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是個各級學校紛紛高唱驪歌的時日,有人慶祝終於完成四年學業、準備步入人生下段旅程,也有人歡慶長久掛在心中的夢想終乎完成!
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今(2024)年畢業典禮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是高齡105歲的希絲洛(Virginia Hislop)婆婆,歷經83年等待,終能回到校園,領取史丹佛大學教育碩士學位。
對此,台中長青學苑楊惠美老師受訪回應,隨著人口高齡化趨勢加劇,「活躍老化」是值得全民關注的議題。
通常,長輩都有很旺盛的好奇心和學習企圖,只要適當引導、不斷鼓勵,定能看到有愈多終身學習、也樂在學習的長輩出現,值得所有人為他們的積極態度喝采!
一件美事的成就
等待83年的畢業證書,故事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說起。
1940年,二戰開打前夕,希絲洛甫取得史丹佛大學教育學士學位,因環境許可,繼續攻讀碩士班課程。
1941年,希絲洛已完成碩班必修的各種課程,只差寫完論文後提交,即可取得碩士資格。沒想到,隨著二戰發生,她只好選擇先與被徵召服役的男友成婚,組成家庭後,暫時放下了碩士學位。
儘管如此,希絲洛的生活仍與教育息息相關。
二戰結束後,希絲洛與先生定居華盛頓州,她也開始用教育專長來幫助改變教育環境;縱然不是擔任第一線教學教師,但她為多個教育委員會服務,推動學校改善教育政策、募集教學所需各種資金。
希絲洛的晚輩們都知道,她有個掛念許久的心願,因此主動聯絡史丹佛教育研究院院長施瓦茨(Daniel Schwartz),講述了希絲洛的故事。
原本只想詢問,能否以頒發榮譽學位作替代,沒想到,學院查詢了希絲洛當年的學習檔案,發現當時她所修讀的課程,已滿足目前取得碩士學位的要求。
因此,施瓦茨在教育研究院的年度畢業典禮中,親自為希絲洛頒發碩士學位證書,學院官網也記錄當天現況。
希絲洛在備受尊榮的這天,穿著碩士袍、拄著拐杖,上台領取證書;施瓦茨表彰她是老當益壯的代表,擁有堅韌生命,且年事雖高但仍思緒清晰敏銳。
當希絲洛領到證書那刻,她高興地說,「天啊,我等這一刻很久了!」其兒女、孫子與曾孫皆在場,一同獻上祝福。
學習潛力不因年老喪失
回應上述新聞,擁有多年台中市長青學苑授課經驗,開設「手機拍拍Go」初階與進階課程的楊惠美老師分享,投入長青教師行列,且開設手機使用相關課程,關鍵在於看到目前3C與各種技術普及,已進入人人都可成為媒體人的時代。
回顧成為長青教師,並與先生黃仁宇牧師一同成立「愛媒體發展協會」前,兩人已累積電視台10年幕後工作經驗,深知過去需用千萬設備才能完成的製作特效,現今使用手機就能達到差不多的效果。
加上,觀察到許多長輩其實有學用手機的動力,但在操作中難免遇到諸多問題,若反覆請教兒孫,不免會有晚輩不耐煩,或溝通不良產生摩擦的情境。
這使楊惠美深感,這些人的年紀與自己的爸媽或兄姊相仿,於是進而萌生教導、陪伴長輩們善用手機的想法。
此時,適逢隸屬台中思恩堂的中華傳愛社區服務協會承接台中市北區長青學苑的開課業務,楊惠美接獲開課邀請後,遂加入成為教師團隊一員,每年開設多班手機初階 / 進階課程,5年多來,累積上千小時的授課時數。
楊惠美分享,課程是以專業技術傳授為核心,但會放慢步調,每週兼顧新進度的往前與舊進度複習,讓長輩有多次聆聽與練習機會,學會拍出好照片不可或缺的光線捕捉、構圖與修圖等技術。
綜合多年授課經驗,她認為,只要給予長輩足夠成就感,每人都有潛力在年老時成為善用手機攝影的大師。
尊榮長輩,鼓勵代替責怪
因著在長青學苑上課,彷彿是將自身所長與家中長輩分享,楊惠美觀察到,目前已到老年階段的長輩,他們多在戰後嬰兒潮出生,年輕時多半為家庭與生活奔忙,很多人都為此捨下個人夢想,在各種生活際遇交疊下,常會發現長者信心不足、甚或對自己保持負面自我印象,導致剛來上課時,表現得較懼怕畏縮,不易與老師和同學互動。
「然而,換個角度想,這群長輩都是歷經無數淬鍊,退休前甚至可能是高階主管、老闆之流,他們只是過去沒有接觸手機和攝影,也比較不擅長跳躍式的創意發想與思考。在教導長輩時,可先從『尊榮長輩的付出』開始,接著用和緩方式鼓勵他們,有意願、有想學就試試看,幫助長輩放下各種擔心,跨出學習的第一步。」
楊惠美說,常見長輩在上課前拍出的照片可能畫面歪歪、或看來偏暗,也常遇到他們聽了一次記不住,或步驟較多而跟不上授課進度。此時,同樣建議以鼓勵代替責怪,即便對方有需要修正的拍照習慣,也是予以提醒而非指教的態度,只要長輩越能感受到教導者的善意,他們就越敢發問,也會越留意自己拍攝的成品,自然會日漸進步。
終身學習、活力老年
楊惠美並邀請兩位學員受訪,分享終身學習獲得的成就與樂趣。
「手機拍拍Go進階─113年上半年班」班長陳鳳生先生已連續4年都報名手機攝影課程,同時還在長青學苑水電班學習。課餘之時,他甚至會與水電班同學組隊,至需要幫助者的家義務修理,期末還能學以致用,將手機攝影所學知能,用於拍攝水電班結業紀錄片,堪稱將時間與技術充分運用的美好典範。
陳鳳生提到,每年都重覆報名手機課程,認為就算重複上課,在手機攝影、剪輯影片的技巧都已熟悉,但主要是很享受上課氛圍,以及同學一起進步的成就感。
分享學習成果,陳鳳生(左)、陶家珍(右)都有讓人驚豔的攝影/製圖作品。(圖 / 楊惠美教師 提供)
「從不會到會,現在不論是日常生活,或是和家人朋友出門旅遊,都能用手機很好的紀錄,也能做成影片和眾人分享,學會了過去沒有接觸的事物,這是和上課前最大的區別。」
另一位學員陶家珍弟兄表示,對於年長者而言,近年來手機軟硬體技術發展超乎想像的快。許多人的既定印象,會覺得長輩就應待在家中、好好休息,但實際上,長輩們多希望自己不要對新時代一無所知,且越來越多實驗證據提倡,老了之後最怕只待在家什麼也不做,過於封閉的生活型態,對內心與身體健康維持其實都有負面影響,因此能多學一點東西、常走到戶外,反而有益健康。
起初,陶家珍就是為學習新知而開始關注長青學苑課程,透過初階與進階班課程,先是學會靜態照片拍攝技巧,而後循序漸進學會拍影片、剪輯與特效。
因著楊惠美有安排數次實體取景的戶外教學,一群長輩們如小朋友般興高采烈一同外出遊玩,陶家珍也從中深刻感受到,「學習就是慢慢來,尋求持續進步的過程。」
他表示,很多授課內容大家首次學過後仍一頭霧水,藉著實際練習、老師反覆講解與協助,真的就慢慢都記住,也能活用於日常中。
楊惠美並分享學員黃弘潭先生傳給他的訊息內容,提及黃大哥因學會攝影,記錄了媽媽在98歲高齡時,姐姐幫媽媽剪髮時的身影。
黃弘潭表示:「老師好:這是媽媽98歲時,姐姐們合力幫媽媽剪髮時拍攝的,因為有上老師的課我才想到要即時拍攝,隔年媽媽就過世了。很高興能留下這張難得照片,想再次謝謝兩位老師。」
為主牧養草場上的羊
進一步呼應學員們的看法,楊惠美提醒,「白髮是榮耀的冠冕。(箴言16:31)」很希望在高齡人口越來越多的時代,「多一份耐心與友善回應,就是幫助社會打造尊榮長輩、友善老化的風氣。」
楊惠美同時期待,能有愈多有志於投入服事長者的肢體,能加入長青教師行列。
多數來上課的爺奶都還不是基督徒,他們就像是在草場上的羊,應積極予以服事關顧。縱然授課時無法同步傳福音,但藉著課間與學員交流、課後在通訊軟體群組中許多交流,不難感受到長輩們都很愛護老師。
「這就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交會和影響力,我們仍能把握許多機會讓他們認識信仰、看到好見證。例如,日前我們才去阿里山戶外教學,我就帶著他們在出發和結束時一起禱告,行程中只要有機會,就和他們分享生命見證,長輩們都很樂意聽見證,完全不表示排斥。」
楊惠美再次呼籲,希望有恩賜、有負擔者可更多加入長青教學服事,「有意願就可以先開始,會比等有足夠能力才投入更重要!」
只要能幫助長輩有持續學習的動力和企圖心,就算沒有完全學懂課程中的每個內容也無妨,嘗試過程就是在幫助他們訓練手眼協調與持續動腦。
「以國外的老化進程來看,許多長者都是活動到生命最後階段,頂多臥床數週,最長一、兩個月後就安然走完人生旅程。祝福台灣的長輩們也都有同樣活力,可以活到老,就動到老、也學到老,享有無比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