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Netflix劇集《馴鹿寶貝》近日熱播,喜劇演員理查.蓋德(Richard Gadd)自編自導個人被跟蹤和性侵的真實經歷。有網友稱:「比恐怖片還毛骨悚然。」(圖/@Netflix FB)

Netflix英國熱播劇《馴鹿寶貝》改編自喜劇演員理查.蓋德(Richard Gadd)被跟蹤、威脅和性侵的真實經歷,簡單劇情深藏複雜人性刻畫,登上Netflix全球每週十大熱門電視節目榜首。

 

有些觀眾好奇問,若電視編劇達里恩對男主角唐尼的侵犯是「服用藥物」所致,那麼清醒的他為何不制止酒吧客人瑪莎?

 

對此,本報專訪基督徒諮商心理師剖析受害者心境變化,避免陷入加害者雙標思維。

《馴鹿寶貝》改編自真實故事

該劇以男主角兼編劇的理查.蓋德「兩段親身經歷」所改編,主要敘述,夢想成為喜劇演員的唐尼,年輕時在愛丁堡藝穗節認識了知名電視編劇達里恩歐康納,原以為遇到賞識自己的貴人,卻未料被藥物誘姦,留下痛苦精神創傷。

 

邁向喜劇演員的路途充滿挑戰,唐尼始終無法獲得機會和青睞,這時,一位名叫瑪莎的女子闖入其世界,故事就此展開。

 

劇中大量細節重現唐尼被騷擾、跟蹤與威脅的過程。小到瑪莎使用電腦發送電子郵件,卻佯裝使用手機,文末總要寫上「Sent from my iPhone」;大到性侵害、跟蹤和威脅唐尼身邊家人朋友。

 

在真實事件中,瑪莎給唐尼寄了共41,071封電子郵件、350小時語音、744則推文、46則臉書私訊、106頁信件。

 

按理說,面對如此瘋狂的跟蹤者,第一時間應請警方協助,且瑪莎還有犯罪前科,然而,唐尼拖到半年才找警察,期間還不斷為對方行為「合理化」。

 

有網友分析,這歸因於唐尼在瑪莎身上感受到被認可、被喜歡的滿足

 

有觀眾好奇,若達里恩對唐尼的侵犯是服用藥物所致,那麼清醒的他為何不制止瑪莎行為?以下,伯特利身心診所諮商心理師魏棻卿剖析事發當下,一個人可能會有的思想脈絡。

  • news-details
  • 左:唐尼夢想成為喜劇演員,過程並不順利。右:瑪莎自從認識唐尼後,每天出現在他工作的酒吧。(圖/@Netflix FB

性侵對「加害者」來說是計畫之中

無論是性侵害、性騷擾和性猥褻,同樣都會侵犯到人的身體自主權,不同程度侵犯所造成的創傷也有所不同。

 

針對前述觀眾提出的問題,魏棻卿認為,這部分首先要思考性侵害發生的脈絡

 

一般社會新聞中,不少人被陌生人趁機性侵,不過根據政府及統計數據指出,大多數案件的加害者都是「熟人,例如:朋友、同事、上司

 

一個人若受到陌生人侵犯,一般來說會本能地逃跑或反抗,反之,會產生「僵住」反應,多是因為加害者是當事人平時信任與景仰的對象。

 

此外,對加害者來說,性侵、性騷擾行為是在計畫之中,受害者卻並非如此,自然會感到突然、錯愕。

 

怎麼會這樣對我?」、「這是真的嗎?」、「要反抗嗎?會不會破壞關係?」...等多種想法湧上,受害者同時又要消化驚嚇、恐懼的衝擊,腦袋容易當機。然而,對方的動作仍持續進行。

  • news-details
  • 唐尼享受瑪莎的崇拜眼神,瑪莎喜歡與唐尼在一起的快樂和關心,兩人關係建立在需求和給予的狀態下。(圖/@Netflix FB

順從、被動發生性侵害的兩種關係

劇中,唐尼懷著滿腔熱血到藝穗節追夢,卻發現才華得不到認可,這時,他結識了電視編劇達里恩,對方不但給予實質表演建議,並讓唐尼初嚐走紅滋味、看見希望。

 

唐尼越發信任達里安,即便知道不該使用毒品,也發覺每次去達里安家有異樣,但沉浸在有機會出人頭地的想法中,他仍答應邀請、到唐尼家吸毒。一次,唐尼使用藥物後昏迷幾天,完全不記得自己發生什麼事,在那之後,感情與生活陷入混亂。

 

魏棻卿指出,唐尼看似「被動」發生性關係,沒有逼迫受害者,但因對方可以幫助自己成功,為「權勢不對等」導致的性侵;瑪莎則是「情感依附」,唐尼需要她的肯定,因而被跟蹤騷擾當下,沒有選擇立即報警

  • news-details
  • 瑪莎幫唐尼取了「馴鹿寶貝」綽號,現實世界中的瑪莎有隻名為「馴鹿寶貝」的娃娃。(圖/@Netflix FB

受害者事後反應不同

事發後,有些人選擇挺身而出,為自身正義奮鬥;也有人選擇靜默不語,裝作什麼都沒發生——此為否認的防衛機制,強迫自己忘記;還有人會合理化,發展成交往關係。

 

魏棻卿曾碰過一案例,高中女孩和暗戀男同學在無預期情況下發生關係,女生當下整個人僵住,不過因喜歡對方,將其合理化看成交往,後續又多次發生關係。

 

魏棻卿曾在113保護專線服務,事實上專線也會處理性侵事件,除非是成年人,否則社會局都會強制介入。針對成年人,會尊重其意願,有些人只是想講出這件事,但沒有想被幫助,因可能顧慮破壞關係、招致他人閒言閒語,而造成二度傷害

 

再度面對此事,除了繁複法律程序外,還要處理強烈自我攻擊和否定,例如:「我當初怎麼沒有保護好自己?」光消化自我控訴的心理反應,就快被打趴。

 

有些性騷擾個案,礙於職場關係而不敢揭發,但因某些因素訴諸法律,然而,舉證過程被其他主管、家人質疑「當下怎麼不說?

 

因有上述這些類似因素,導致不少當事者不想訴諸法律。

 

這也是為何,前陣子「#Me Too」事件延燒,這麼多人站出來撻伐加害者,主要是因為本身有了更多信心,認為較不會被身邊人指責「這是你/妳的問題」

  • news-details
  • 魏棻卿建議,牧養經歷性侵的會友,除了由同性別來牧養外,對身體界線較敏感者也盡量避免主動擁抱。(圖/@Netflix FB

牧養時注意身體界線

若教會領袖牧養的會友坦露曾被性侵,或因為有過受害經驗而對身體界線較敏感,對此,魏棻卿建議,牧養時盡量避免「擁抱」,除非對方主動提出要求,且最好是由同性別的領袖來牧養;例如,受害者來談話時,也都是找同性的諮商心理師。

 

屬靈領袖要有心理準備的是,受害者心理戒備感卸下後的「創傷反應」

 

像是,會不自主想起當時片段以致勾起傷痛,或者太敏感,也許一句無心話會碰觸到傷口。受害者雖知道對方無意,仍無法控制自身反應,這需要神的憐憫和醫治,從與神的關係來得到恢復自尊、依附感

 

採訪尾聲,魏棻卿分享性侵事件發生前的跡象,以助提高敏銳預防。通常,加害者會先建立信任關係逐漸模糊身體界線直接或半推半就侵犯

 

很多人會被加害者操弄,是因把「權勢」當作神,覺得不服從對方,後面的路就不用走了、或無法待在該行業,因而不敢舉發主管。

 

從信仰角度來看,我們整個人生都在神的計畫中,因此要對神有信心,人生未來走向由神決定,而非憑藉主管一席話,且我們還有教會支持系統可以依靠

 

基督教今日報提醒您,尊重身體自主權,遇到性騷擾勇於制止、勇敢說不,請撥打113、110。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