上帝的話,用「圖像式」來呈現信仰及表達生命力,實踐以藝術傳福音的使命。

 

二是哥林多後書8:9,「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李怡諗自認原來是個窮女子,因著嫁作「耶穌的新婦」,而享有萬有的豐富,因著基督,而成為富足。

 

主耶穌道成肉身,放棄在天上的榮耀,倒空自己、取了奴僕形像,且死在十字架上,以此交換,使人能在基督裡得著屬靈的福氣。

  • news-details
  • 李怡諗向參觀者解說畫作。(圖 / 李怡諗 提供)
  • news-details
  • 參觀者與李怡諗作品〈祢就是唯一〉合影。(圖 / 李怡諗 提供)

撰寫碩士論文時,李怡諗將安徒生童話故事中的《人魚公主》結合信仰,創作一系列作品。

 

故事中,人魚公主以聲音交換雙腳,犧牲自己來追求生命、自由和愛情,以此延伸到,信仰就像基督犧牲自己生命,來完成救贖之恩

 

繪畫所傳達的寓意、畫面背後的哲學、捨己的精神,都成為她學習榜樣。其論文特別著重於「犧牲」與「救贖」探討,李怡諗常會跟身邊人說:「不要習慣,要會犧牲。

 

碩士論文完成後,她曾因格式不符,被退件高達17次,且不斷修正仍被退件;第14次時,得到一位大學專案經理協助,最終在第17次順利過審。

 

其中非常恩典的是:沒有筆電的她,都是借用他人電腦來撰寫論文,李怡諗說,能順利畢業,完全是上帝的恩典。如今,她不僅在去(2023)年順利畢業,舉辦個展,更在畢業前錄取文化中心工作,見證在神凡事都能!

  • news-details
  • 從李怡諗的幾幅創作中,明顯可見基督信仰的元素。〈救贖〉一作中,人魚殷切望著創造萬物的上帝,眼神中散發淡淡哀愁,然而上帝知道她的苦惱,緊握其手,在十架恩光下,聖潔白鴿飛翔,象徵耶穌賜人重生機會,以寶血洗盡罪孽,完成救贖。(圖 / 李怡諗 提供)

  • news-details
  • 左:〈等候〉一作,呈現美人魚蜷縮陰暗角落,如同世人被煩惱籠罩內心,而上帝所賜盼望如光輝灑下。以此表達出,人雖會遭遇試探,卻有一扇恩典之窗為你我敞開。

    右:〈安歇〉一作,呈現美人魚安詳躺臥在上帝手中,周圍繁花盛開、陽光普照,美人魚放鬆姿態可見對上帝的信賴。以此表達出,當我們累了、渴了,上帝也為你我預備安歇之處、凡事上作靠山。(圖 / 李怡諗 提供)

從美人魚延伸信仰,傳遞感動

一般民間信仰講求有求必應,認為神是高高在上,然而,耶穌卻降生馬槽,並走上十字架,體恤世人軟弱,顯明祂的大愛。李怡諗的論文中,特別提到德蕾莎修女—也是放下貴族身分,以基督的愛陪伴痲瘋病人,為福音而犧牲自己

 

李怡諗以「主為我死,我為主活」作為人生信念,認為唯有相信、才有經歷。耶穌雖看不到,但祂應許,無時無刻與人同在;就像人看不見風,卻能感受風的存在。

 

聖經教導基督徒「不要懼怕」,意指並非不能有懼怕感,而是在懼怕時,仍勇往直前。李怡諗鼓勵,有信心,就能行在水面上;簡單相信主,幸福就降臨。

 

2022年,她舉辦《鱗片的記憶》創作個展,前來參觀者多為弟兄姊妹和牧者,且給予回饋:「美人魚展現出深情、專注的形象,其對於愛情的執著、及女性的榜樣,令我們感動。」

 

李怡諗期望,來日的作品能領人歸主,持續在禱告中求神動工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28)

  • news-details
  • 李怡諗與文化中心主任於個展中合影。(圖 / 李怡諗 提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