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拉希爾·帕特爾(Rahil Patel)過去為知名的印度教祭司,現為牛津基督教護教學中心(The OCCA)的演講者和導師。(圖 / shutterstock)

帕特爾曾受印度教上師委派,在歐洲各地建立印度寺廟,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講,使其躍升為國際講員;然一次,他坐在畫作《最後的審判》下方,深感震撼耶穌」完全吸引了他的目光!

 

他開始對「耶穌」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迷戀」,每每旅行,總不由自主地會被十字架所吸引,甚至在其公開演講中,開始出現了神學上的變化,上師對此相當不滿,甚至最後,雙方爆發了劇烈衝突...

  • 葛理翰佈道協會(Billy Graham Evangelistic Association)曾將帕特爾的故事拍成短片。(影片來源/葛理翰佈道協會Youtube頻道)

定居於英國倫敦的印度教家庭

因不想失去認同,而恪守傳統

自幼,拉希爾·帕特爾(Rahil Patel)便隨家人搬到了英國倫敦定居,因家庭視教育為地位象徵,而上了一所好學校;而該校保留傳承了基督教文化傳統,帕特爾初次接觸到唱讚美詩、向神禱告及聖誕節。

 

然而,如許多移居的印度家庭,他們不想失去原有的認同,為了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每週末,家人們都會聚集在倫敦當地的印度教寺廟聚會;在家裡,也用一整個房間來作擺設、供奉印度教神。

 

青少年時的帕特爾,因父母長期爭吵而焦慮恐懼,於是更加投入寺廟生活,16歲時,便能發表關於古代印度教經文卓越的演講,令「古魯吉(Guruji,教派上師)」印象深刻,隨即邀請他成為斯瓦米(Swami,祭司/導師),這份認同的招喚,令帕特爾怦然心動。

 

因在教派中,「古魯吉」被視為「上帝的化身」,一言一行都是神聖的,他於是在19歲時離開家跟隨對方,前往印度西北部的修道院。

  • news-details
  • 左圖:帕特爾著有自傳《被愛尋見:一位印度教祭司與基督相遇的故事》(Found by Love:A Hindu Priest Encounters Jesus Christ);右圖:帕特爾與孩子合影。(圖/Rahil Patel臉書及社群平台X)

一個聲音說:你做了正確決定嗎?

沐浴恆河盼獲新生,卻依然故我

修道院訓練嚴格,天未亮,僧侶們就得起床洗冷水澡、冥想、集體禮拜,再操作清潔或製作花環等雜務,之後,就會一直研習到深夜;起先,這一切都令帕特爾興奮不己,直到一個月後,一件事動搖了他。

 

當時,正在集體禮拜的他,於鐘聲與鼓聲敲響之際,卻清楚地聽到另一個聲音,在左耳低語問道:「你做的決定正確嗎?你來對了地方嗎?

 

帕特爾回憶:「這讓我很震驚,在接下來的崇拜時間裡,我內心一直在掙扎、告訴自己這是『瑪雅』(印度教對邪惡力量的稱呼),正試圖擾亂我的命運。」儘管如此,他仍被往後接踵而來諸多疑慮,層層圍困。

 

修道院中,不乏出家幾十年的人,但生命卻與凡夫俗子無異,即使長期禁食、閱讀和冥想,卻仍然易怒、善妒和怨恨,帕特爾也坦承:「我也不覺得自己有在改變。」然因表現卓越,六年後,他便升格為斯瓦米。

 

帕特爾開始身著藏紅花祭袍、剃了光頭,並踏上了朝聖之旅,他前往恆河沐浴,盼能洗淨罪汙獲得新生,卻發現,內心的本質依然故我。

  • news-details
  • 帕特爾年約20歲時就前往印度修道院修行,因表現卓越升格為斯瓦米,然而即使踏上了朝聖之旅,前往恆河沐浴,但卻發現,內心的本質依然故我,自己並未因此重獲新生。(圖 / shutterstock)

因畫作《最後的審判》而被耶穌吸引

1997年,古魯吉授權帕特爾在歐洲各地發展教派,他接續於許多大城市建立了印度寺廟,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講,使其躍升為國際講員,因深受器重而經常出差,帕特爾在當中品嘗到了權力的滋味。

 

然一次在羅馬,他的心意外地被「真實」觸動,使其對看似「成功的生活」霎時產生了疑問;當時,他坐在西斯汀教堂(Sistine Chapel)米開朗基羅的畫作《最後的審判》(Last Judgment)下方,深感震撼。

 

耶穌」完全吸引了他的目光。

 

此後,他開始對「耶穌」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迷戀」,每每旅行,總不由自主地會被十字架所吸引;「一個非常不同的『上帝』開始銘刻在我心中,一個比『古魯吉』或所崇拜的任何圖像,都更美麗深刻。」

 

某天,當他在書店買書時,無意間看到了一本兒童聖經,才打開讀了幾頁,經文就十分強烈地吸引著他,那靈性與耶穌相遇的瞬間,嚇得他趕緊闔上書本、不敢再讀下去;然這些經驗,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

  • news-details
  • 躍升為印度教國際講員的他,品嘗到權力的滋味,然其看似「成功的生活」,卻在震撼於畫作《最後的審判》後開始搖動,他的眼光開始不由自主地深深被耶穌基督吸引。(圖 / shutterstock)

公開演講出現神學變化

勇於向古魯吉請辭神職

2005年開始,帕特爾在其公開演講中,出現了神學上的變化。

 

即使仍引用印度教經文,但他卻開始談論一個涵蓋全人類的「更大的神,也更多跨域研究、深入宗教技巧,但種種努力卻仍不認識「這位神」,他越發沮喪不安,導致須服用多達40片藥片來治療身心疾病。

 

他計劃要去拜訪古魯吉,行程期間,另一位資深的斯瓦米向其透露,其實,這一切教義目的,都只是為了推動對方的宗教運動,帕特爾也陸續從其他斯瓦米口中證實此事,越聽,他就越發質疑對方的「神性」。

 

拜會古魯吉時,對方對其擅自改變神學路線相當不滿,並以發配他至偏鄉來削弱其影響力,而第一次,帕特爾敢於反抗,雙方爆發了一場緊張的辯論,最後,帕特爾深深嘆了口氣,告訴對方:「我想離開神職。」

 

一瞬間,空氣彷彿永遠凍結了,最後,古魯吉說:「好啊!去!你想去哪裡,就去哪裡!」自此,帕特爾與投身20年的該印度教派分道揚鑣。

 

在一連串失望受傷後偶進教會

神同在如暖毯覆蓋:你到家了

帕特爾失去神職時約40歲,並不知道可以往哪裡去,在歷經一連串失望和受傷後,他放棄了「去找上帝」的念頭,開始尋找一般社會工作。

 

然而,就在幾週後,當帕特爾漫步街上陷入沉思時,突然間,一座美麗的教堂吸引了其目光,那是周日早上,該教會正在舉行主日崇拜。

 

帕特爾回憶:「我一走進去,神的同在就像一條安慰的暖毯,覆蓋了我;同時,我聽到那明確的低語告訴我:你回家了。那天,他不再有任何顧慮,如孩子般雀躍地對耶穌說:「是!我把生命交給祢。」

  • news-details
  • 帕特爾時常公開分享生命見證。(截圖/The Advance Initiative Youtube頻道)

印度教與基督教,有何不同?

精神排毒首要功課:安息主愛

過去,帕特爾一直習於用個人努力來取悅神,決志後,要從「宗教行為」轉為「看重關係」並非易事,然其見證:「耶穌治癒了我的羞恥、罪惡感、怨恨和憤怒;一種超越理解的平安,如此令人興奮!」

 

他說:「我意識到,上帝一直在我的生命中、敲著我的心門,引吸我、引導我,即使我熱衷於另一個信仰,但祂仍非常看重我的靈魂;耶穌,在我所在的地方與我相遇;這不是宗教,上帝啟示的是一份關係。」


在印度教中,身為祭司即意味「完全失去個人身分」,當離開信仰時,名份馬上就會被其他人取代,過去曾奉獻的一切都會化為烏有。

 

但基督教,所在乎就是「與神的關係」及「惟靠恩典一種全新體會是,即使在任何混亂中,基督的平安卻不會缺席,這並非來自於個人的努力或自我說服,而是「恩典」,如此真實可觸,也會不斷增加。

 

恩典與憐憫」成了印度教和基督教的分水嶺,在耶穌基督裡,每天都有恩典與愛;而最令帕特爾感動的是:「我被愛,就是照著我原本的樣子,無論何時何地,神的愛如此信實;這讓我大吃一驚。」

 

而他也由衷感到,基督徒可以向印度教徒學習「使用日記」更多與神相處;「不是出於宗教行為,而是出於與神的浪漫關係,」帕特爾解釋:「我們有一位美麗且非常浪漫的上帝;印度教徒出於宗教義務不時與神明獨處,基督徒也可以如此,但為的是:與真神建立更深的關係和真實聯繫。」   

 

(資料參考:CTOCCAChurchTimes

  • 帕特爾現為牛津基督教護教學中心的演講者和導師,常以其深厚的文化理解領人分辨真神與真理,並鼓勵基督徒更多了解印度教,以與印度教朋友有更深入的對話;此影片探討主題為「永生與輪迴有何不同」。(影片來源/The OCCA Youtube頻道)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