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教會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疫情導致信徒減少參與教會生活、信徒對靈性塑造操練不夠明白、部分信徒靈性不堅定、傳道人靈修生活不夠扎實、講道偏向心靈建造等的個人需要、個人主義高於教會群體意識...。
這些挑戰,反映了當今教會在靈性方面的不足,也是傳道人透過牧養、領導、建造整全靈命的「機會所在」。
面對新時代的挑戰,6/17日,台灣正道福音神學院在劍潭活動中心舉辦「正道卓越教牧論壇」,幫助傳道人透過深化靈命、活化領導、強化講道、質化牧養,把「後疫情教會」建造起來!
如果請你描繪一幅「我」心目中理想的教會,你會如何呈現?這是平信徒們心中追求的教會的樣子,也是現今教會牧者的挑戰。
新冠疫情之後,許多會眾,在疫情期間開始「線上聽道」、離開實體聚會,雖然可能一個主日早上可以聽一、兩堂不同教會的信息,但也因此養成「消費者心態」,用「採購」的角度聽道。「後疫情時代」的教會,會眾人數萎縮3成,甚至不再開門的教會,所在多有。
面對新時代的挑戰,6/17日,台灣正道福音神學院在劍潭活動中心舉辦「正道卓越教牧論壇」,幫助傳道人透過深化靈命、活化領導、強化講道、質化牧養,把「後疫情教會」建造起來!
從「初代教會」找到出路
從教會論談「深化靈命」
「我們應該從『上帝』眼中的教會,來談『深化靈命』!」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校長蔡慈倫牧師說:「二十一世紀的宣教處境與初代教會非常類似,所以,我們可以從『初代教會』身上找到出路!」
蔡慈倫分享初代教會的幾個關鍵方面,這些方面可以作為當今教會的深化靈命的典範。
「解經式講道」VS「主題式講道」
「解經式講道」:初代教會非常注重解經式講道,即逐卷或逐段地講解聖經。這種講道方式有助於確保會眾,接觸到完整的聖經教導。
與之相比,「主題式講道」往往較聚焦於經文中的個別句子或短語,而忽略了經文的整體含義,因此容易導致對聖經的膚淺理解。也容易因為將經文應用於會眾的個人生活,而忽略了經文所傳達的更深層次的屬靈教導。
「群體面向」VS「個人主義」
現今教會的「個人主義」,也使靈性發展缺乏「群體面向」。將個人靈性從「整全的生命」中單獨出來,也使靈性培養有被分化、片斷化的危機。
「講道是『群體的共同聆聽』,應以『上帝的榮耀』為中心。」蔡慈倫指出,當今教會的講道往往過分強調「人」的需要和感受,而忽略了「上帝」的榮耀和主權。
「『聖禮』是以基督為中心的敬拜,」蔡慈倫表示,初代教會還致力於聖禮與崇拜,「當我們的敬拜以耶穌基督為中心時,我們更有可能在生活中經歷祂的同在和能力。帶出更加真實和改變的生命。」
在一個日益分散和個人主義的世界裡,教會的「禮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更深的層面上,與上帝和彼此建立聯繫的機會。聖禮雖然是制式化的儀規,卻也是上帝恩典和愛的可見標誌。
聖禮,應該以榮耀基督的方式舉行。洗禮和擘餅聖餐禮經常舉行,不但被視為恩典的重要媒介,也是建造會眾生命的重要過程。
初代教會透過經營聖禮和各樣的儀規,而具有強烈的社群意識和團契精神。信徒彼此分享生活,在需要時互相支持。
「讓教會成為教會!」蔡慈倫透過初代教會的典範,提醒眾教會,要重視解經式講道、致力於聖禮崇拜、培養強烈的社群意識和團契精神、擁有傳福音的熱忱、做好面對逼迫和苦難的準備!
「後疫情時代,為教會與神學院的寒冬期,但不表示它沒有生命力!」蔡慈倫鼓勵傳道人,照著神的心意,如同初代聖徒們一樣,建造教會、然後等候神,「在禮拜與講道中,留空間讓上帝作工。耐心的等候、耐心的發酵!」
不要用消費主義,挑選神的話
浸信會信望愛台北教會主任牧師王振亞牧師表示,之前疫情的影響,使許多信徒減少了參與教會聚會和其他活動,對教會的屬靈氛圍造成實際的影響。
「有一些基督徒,他們害怕回到教會過群體的生活,或許有諸多的原因…。」王振亞提供其觀察,列出三個可能原因以供參考:1、怕奉獻;2、怕服事;3、沒有時間讀經、禱告、過群體生活!
有些會眾可能經濟被影響、沒有足夠的收入、因而需要更多時間去拚經濟,所以怕奉獻、服事。
線上聚會的會眾,缺乏肢體連結、只聽道沒有靈修,也容易導致個人靈性成長停滯不前。而在當今社會的各種誘惑和挑戰下,部分的人信仰容易動搖,靈性不穩定。
王振亞提醒,傳道人作為教會的領袖,其靈修生活直接影響著教會的靈性方向。如果傳道人自身靈修不夠扎實,實在難以引導信徒成長。
在其教會中,透過推動教會全體,操練逐章逐節的禱讀以賽亞書,以提醒會眾「不要用消費主義,挑選神的話」,來建造整全的靈命。
浸信會信望愛台北教會主任牧師王振亞牧師,也回應深化靈命的議題。(圖/記者詹英村)
用「轉化式領導」活化領導
柴子高則帶領大家默想羅馬書12:1-2,從獻上自己、領受上帝的應許,操練與聖靈同工,從「活祭的教會」為目標,以「轉化式領導」活化、翻轉教會體質。
「我不喜歡衝突!我想做好人!」柴子高提出大部份傳道人都是以「牧者的心」、以「僕人式領導」來面對會眾、服事人的需要、帶領教會。
但,「 主耶和華唯有你知道。」柴子高引用以西結書37:3節,以英文直譯的方式,重新思想領導的本質,將打造基督精兵、建造人才、完成國度使命的領袖主角,從「傳道人」身上,回轉到「神」身上。
「我們談到『僕人式領導』的時候,會比較多談到愛、祝福與牧者的榜樣。」柴子高說:「 我們要成為一個『心意更新而變化』的教會、討神喜悅的教會的時候,你必須要帶教會去改變,這就是『轉化式領導』!」
在工商管理領域,轉化型領導(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是一種能結合組織成員共同需求與願望的組織變革過程,透過領導作用建立人員對組織目標的共識與承諾。 這種領導者會激勵部屬,超越自我。
轉化型領導的「構成要素」及「領導者的行為」包括:
- 以理想來影響,並建立共同願景,以高成就來作期望。以理想、道德及目標來改變成員。
- 個別化關懷,提供個別支持,關心個體的差異及個人的需求。
- 心靈鼓舞,重視動機的啟發與精神感召。
- 智力的激發,強調成員自我發展,提高成員對問題的認知及解決的能力。
柴子高分享轉化式領導的十個法則,幫助傳道人重新定位與信徒之間的關係與在疫後時代,照著神的心意更新變化,開展新事工的可能性。
第一條 :將責任交回
當有熱心的會友來向傳道人「交通」某件他覺得不夠好、有缺漏的事,甚至以「問責」的態度來表達「這件事怎麼沒做好!」時,轉化式領導者會認為:「會不會是神感動他?他想得著授權可以去做事。」於是,領導者將做成的責任交回、授權他、輔導他,讓對方把事情做起來!
「這幫助信徒重拾神給他們的事奉。」柴子高提醒,牧者不是代替他們做,而是把責任交回、賦能他,幫助他去做上帝讓他能做的事。
榮星教會主任牧師符明勝也表示:「引導每個人去尋求回應上帝的呼召。是這時代的課題!」
第二條:預期會遇到麻煩
當要攪動、要弟兄姊妹離開舒適圈時,會有衝突。
大多數牧者只視自己為締造和平者。但要別人放棄某種信念,將可能引發衝突,所以,轉化型領導的牧者.需要有勇氣發動必須的改變!
第三條:珍視每一腳步
「福音經常包含對微小事物的珍視,就像耶穌坐在奉獻箱旁,看寡婦奉獻兩個小錢,每件小事對耶穌來說都是重要的事!」
柴子高說:「去探訪軟弱的、外圍的群羊、關心福音朋友、兒童主日學的小孩,每個人、每件事都重要!人需要有遠大的異象,也需一步步抵達終點!」
第四條:計畫
「沒有計劃,缺乏問責 ,容易虛耗時間精力。」柴子高說:「計劃幫助教會不走岔,可以安排優先次序。」
第五條:找出不可或缺的少數
「要開展工作,可以找誰?」比如摩西要進迦南,就會找探子中唯二對應許地、進迦南的國度計劃充滿盼望的約書亞和迦勒。先處理最重要和有把握的事,把關鍵的人找出來,建立核心團隊!
第六條:不要過分重視共識
「牧者通常想要帶上每個人。一起往前走每一步。」柴子高表示,但在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所有人都有共識常常也代表落後時代,所以「尊重不願改變的人,不應期望他們同意每件事。」保持持續向著神的心意,不斷更新。
第七條:定睛於支持者
「新事工很少一開始就得到大部分人支持,而牧者往往只聽到批評的聲音。」所以,領導者要定睛於支持者,積極推動新事工前進,當成績出來之後,支持者也會越來越多,產生群體動力。
第八條:為新工作成立新的工作小組
第九條:以加數而非減數帶來改變
比如:疫情帶來的重大改變,的確有時會需要關掉一些事工(減數)來因應。但大多數的變革,可以為新的事工,成立新的工作小組,在小組裡面先行實驗、推進。比如:沒有青少年,要拓展青少年事工,可以先成立青少年事工的工作小組。
第十條:要堅持下去
「至少堅持五年!」柴子高說:「牧者是一個教會的『活力』的決定性因素!」如果一個牧者頻繁轉職、很快就放棄,這種負面心態也會為該教會文化定下一種基調,就是:我們都不要改變、維持現狀就好。
「神使用我們為教會帶來一個盼望,帶來一個活力,但是也可能因我們為教會帶來一種傷害。使教會因為我們而過度保守、過度的不願意改變!」
「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得遠。」符明勝也用其牧會經驗來回應,鼓勵在座傳道人們堅持至少五年,等候教會改變、體質翻轉,讓大部份的同工也回應呼召:成為雁群團隊同行!
「牧養教會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正道神學院陳敏欽院長說:「但,離不開『敬拜』、『佈道』、『團契』、『栽培』、『事奉』!」
疫情後教會有新課題,教會牧養的工作變得更多元、也更複雜。陳敏欽指出,「敬拜」、「佈道」、「團契」、「栽培」、「事奉」不該是分開的五個課題,而是互相連結,合成完整的「牧養關懷」。
比如,敬拜裡,也會有透過敬拜來福音佈道、彼此團契、門訓栽培與事奉。同樣在彼此團契當中,也要經營敬拜、佈道等。
陳敏欽建議,教會可以每年度以其中一項當作全教會的「主題」,幫助會眾們,從只有少數人可以,操練成為全教會都投入。
舉例來說:原來教會當中只有少數幾位有佈道的恩賜,透過全教會投入「佈道」,定期舉辦大型、小型、小組的佈道會,會中也會有敬拜、團契經營、門徒訓練、人才栽培與服事事奉等。一年之後,可以佈道的、專心敬拜的比例都會增加。
當今教會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疫情導致信徒減少參與教會生活、信徒對靈性塑造操練不夠明白、部分信徒靈性不堅定、傳道人靈修生活不夠扎實、講道偏向心靈建造等的需要、個人主義高於教會群體意識。
這些挑戰反映了當今教會在靈性方面的一些不足,也是傳道人透過牧養、領導、建造整全靈命的機會所在。
在時代的變遷中,教會需要不斷反思和調整,回歸聖經教導,以隨著神的心意、更新而變化,以更好地回應時代的挑戰和信徒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