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洪善群走過服事之路50年,細數恩典,走過這一條路,深知每一口呼吸都滿了神的祝福。(圖 / 救世傳播協會 提供)

50年服事之路,救世傳播協會董事長洪善群在華人福音曠野裡,開出一條獻祭的路

 

已屆98歲高齡的彭蒙惠老師:「過去的50年,Simon(洪善群)一直是我信任的工作夥伴,得力的左右手。」彭蒙惠常向他說:「Okay Simon!You go ahead and do it!(你就去做吧)」

 

宇宙光發起人、已故林治平教授早年於藝術團契中培靈時,曾提醒:「雖然你是專業,如果不是出於神,你一條魚都打不著。」

服事滿50週年,洪善群為數算上帝的奇妙恩典,寫下《這一條路》一書,分享自己從1974年到2024年,如何一路經歷這位奇妙的神,從個人到教會、國度,從眷村背景下的從軍夢,轉到導演夢,也走過華人福音曠野,見證半世紀走來,在教會父老與肢體的彼此幫補下,神開出恩典江河之路。如今福音在七大山頭,在藝術、媒體宣教等平台上,都漸漸開花結果。

  • news-details
  • 救世傳播協會董事長洪善群長老,整理出版新書《這一條路》,細數一路以來神的恩典。(圖 / 救世傳播協會 提供)
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如今要發現,你們豈不知道嗎?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

—以賽亞書43:19

超乎人所能想像,一條跟隨的路

走過半世紀服事路程,洪善群感恩表示,神喜歡在曠野中做新事。

 

原本一度打消出書念頭,而後,轉而接受主內肢體的鼓勵,說服他決定出書。洪善群很感恩,這本書命為《這一條路》,不是單寫自身回憶錄,乃是服事神50年的歷程中,神從許多奉獻者身上所經過的「這一條路」!



特別,該書有幸獲宇宙光發起人林治平教授離世前,於醫院休養中完成為此本新書寫序,令洪善群至今深刻感念。

 

如同洪善群在禱告中,領受英文書名:「One life to give」,求神透過這本書,繼續使用他的一生。本書所得,將悉數奉獻給救世傳播協會的事工。

 

救傳同工:「《這一條路》已經進入二刷。」

 

5月,適逢董事長洪善群於救世傳播協會服務50年,細數這一路恩典,一如書籍封面引用的經文-「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內文是由主所引導生命中的每一條路,以及將恩賜忠心擺上,順服主而做的每個抉擇。見證多年來,在華人福音曠野裡,蓽路藍縷開出一條獻祭的路。

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了的,並且他所賜我的恩不是徒然的。

—哥林多前書15:10

  • news-details
  • 年幼的洪善群(後排中)與父母家人合影。(圖 / 救世傳播協會 提供)

回想兒時,洪善群的軍職父親長年忙碌、母親要照顧家中六個孩子,洪善群成了道地的眷村大哥,時常帶著一群兄弟打來打去,高中時期還有「四大金剛」之稱。所幸初中時,已在台北靈糧堂認識主並聚會。

 

本想跟隨營長父親腳步,打算著從軍夢,是母親的眼淚使得他直到高三,在樹林高中放牛班最後一學期,拚上大學聯考。

 

在低錄取率的當年,洪善群順利進入文化大學戲劇系,找到人生熱情及肯定;大三時,獲得香港邵氏電影的獎學金,嘗試撰寫劇本,即獲空軍文藝獎大賽銅鷹獎,逐步且積極地一圓「導演夢」。

  • news-details
  • 洪善群執導福音電影《紅綠燈》。(圖 / 救世傳播協會 提供)

不是出於神,一條魚都打不著

1974年,在空英青年之夜遇到彭蒙惠老師,洪善群禱告後,便決定加入救世傳播協會服事。三年後,竟遇到一個「人生好機會」:名揚亞洲的大導演邀請他擔任副導,同赴歐洲拍片,薪水至少是當時的20倍。

 

當全家正為此高興不已時,殊不知上帝早「另有安排」。

 

當時,洪善群在藝術團契排戲時,時任宇宙光雜誌社的社長、也是藝術團契的輔導林治平,在培靈時提到「彼得打魚的故事」,無意地指著洪善群說,「雖然你是專業,如果不是出於神,你一條魚都打不著。」

 

這讓洪善群的「導演夢」突然被澆了一頭冷水,思考、掙扎一夜,終於順服,領悟救傳就是上帝的呼召,必須全心投入。

 

近日安息主懷的林治平,一生投入文化、藝術及教育服事,正是基督文化的先行者。兩人走過將近半世紀情誼,林治平曾讚許洪善群:「他的事情多,眼界寬;但腳步穩,人和興。說他的事奉經歷,是台灣教會過去幾十年福音事工的發展縮影,當不為過。」

 

洪善群自謙說:「面對上帝,我不配。願神在我身上、在一路同工的身上,神使用並留下的紀錄,能同來數算神的恩典。」

  • news-details
  • 當時,洪善群(左)擔任救火隊,臨危接受林治平(右)之託,接手處理伯大尼兒少家園所面對的風波。並特別延請江秀圈(中)回台擔任園長,成就兒少事工。(圖 / 洪善群 提供)

半世紀同工,廣撒福音種子,得人如得魚

與洪善群一同走過半世紀,已屆高齡的彭蒙惠老師:「過去的50年,Simon(洪善群)一直是我信任的工作夥伴,得力的左右手。感謝上帝帶領Simon進入我的生命,傳記述說上帝這一路來的奇妙帶領,不單在他身上,也交織著救傳的成長歷史。」

 

彭蒙惠常常鼓勵洪善群:「Okay Simon!You go ahead and do it!(你就去做吧)

 

洪善群全人全心投入救傳服事,一路經歷過內容製作、廣告行銷、業務、通路部門到擔任會長,他每天問神:救傳還有甚麼機會,可以把福音傳開?

 

90年代到2005年,《大家說英語》、《空中英語教室》、《彭蒙惠英語》三本雜誌發行量達到最高峰,平均每月印刷量將近60萬本,讀者遍及全世界華人區。

 

團隊繼而前進校園進行品格教育活動,成功受到年輕學子歡迎,更成為許多人第一次接觸福音的機會

 

1966年起,他們每年舉辦空英聖誕音樂會,高峰時期每年平均接觸2、3萬青年學子,估計超過百萬人曾參與過。

 

最高峰的10年間,每年晚會中約有4千人決志,每份名單都被傳道部關懷、妥當轉介給當地教會來承接新生命,在未信者心土撒下福音種子,得人如得魚。

  • news-details
  • 洪善群與彭蒙惠老師同工。圖為倆人於新書分享會「一生的朋友」合影。(圖 / 救世傳播協會 提供)
  • news-details
  • 「基督教救助協會」夏忠堅牧師(左四)號召大家一起作公益。(圖 / 救世傳播協會 提供)

無論得時不得時,把握機會領人到耶穌面前

洪善群不只善於連結,甚至當上救火隊,2020年4月,伯大尼弊案爆發,他在風口浪尖接下危機小組召集人,思考如何安定人心,找回起初的愛。

 

他將伯大尼兒少家園「來樓」的兩層樓,提供台灣世界展望會無償使用五年,因為聖靈光照,讓他想起伯大尼2千坪的土地,是當年展望會創辦人皮爾斯博士(Dr. Bob Pierce)用「一塊錢」賣給伯大尼的。

 

「主恩樓」空出的樓層,則提供給「天使心」進駐。後來,洪善群接下董事長的重擔,與接任院長的江秀圈博士一同努力,打造伯大尼兒少家園成為「台灣第一個兒少公益園區」,更是福音園區,盼使台灣每個需要幫助的弱勢族群,在此都能感受到被基督的愛滿滿包圍。

 

同時,洪善群連結「基督教救助協會」一起做公益,幫助偏鄉弱勢家庭及兒童,使空英與救助協會彼此幫補,見證在基督裡合一的夥伴關係。

  • news-details
  • 洪善群成為連結者,使空英與救助協會彼此幫補,在基督裡合一投身公益。(圖 / 救世傳播協會 提供)

首部華人福音電影、福音民歌

奠定台灣福音藝術根基

新店行道會創會牧師張茂松稱讚洪善群,是華人福音戲劇開山元老之一

 

早期,洪善群每周六在青年晚會推出的福音短劇,雖只有短短5-10分鐘,時過多年至今仍然印象非常深刻。張茂松表示:「戲劇感人至深,比一篇信息有利多了。今天台灣好的劇本不多,好的福音劇本更是少之又少。希望後繼有人,再多寫些一些動人的劇本。」

 

洪善群持續戲劇熱情,擔任導演、演出舞台劇,也在大學授課。有機會便推動戲劇福音工作,1979年製作華人第一部福音電影《兩兄弟》,在校園團契的夏令營中不斷播放,呼召決志率超過5成。台灣、東馬都有牧師帶著這齣電影到處佈道,造成許多熱烈迴響。

 

基督之家牧師寇紹恩在《這一條路》推薦序中寫道,洪善群身上有一般藝術工作者少有的情緒管理及行政治理能力。沒有幾個愛戲的人,喜歡人事管理,事實上,領導管理不只是做「事」,更麻煩的是處理「人」。

 

寇紹恩指出,認識洪善群40多年,不記得看過他和誰紅了眼、大聲說話。他總像「鹽」一樣調和關係,作和事佬,有時還惹得一身嫌棄,他也就笑笑,EQ一流。

 

寇紹恩:「為洪哥感恩,他踏上十字架的道路,卻也是恩典之路,更是最有價值的道路。」

洪善群感恩表示,「這一條路」有主同行,受到許多父老與肢體的幫補與扶持。

 

「這一條路,是順服蒙福的路。期許自己成為安德烈,無論對象是誰,把握機會領人到耶穌面前。因為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如果不是神的揀選,我什麼都不是,什麼都不配。」

 

新書上市《這一條路 One Life to Give》/洪善群 

請洽天韻商城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