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解經王子摩根》作者-張文亮教授,在新店行道會與書友進行系列讀書會。(圖/記者詹英村)

一個黑暗的年代,「趕出上帝」是世界的主旋律「很重要的年代,上帝放了一個喜歡讀聖經的人。」基督徒教授張文亮說:「這個人帶年人讀聖經,結果十年帶出2萬6千位宣教士,把福音傳到中國大陸、新彊、吉爾吉斯、伊拉克、甚至蒙古。」

 

這位從沒到過大陸的解經家,卻為當地百姓發聲,「我們已經無法抹去國家過去的貪婪所帶來的敗壞,我祈求上帝做工,讓我的國家與大陸有正確的關係,是基於公義的追求,遠勝於財富的貪婪。…我們今天在這裡,最好的回應,是快跪下來禱告!」他公開反對大英帝國再賣鴉片給大陸

 

他留下60卷解經書,其中有多篇信息,影響了倪柝聲等華人牧者;他的解經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現今華人教會

 

他,是日後被稱為「解經王子」的坎伯·摩根(G. C.Morgan,1863年12月9日—1945年5月16日)。

 

20日,新店行道會邀請張文亮與大家與一起經營讀書會,讀進摩根的時代,也讀進摩根解經的負擔

時代背景:信仰的挑戰與復興

摩根生在十九世紀,1863年的牧師家庭,10歲信主,14歲就在主日學對兒童與青少年講道,17歲成為足球教練。

 

他面對當時「趕出上帝」的文化運動、懷疑上帝的進化論等「科學」思潮,走過信心的黑暗期,21歲決心成為傳道人。

 

十九世紀以來,英法諸國大力推動「將上帝趕出教育界」二十世紀以來,美國大力進行「將上帝趕出國家」,這兩個運動的成果,使得原本應當是神國度精兵的歐洲與美國,陸續遠離上帝,仿佛枯骨光景

 

那時,人們高舉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試圖將信仰限制在個人生活範疇,教育、政治、社會等各層面,都試圖擺脫上帝的影響。

 

當時的歐洲社會充斥著各種思想浪潮,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興起,挑戰著傳統信仰根基。人們開始質疑上帝的存在和聖經的權威,教會內部也出現自由派神學的挑戰,傳統信仰面臨著前所未有衝擊。許多人開始認為,信仰與時代的進步脫節,教會逐漸失去對社會的影響力

 

然而,正是在這段被形容為「信仰黑暗時代」的時期,坎培爾·摩根(G. Campbell Morgan)卻被上帝使用,他以「讀經班」為器皿,點燃復興火焰。這股復興的浪潮,不僅影響當時世代,也為今日教會帶來許多啟發。

 

摩根說:「寫作,是用作品把街上遊盪的人,趕進上帝的教會!」

 

「我的學生不該是盲目的跟隨者、無條件的跟隨者與永遠的跟隨者;而是聽從主的呼召,成為祂的跟隨者。」摩根說,跟隨主耶穌,是讓主在我們心中成為衡量一切的準則,在任何環境裡有個更高的順服。

  • news-details
  • 張文亮回應摩根一生的服事;下圖為其著作。(圖/記者詹英村、 校園書房出版社 提供)

摩根的使命:以聖經復興信仰

「摩根一生的事奉,讓我想起以西結書,讓『枯骨站起來成為大軍』的異象!」《上帝手中的墨水筆-解經王子摩根》一書作者,張文亮教授說。

 

「上帝強而有力的軍隊都死了。前面的骸骨太多了,塞滿了整個平原!這是很重要的年代,上帝放了一個喜歡讀聖經的人!」張文亮表示。

 

聖經班的影響力:培養宣教士

當時整個美洲、歐洲的主流文化都是「離開上帝」,然而,每年暑假,美國佈道家慕迪在北野營地舉辦的青年學生領袖營「北野聖經營」,卻在十年間栽培出2萬6千位宣教士,被差派到東方各地,把福音傳到大陸、新彊、吉爾吉斯、伊拉克、甚至蒙古。福音的種子因此撒進東方世界。

 

這些宣教士的經歷可歌可泣,有許多殉道的。其中有一位,被差派前往蒙古,他連蒙古話都不會,當地人故意冷落他,不願意和他講話,他在蒙古的『屬靈曠野』孤單了十年,才有人願意接納他。福音因此傳進蒙古!」

 

這些宣教士的呼召明確、信仰堅定,部份原因是,他們在北野營地被班主任(主堂講員)摩根,好好的帶領讀聖經。

 

北野營地成為了信仰的燈塔,許多因為福音而改變生命的人們從這裡走出去,對全球基督教界產生深遠影響。在中國宣教的內地會,許多宣教士也直接、間接地被影響。

 

華人召會運動的重要人物——倪柝聲,也是被「摩根解經集」影響的其中一位。「倪柝聲的『十二籃』裡有好幾篇題目和摩根信息一樣的信息,內容寫得特別好,顯然是他消化之後再講出來的。」張文亮說明。

 

1904年,摩根被邀請到當時僅剩50人的西敏寺教會牧會,開啟「週五聖經之夜」的服事, 短短兩個月內,教會人數就暴增至12,000人

 

1917年,一戰中,摩根在戰爭前線收到來自澳洲「基督徒大學生聯盟」的信件,邀請他前往澳洲一年,教導他們讀聖經。成員說:「我們的信仰,建立在聖經上!」這成為後來普世「校園團契」源起。

 

更別說摩根在北野營地與其他聖經學校培養出來,渴慕真理、勤讀聖經、自牧自養,被差派到各地建立教會的宣教士。

 

當時美國的神學院,還在爭論要以教育學為教學主體,或是以教會主日學聖經為主體時,這些宣教士靠著聖經,堅定自身信仰,也幫助初信者和基督徒建立信仰,走過一戰、二戰。

  • news-details
  • 張茂松牧師不但坐在讀書會的第一排,也分享心得。(圖/記者詹英村)

摩根的解經特色:張茂松分享從隱藏歲月看耶穌

『隱藏的歲月』。那一篇信息讓我非常感動!」坐在第一排,一起參與讀書會的張茂松牧師也和大家分享其讀後心得。

 

聖經裡,耶穌12歲到30歲中間有一段「空白」,這段歲月被摩根稱為「在拿撒勒隱藏的歲月」。

 

這段時間,聖經記載講耶穌做了什麼,摩根卻從馬可福音1章11節和馬可福音6章3節讀進去。

 

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馬可福音1:11)

這不是那木匠嗎?(馬可福音6:3)

 

「一般的牧者講到耶穌受洗時的這節經文,大概會講天父喜悅耶穌的順服,願意在十字架上受死,這個就是讓天父的心感動。」張茂松表示,但,摩根卻有一個亮光:耶穌在這段時間,一定是父母的好兒子、兄弟姊妹的好兄長、鄰居的好鄰舍、工作上是好木匠等等。

 

耶穌出來服事時,拿撒勒的鄰里對他的認識,就是「有名的木匠」(這不是那木匠嗎?)

 

耶穌不是在十架上完成了救贖的計劃,天父才喜悅他,「我相信,耶穌在隱藏的日子,一直得蒙天父的喜悅。」摩根在講道信息裡這樣說,所以耶穌一定好好的經營這段隱藏的歲月

 

這是北野聖經營地,摩根的第一篇信息,從而幫助許多宣教士,在隱藏的日子,經營蒙天父喜悅的信仰,活出主的榮光。

 

1945年,二戰結束,摩根的大兒子死在戰場,82歲的摩根也在同年安息。

 

「這本書的後面,摩根的晚年,我結束的很草率。」作者張文亮在讀書會表示,寫作當時,逢太太離世,他失去寫作動力,所以很多細節並無寫出。如果說有什麼遺珠之憾,「摩根的大兒子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戰場上的軍官,也是教會的牧師。很可惜,在戰爭結束前戰死了。這可能也是摩根身體狀況突然惡化的原因之一。」張文亮在講到這段故事時,頗有物傷其類的感嘆。

 

摩根的一生,見證了「好好讀聖經」是大有能力的!在信仰面臨挑戰的時代,他持續且深入研讀和解經,不僅堅固了自身信仰,同時幫助無數人建立對上帝的信心。

 

今天,我們同樣生活在充滿挑戰的時代。讓我們效法摩根,回到聖經中,好好認識耶穌,尋求智慧和力量。每天花時間閱讀、思考和應用聖經教導,必能使生命得到更新和轉化。

 

聖經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生命的指南。讓我們一起重新發現聖經的寶藏,在其中找到面對當今世界的勇氣和盼望。

  • news-details
  • 會後,張文亮幫書友們簽書。(圖/記者詹英村)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