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要基督徒過團體(團契)生活,而對於教會內的小組生活,人有時不免感到失望或不符期待,此時該怎麼辦?《渴慕神》網站的編輯史考特.霍伯(Scott Hubbard)對此提出一觀點,或許只有當你我放下對「完美」小組的期待,才能真正去效法、實踐神的愛。
霍伯說,自己曾對小組生活抱持很高期待,然而彼得前書3:8經文給予其重要提醒:「你們都要同心,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存慈憐謙卑的心。」因而,霍伯整理出五個參與小組生活的重點,期勉基督肢體真正享受小組生活的美好。
一、放下個人偏好與偏見
使徒彼得在書信中提到的第一個重點是:要同心。
儘管教會肢體每人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態度都不同,個性也必定存在歧異,然信仰應成為彼此的共同願景,心意一致往屬天道路奔跑。
不論你我從哪裡來、生長背景多有不同,主內弟兄姊妹都有著「同樣身分」:客旅、寄居者(彼得前書2章11節);且有「同樣的生活目標」: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得前書2章9節)。
當有人對小組生活感到失望,很可能是開始用自身需求來評估該小組。例如:小組討論的事情是我在意的嗎?大家訂下的目標對我的生活有幫助嗎?我是大家討論的焦點嗎?
若個人感到被忽視、或忘記團契的目的,則容易「以自己為中心」來評價小組的功能。然而,教會小組不當以「個人喜好」來評價或放入過多偏見;這是一群謙卑的人共同尋求、榮耀上帝的所在。
二、學習同理他人的感受
彼得的另一提醒是:彼此體恤。
此意思是要你我對彼此抱有同理心。在小組生活中,每人要效法上帝來彼此相愛;耶穌對軟弱的人所施予的同情,亦是基督徒在生活中當活出的美德。
你我是否樂意與悲痛中的人同在一起?當別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時,我們是否試著專注傾聽,試著同感其感受?不論歡笑或淚水,你我是否願意因著神的帶領,而給予彼此真實陪伴與回饋?
上帝把關懷人的心腸放在我們裡面,耶穌如何聚集百姓到祂身邊得安慰,我們也當如此行。
三、以手足之愛彼此相待
儘管教會肢體並非具有血緣的家人,但上帝樂意我們用手足之愛來彼此相待。彼得勸勉信徒間要「相愛如弟兄」;彼此因著相信同一位上帝,同有重生得救的盼望,也成為了「一家人」。
希伯來書2:11,「因那使人成聖的和那些得以成聖的,都是出於一,所以他稱他們為弟兄也不以為恥。」因著耶穌對我們的拯救,彼此能跨越一切看似無法克服的差異,在沒有血緣的團體中,感受如同家人般親密的情感。
求主幫助我們,也祝福小組生活能充滿手足之愛。求主親自指教我們、謙卑各人的心,學習用欣賞、包容和愛的眼光,看待同一個小組裡的弟兄姊妹。
四、常存溫柔與憐憫的心
溫柔地對待他人,實為一個不容易的功課。教會中聚集了許多受傷、迷惘、等待被安慰的人,且並非每個基督徒都是友善、積極、正向、熱情。
求主幫助我們常存溫柔與憐憫的心,能溫柔地靠近那些受傷的人,並在面對不好相處的人們時,能溫柔地陪伴與等待,不輕易失望。
五、保持謙卑、彼此尊重
彼得提醒教會要保持謙卑。耶穌在十架上的救贖,即告訴我們謙卑有多麼重要。
成為一位基督徒,代表著不誇耀自己、不急著為自己辯解、不焦急為自己爭取權利,而是更多去愛、去服務、去尊重。
在小組裡,可能有一些人正經歷低谷、挫折,也可能這些人正讓我們感到失望。然而,你我願否跳脫自身眼光,從神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生命?你我願否成為陪伴他們走出低谷的人?並陪著他們等候神的旨意成就?
當上帝的心意成就在他們生命中,當他們倚靠神成為剛強壯膽的人,那會是多麼美好的畫面!我們又何其有幸能參與其中。
成為彼此生活的一部分
基督教作家喬.沃頓(Joe Warton)撰文談到同樣議題,他表示,小組要成為彼此生活的一部分,不只是談論聖經教義,同時要認識弟兄姊妹的工作、興趣、挑戰、期待⋯⋯等。
他相信:「當人們開始在小組談論自己的生活,美好的事情就會發生。我們的接觸變成『三維的空間』,在教會外的生活也能經歷到神的同在,並引導我們做出下一步行動。」
並強調,不論現在的小組生活如何,都不要讓聖經「只是飄在天空上」。更重要的是,腳踏實地分享神的愛——在教會以外的時間、在工作時、在私底下的生活。
即使我們很難對每個小組成員都抱持高度興趣或同樣喜愛,但求主幫助我們,從放下個人喜好和偏見開始,朝著神的大使命一同前進!
(資料來源:Premier Christianity、Desiring G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