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教師節的前夕,遇見了一位非典型的教師——施亭亦。
從考古學系畢業生到實驗教育機構的英語教師,上帝帶領她走一段特別的教育之路。這段歷程,從滿心喜樂的「青草地、溪水旁」,走到成為需要「流淚撒種」的「流淚谷」,當中充滿「流淚撒種」的挑戰、也有「歡呼收割」的盼望。
意外走進教學現場
施亭亦原是考古系的畢業生,與教育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然而,一次意外邀約,從此踏上了教學之路。
當時,她被邀請到教會教導自學班的孩子一堂「考古體驗課」。這次經歷給她留下深刻印象。
「那次的課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施亭亦回憶道,「考古體驗的現場,會有很多石頭、砂子等等,會弄得很髒,但課程結束時,那時候教會的孩子們會主動來幫忙收拾、打掃,也很有禮貌,會主動打招呼,甚至看到我手上拿著收拾到一半的垃圾,就順手從我手上拿過去,丟到垃圾桶。」
這堂課對施亭亦來說「非常療癒」。這群在教會長大、像天使般的孩子們,不僅讓她常常答應邀約來教會教學,更因此認識了神,最終受洗歸入耶穌。
從考古到英語:教學領域的轉變
受洗後的施亭亦,繼續委身於教會的孩子身上。從服事嬰幼兒與兒童的主日,也更多參與實驗教育的自學班,以及後來升格的自學機構。
除了考古,她更多開始教導孩子們英語。「其實我受洗前,就在服事教會的孩子們,所以雖然信主沒那麼久,但在教會教學卻也有快10年了。」施亭亦回憶。
這段時間裡,施亭亦從教會的星星國(學齡前的兒童教會)開始,教學重心逐漸轉向教會自辦的實驗教育機構。現在的她,已是一位成熟的英語老師。
面對挑戰:特殊需求孩子的教育
然而,隨著接觸的孩子愈多,施亭亦開始面對更多挑戰。除了像天使一樣的孩子,她也遇到了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
有的是學習有障礙、有的是人際關係的問題,有的脾氣不好,有的過動坐不住,有的甚至拒絕老師、拒絕學習。
面對特殊情況的孩子,施亭亦常覺得無能為力,「其實我大哭好幾次。」她坦言,「我覺得我這麼認真準備一切,難道這一切……都是個笑話嗎?」
很認真備課的施亭亦,設計了相當完整的SOP,期待幫助孩子一步步完成練習,學成階段性功課。然而,「他們就是沒有辦法完成。那時候(我)覺得很挫折。」
「但現在回想起來,卻覺得很恩典。」話鋒一轉的施亭亦說。
面對這些挑戰,她並沒退縮,相反地,開始尋求更多專業知識和技能。
「教會的星星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裝備老師的平臺。我在星星國已經被裝備六、七年了。從幼兒的認知、課程設計、班級經營等等,服事的老師們每週都有一個線上的討論時間或是議題分享,一起討論面對的問題,也一起禱告。」
除了教會平台提供的培訓,施亭亦同時主動尋求其他資源。「就我自己而言,我會找很多書來看,然後想辦法讓自己可以有備而來、更扎實備課。並且,我自己也要成長,因為『自學』不只是學生自學的地方,老師也要好好地學習跟突破。」
走過流淚谷:從挫折到希望
在走「流淚谷」的過程中,神的話給予施亭亦極大支持和鼓勵。
「我覺得一直都是『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詩篇126:5)啊。」這句經文,成為施亭亦面對挑戰時的力量源泉。
雖然是流淚谷,但相信如聖經所言,只要持續撒種,「帶種流淚出去的,必要歡歡樂樂地帶禾捆回來!」(詩篇126:6)
「必要歡呼收割」的應許,成為施亭亦面對學習有困難的孩子,仍能不斷撒種、堅持教學、永不放棄的動力。
施亭亦分享一個讓其深受感動的經歷:「我接了一班對英文失去學習興趣的國中生。」
面對這群對英語已經無感的學生,施亭亦並無放棄。她開始思考,如何幫助這些孩子重新喜歡上英語?
「我反正就是禱告,不斷為他們禱告,想他們需要什麼。然後神就啟示我,應該要有一些創意的課程設計。」
於是,施亭亦參考國外方式,比如讓討厭數學的學生,寫一封信給數學,就像是和數學吵架的和解信。施亭亦用同樣方法,帶學生寫信,也練習英文。
此種創新教學方法取得了令人驚喜的效果,學生們心裡的冰好像化開了,開始投入課程中。
「我覺得感動的是,有一天我上課的時候,在上一個很難、很無聊的東西。因為學語文,文法還是不可避免的。」施亭亦回憶道,「然後我講到一半,一抬頭,發現他們全部都張著眼、眼睛亮晶晶地在專注學習。我覺得非常感動,他們從抗拒,然後,慢慢的對英語有興趣。這也是因為孩子很單純、很有潛力。」
流淚谷成為泉源之地,孩子們心思意念的轉變、靈性的成長,是每個老師所期待經歷的,從而見證最大的恩典!
教育的本質:看見每個孩子獨特性
透過這些經歷,施亭亦對教育有了更深刻理解。她意識到,教育不單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看見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有老師的技能不夠,還需擁有「牧者」的心腸。
藉由教會牧者們的牧養,幫助施亭亦用新的眼光、以神的眼光,看見每個孩子生命的獨特性。
「有一次牧者提醒我說,其實要看他們(孩子),不要只看到『現在的樣子』,要看他們『未來的樣子』!」
牧者提醒施亭亦:信心不是看他(一個人)現在有什麼,而是可以有盼望,知道他的未來一定會在上帝手中,因為上帝不會搞錯。
「即便上帝給他(一個人)一個很著急的脾氣,即便他在人際相處上很有困難,但這些一定都能夠成就他,使他以後變成很特別、被上帝使用的『領袖』。」施亭亦分享。
教育的未來:信仰與專業結合
對於未來的教育,施亭亦有獨特見解。她相信,結合信仰和專業知識,能為孩子們提供更全面的教育,也是孩子唯一的出路。
「我最近的禱告是:每個孩子,我真的相信他們是一個福音的小隊。」施亭亦說,「雖然他們在自己的班級裡面,可能還是個孩子的樣子,未經雕琢。但是我真的相信,他們的生命是能夠被上帝觸摸跟翻轉,未來他們能夠在一個『屬於自己的領域』裡面,大大的得人、去傳福音。」
同時表示,這真的要用「信心」和「盼望」去看見。「因為當每天走進教室,看到的可能是孩子們在吵架,然後丟三落四亂丟東西。⋯⋯但是,我真的相信,他們一定會被上帝使用。」
非典型教師的典型堅持
從考古學畢業生到英語教師,從教會志工到專職教育工作者,施亭亦的經歷告訴我們,教育的本質不在於背景,而在於對孩子的愛與付出。
在這個教師節,施亭亦的故事無疑給了人們一個全新視角,看到教育的多元可能性。其經歷顯示出,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生命的塑造。而透過信仰的力量、專業的學習,以及對每個孩子獨特性的尊重,能夠培養出更多可以影響世界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