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帶來的失敗多於勝利,但我們可以相信耶穌!」
2024巴黎帕運會(Paralympics),是專為身障人士舉辦的國際大型運動賽事 ,於8月28日(台灣時間29日)至9月8日期間接著在巴黎登場。
裝了義肢的跑者能夠感受到風從耳邊呼嘯而過,截肢者坐上競速輪椅,或在泳池裡如魚得水,還有為視障人士準備的盲人門球,肢障者的坐式排球比賽…
國際體壇每四年一度的盛會「夏季帕林匹克運動會」(2024 Summer Paralympics),每一位身心障礙者皆克服面臨的許多挑戰,日夜苦練中淬煉出全新的生命。
甫閉幕的2024巴黎奧運賽事吸引了全世界目光,中華奧運代表隊於此次賽事中奪下兩面金牌、五面銅牌的佳績,讓全台灣關心賽事的觀眾們感到振奮。
緊接而來的是另一場賽事,專門為身障人士所舉辦巴黎夏季帕林匹克運動會(2024 Summer Paralympics),稱為「巴黎帕運會」,將於8月28日(台灣時間29日凌晨)登場。此次台灣選手參與7種運動種類,共13席參賽資格。
近幾週,當全球人們正讚嘆最健康、最佳體能者所創造之佳績的同時,接續開幕的身心障礙者的帕運盛事,是否同樣引起高度關注?其實,對此同樣需要這份熱情。
社會價值和人性尊嚴,並非僅建構於身體完好者
競爭激烈程度最高的帕運會,許多生命英雄的體育壯舉,可能完全顛覆人們對於身障者被動、局限的既有觀點。而回顧帕運歷史,會發現人類並不總是那麼友善。例如:1980年的奧運主辦國蘇聯,甚至拒絕舉辦帕運(最後由荷蘭延續帕運聖火)。
8月24日,聖火已在帕拉林匹克運動會歷史發源地,由英國史托克曼德維爾(Stoke Mandeville)點燃,經過穿越英吉利海峽隧道後抵達法國,聖火現分成12條路線,由1,000名火炬手傳遞到約50個城市,最終抵達巴黎參加開幕典禮,傳承高舉著2024年巴黎帕運會的精神。
他們將向世界宣告,社會價值和人性尊嚴,並非僅建構於身體完好者。
視障選手Guillaume Junior Atangan(右)和 Donard Ndim Nyamjua 將在2024巴黎帕運會上爭奪金牌。(圖/IPC and UNHCR)
帕運會的起源,回溯於一次世界大戰
帕運會(也有人稱殘奧會)的起源,始於全球正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反猶太主義的德國納粹發動攻擊,全世界各地因戰爭爆發,衍生出許多脊髓受傷、下半身不良於行,得坐輪椅的退伍士兵。
1939年初,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下,迫使猶太人路德維希.古特曼醫師(Sir Ludwig Guttmann)及其家人逃往英國。他得以在牛津大學納菲爾德神經外科,繼續他在德國開始的脊椎損傷研究。
從中震驚發現,病人經常被打上石膏,然後被忽視,在短時間內就因褥瘡而死亡。戰爭過後,歷劫歸來的傷兵們只能接受人們的陌生與冷淡,出生入死的戰士一夕間淪為「社會負擔」。
在英國政府贊助下,1944年2月,成立英國第一個治療脊椎損傷的專科單位,由古特曼擔任主任,他堅信,運動是一種主要的治療方法,以開創性治療和復健改變了他們的命運,可幫助受傷者重建力量及自尊。
於是,1948 年,他在英國倫敦舉辦一次大型的競賽活動,這項賽事後來不但發展成世界輪椅運動會(IWAS World Games),也被稱為史托克曼戴維爾(Stoke Mandeville)輪椅運動會,更被視為近代帕奧的起源。
隨著這項賽事不斷發展,引起奧運組織者的注意。國際奧委會授予古特曼博士獎盃,以表彰他透過輪椅運動促進社會價值和人類尊嚴。
1960年羅馬奧運會上,第一屆帕林匹克奧運會(Paralympics)正式舉辦,有來自23個國家的400名運動員參加,實現了古特曼為身心障礙人士,打造相當於奧運會的精英體育賽事的夢想。
難民代表隊在訓練營期間,第一次聚集在一起的時刻。現在,他們已準備好參加2024巴黎帕運會。#Paris2024 #Paralympics 。(圖/IPC and UNHCR)
帕運會「Paralympics」字彙,源自「Paraplegic」(意指半身不遂者),以及「Olympics」(奧運)組合而成,「Para」一詞為英文中「平行、陪伴」等意涵;1985年後,開始作為此賽事的正式名稱。
自1988年首爾奧運會以來,帕運會在奧運會之後直接舉行,並使用相同設施。
兩位奉獻英雄,影響著7000萬歐洲殘疾人士
「舒曼歐洲研究中心」(Schuman Centre for European Studies)總監傑夫方登(Jeff Fountain)表示:「巴黎帕運會讓我們注意到更多英雄的故事,這些背後的生命故事不只講述出身心障礙人士必須於日常生活中克服各種巨大困難,更難能可貴的是,那些為殘障人提供運動機會,而奉獻一生之人的故事。」
兩位英雄:特蕾莎·斯溫特斯(Thérèse Swinters)和瑪蒂娜·科寧格(Martina Köninger),正是奉獻的人。幾十年來,她們代表7000萬歐洲殘疾人士,在歐洲各地建立忠實組織網絡。
特蕾莎是一位患有先天性疾病、天生殘疾的比利時人,她是歐洲殘障人士組織(European Disability Network)召集人,組織中任務執行現由瑪蒂娜承擔,她在訂婚時因車禍而致殘。瑪蒂娜現為妻子和兩個孩子的母親。
歐洲身心障礙人士組織讓人意識到殘疾人面臨的許多挑戰,包括社會、基督教會內普遍存在的冷漠和無知。
迎接2024帕運會,各國選手皆已蓄勢待發。右下:2024巴黎帕運會坐式排球比賽球員Bethany Zummo ,她出生時患有先天股骨近端局部缺損。(圖 / paralympics FB)
迎接國際奧運盛事之前
教會團體已於巴黎和法國發起《Ensemble2024》
法國福音派國家委員會(CNEF)為迎接國際賽事,發起「Ensemble2024」活動,他們認為奧運的價值觀與基督教價值觀密切相關,於是發動福音遊行、開放各教會場所、提供禱告服務。
「不住祈禱」正是Ensemble 2024努力推動的核心計畫。本著「神愛世人」的基督精神,更希望帶來基督教的合一團結,用禱告,將奧運會、帕運會、法國、巴黎、運動員,以及這一系列盛會的所有組織和參與者,皆置於上帝的祝福中。
系列活動還包括正在進行的「聖運會」,是由天主教教徒一起動員,透過體育活動,來慶祝運動精神,以及人與人之間和睦情誼,並為最弱勢群體,特別是為其提供機會,以體現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同心合意。(Faster,higher,stronger – together)
中華帕運代表隊今年一共有13位選手取得資格參加比賽,當中參與7種運動種類,共13席參賽資格。(圖 / 教育部體育署)
相信,透過帕運會,不但幫助人們關注每位參賽運動員背後的故事,例如:西班牙視障運動員馬丁·帕雷霍(Martin Parejo)曾參與2016里約帕運會,提到:「生活帶來的失敗多於勝利,但我們可以相信耶穌!」
每位帕運英雄拒絕讓殘疾阻礙他們發揮自身潛力,社會更當反思對於這些「過去被迫隱身的群體」,成為貨真價實的出色運動員時,除了驚嘆其苦練的「超能力」,挑戰一次一次人類既有認知外,又是否能提高對於帕運的關注?選擇更以敞開心胸來對待差異,以朝向多元融合躍進,排除「環境中的障礙」,而非排擠身心障礙者。
2024帕運會。(圖 / paralympics FB)
(參考資料:evangelicalfocus、paralympicsFB、paralympic官網、ensemble-2024、schumancentre、UNHCR, the UN Refugee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