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30年,台灣社會已然不再排斥萬聖節,許多店家、餐廳、文具行等商號,甚至會在時序進入十月份,就推出應景裝置或舉辦節慶活動,熱熱鬧鬧地「慶祝」這個節日。
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該如何看待此一社會現象?今日報採訪三位牧者: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退休牧師張思聰、國際真愛家庭協會加拿大分會執行長兼傳道廖肇蓉、竹山教會主任牧師陳清休,來談談此議題。
有很多國家在10月31日慶祝萬聖夜(Halloween),台灣也不例外。大約在西元2000年以前,這個節日的氛圍在台灣並不流行。民國79年(西元1990年)10月,《民生報》甚至有一篇報導提到〈萬聖節用品難踏入國內市場〉,據悉可能是台灣最早的萬聖節相關報導。
萬聖節在台灣的發展趨勢,主要受到國外文化影響,特別是美國文化機構和商業活動的推廣。例如美式餐廳、夜店和美語補習班等機構,為吸引顧客和學生,開始舉辦萬聖節活動,其他同業為了競爭也紛紛仿效,使得萬聖節逐漸在台灣社會流行起來。
台灣社會看待萬聖節
態度和參與方式多元
有些人熱衷於慶祝萬聖節,精心打扮成各種角色;有些人則抱持著好玩心態參與;還有些學校,尤其是幼兒園和小學,會將萬聖節融入教學活動,透過舉辦化妝派對,讓學生們打扮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家長也會協助孩子準備服裝和道具,共同參與此節日,但是不多人對萬聖節的意義和起源有正確了解。
認識萬聖節的由來
「萬聖節」實際上是兩個獨立的慶祝活動合體:「薩溫節」和「諸聖節」。
「薩溫節」是古代歐洲的塞爾特人的新年節日,塞爾特人相信在10月31日夜晚開始,陰陽兩界的界線變得模糊,亡者靈魂會回到人間。因此他們會點燃篝火並穿戴動物皮毛和頭骨來偽裝自己,以避免被惡靈傷害。
他們還會挨家挨戶索要食物,以作為對亡靈的供奉;若不給予食物,則認為會遭到詛咒,此習俗後來演變成今天的「不給糖就搗蛋」。
「諸聖節」是羅馬天主教會設立的紀念活動,旨在紀念那些沒有指定特定紀念日的「所有聖人」。
這是起因於天主教自公元四世紀合法化,並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後,羅馬教會發展出一種稱為「封聖」的傳統,將在世時有英勇德行的信徒(其死後至少有三件被發掘且經證實的神蹟)追封為聖人,並正式登錄在名冊上。天主教徒相信,聖人在天堂中具有幫信徒代禱的能力。
隨著封聖人數漸增,到了七世紀,羅馬教會將5月13日宣佈為諸聖日—以紀念所有沒有特定紀念日的聖徒。九世紀,教宗格列高利四世將諸聖節正式移至11月1日,並沿用至今。
為什麼選擇11月1日為諸聖節?
據信,當初會選擇11月1日,是為用紀念歷史上的眾聖徒或殉道者的行動,來清除抵消民間習俗的異教慶祝活動(薩溫節)。然而,雖消除了表面形式上的敬拜,但對怪力亂神的信奉習俗卻未能清理掉。
萬聖節的傳統由早期殖民美國的歐洲人傳到美國,對其而言,認為萬聖節只是個民間風俗。約自1940年代,萬聖節逐漸成為北美地區流行節日,之後隨著美國文化擴散到全世界。
時至今日,萬聖節已被商業化和娛樂化,店家從糖果、南瓜、服裝、鬼面具等各樣商品中大獲其利,小孩和年輕人則以此作為娛樂玩鬧的名目。
而根據神祕和超自然現象的字典所載:「萬聖節是異教徒慶祝黑暗、火和死亡的日子,源起於北歐的塞爾特。而對施行巫術者而言,萬聖節也是個重要的日子。」巫術團體承認,在萬聖節時,他們比較有能力跟死去亡靈溝通。
另外,並有記載提到:「塞爾特人的祭司是愛爾蘭的蠻族,他們用動物、男人、女人和小孩為祭物,獻給撒但。」因此,「萬聖節」是異教徒對亡者靈魂的尊榮與供奉,甚至進行以活人獻祭並與鬼魔權勢立約的儀式。瞭解這些相關背景後,基督徒不可不慎。
學校、補習班要作萬聖節裝扮,基督徒家長如何因應?
基督長老教會退休牧師張思聰表示,萬聖節的起源確實與基督教信仰為不同源,不是基督徒需要去參與的節日。
如果孩子的學校、補習班或社區裡舉辦萬聖節活動,張思聰不建議基督徒家長強迫孩子拒絕參與,而是可以藉此陪伴孩子一起認知萬聖節背後真正的意涵。
張思聰強調,重要的是讓孩子理解萬聖節的意義,並且自己決定是否參與。
若學童能認同父母和教會的教導,沒有意願參與萬聖節活動,家長和孩子可以在討論後向校方提出,以請假的方式避開,這是可行的因應之道。
如果孩子不希望跟其他人不一樣,家長可鼓勵孩子,選擇用歡樂或溫暖的聖經人物裝扮,這樣一來,孩子既可融入同儕的節日氛圍,又可藉機向同學介紹聖經故事,分享個人見證,從而,使孩子更認識聖經教導,並學習如何以正面態度回應社會現況。
家長需試著理解孩子在學校裡有需要被同儕認同的壓力,如果孩子因為父母的信仰因素而需要去承受異樣眼光、甚而被排斥,可能會對其造成很大壓力。
國際真愛家庭協會加拿大分會執行長廖肇蓉,2007年與夫婿帶著四個孩子全家移民加拿大東岸,她分享自身陪伴孩子面對「跨文化衝擊與信仰挑戰」的經驗提到:基督徒家庭面對萬聖節的態度,可以朝著親子同樂和家庭聚會,在裝扮上盡量趨向可愛、溫暖和光明的風格。
有一年,她的孩子在選擇萬聖節造型時,設計了一顆大星星在身上,傳達「主如明亮晨星」之意,廖肇蓉舉此例子表示,即使是配合非教會的活動,仍可以用智慧方式予以回應。
張思聰提醒,如果身旁的非基督徒朋友熱衷於裝扮成鬼怪,我們可以從大腦科學的角度去分析,過度強調黑暗或恐怖元素會對孩童造成心理上負面影響,因為尚在發育中的大腦,較無法分辨真假,易產生恐懼感。
即使是成年人,觀看鬼片或聽鬼故事時,也會因大腦將情節判定為真實而感到害怕。(參見:耳朵愛聽「鬼故事」成破口!緊抱《聖經》睡也沒用,吃進神的話才有解)
主事者如何看待萬聖節?
如果身為幼兒園園長、店家經營者,該如何看待這個節日呢?
如同教會對於萬聖節的態度應嚴肅以待,明確認知這是源自與鬼怪有關的節日而不需參與。如果基督徒在公司裡具有主導權,建議與教會立場一致,「不需要過這個節。」張思聰說。
竹山教會牧師陳清休以其個人親身經驗、及服事多位遭鬼附(犯鬼)的民眾之經驗,提醒奉勸:不要輕忽黑暗勢力的危害。同樣表達,基督徒不需去參與任何跟萬聖節有關的人事物。(參見:真的有集體中邪!?你相信聖靈與邪靈並存,準備好讓「光」進來了嗎?)
國外網紅牧師弗拉基米爾·薩夫丘克 (Vladimir Savchuk)最近發布的一段影片中,訪問一位之前曾參與巫術、現已接受耶穌作為個人救主的姊妹Jenny Weaver,她以「前女巫」身分大聲疾呼,基督徒不要輕忽參與萬聖節可能帶來的生命破口和危害。
當中提出警告,即使人們不相信邪靈,邪靈也相信人們的存在,並會利用人們的行為,例如慶祝萬聖節或擺設南瓜燈,來侵擾人們的生活。
Jenny Weaver強調,慶祝萬聖節就像打開一扇門,有機會讓邪靈進入生命,最終可能需要進行醫治釋放才能將其驅逐。又以蚊子作比喻,說明邪靈不會在意人們的意圖,只要有機會牠就會入侵。 從而呼籲,基督徒要堅守信仰,勿隨波逐流,並相信耶穌的寶血和聖靈能幫助神兒女面對社區文化。
廖肇蓉表示,她也觀察到,有些教會為了避免信徒在家中受到惡作劇干擾,刻意在萬聖節當天於教會舉辦兒童同樂會或家庭聯合聚會,以取代傳統的挨家挨戶要糖果活動。
廖肇蓉建議,教會在因應這股萬聖風潮時,可考慮將萬聖節轉化為一個傳福音的機會,例如,在發放糖果時附上祝福卡,邀請社區居民參加教會活動。
萬聖節在台灣社會的發展呈現多元化和在地化趨勢,慶祝方式也愈偏向親子同樂和家庭聚會,教會則可思考,如何將其轉化為傳福音機會。
教會本身不需過萬聖節,但可藉此機會向大眾說明萬聖節由來,以及基督教對該節日的看法。
身處當今世代基督徒,可善用自身影響力,消極作法是不主動參與慶祝活動,或避免將萬聖節與妖魔鬼怪連結在一起,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智慧和分辨力,來面對此節日,並把握機會傳揚福音。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