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華盛頓特區美國國會大廈僅3個街區的「聖經博物館」,以「神聖的文字: 揭露最早的希伯來書籍」為題,展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希伯來語書籍,展期到2025年1月。繼聖經博物館後,下一站將在紐約猶太神學院圖書館展出。
這個長寬各5英吋(12.7公分)的古卷因於阿富汗古絲綢之路被發現,當中又含安息日晨禱禱詞、詩歌及《哈加達》(*編按),所以被稱為《阿富汗禮拜儀式》(Afghan Liturgical Quire,簡稱ALQ)。此手抄古卷可追溯至西元700年代,它的展出不僅是見證歷史,背後更有人們跨越宗教、文化藩籬的感人故事。
(編按:過逾越節時,猶太人會複習《哈加達》(Haggadah),也就是逾越節的故事。)
《阿富汗禮拜儀式》揭示歷史多元化宗教面貌
根據「敞開的門」指出,阿富汗自2021年8月塔利班掌權以來,雖該國實現一定程度的政治穩定,不過少數群體受盡鎮壓和暴力,就掌權者來說,該國沒有基督徒,不少家庭教會必須轉入地下或關閉。
在阿富汗,當基督徒信仰被發現,可能會被判處死刑、或被拘留遭受酷刑,以取得其他屬靈夥伴的資料。
但,從《阿富汗禮拜儀式》可窺過去該國多元、具包容力的社會面貌。
聖經博物館表示,《阿富汗禮拜儀式》為已知最古老的希伯來語手抄本,有1,300多年歷史,於古絲綢之路上的某處洞穴中被發現。
據博物館介紹,該書由生活在阿富汗巴米揚峽谷,身處大多為異教徒社區的猶太人所創作。
該手抄古卷內含安息日晨禱禱詞、《舊約全書》相關詩歌及《哈加達》。特別的是,當中文字神祕地以顛倒書寫,禱告詞與詩歌取自《希伯來書》內容。
聖經博物館臨時策展負責人鮑比.杜克(Bobby Duke)表示,該古卷是博物館收藏中最珍貴的寶藏之一,該館很榮幸可管理之,並與各種宗教信仰人們分享。
並且,「它使我們更了解《聖經》沿絲綢之路被傳播的過程,並揭開阿富汗在其大部分歷史中的多元宗教、種族和文化。」
人們跨越宗教信仰,保留了該古卷
事實上,《阿富汗禮拜儀式》的出土和展出,背後有著驚險故事。
古卷與阿富汗巴米揚峽谷有關,該處豐富的異教洞窟遺址,與敦煌石窟、印度的阿占塔石窟齊名,但在2001年3月塔利班政權的炸藥聲下,化為灰燼。
而古卷能被「完好」保留下來,歸功於有一群基督徒、猶太人及穆斯林齊心協力搶救該文物。
古卷第一次被發現,可追溯到1997年,當時一名來自阿富汗山區、哈扎拉族的男子,在洞穴中發現該書。起初男子不清楚其來歷與價值,保護這本書直到2001年。
接著,由創立美國零售巨人好必來(Hobby Lobby)的格林家族(該家族資助聖經博物館),2013年從某以色列商人手中買下,但因不知這本書的來歷,在2015年捐給聖經博物館。
起初,該古卷被誤以為是來自西元前900年埃及的書籍,經學者介入鑑定後,才得知其真實年代與意義。
文字幫助在歷史洪流中傳承信仰
聖經博物館負責希伯來語手稿的副館長赫謝爾.赫普勒(Hershel Hepler)說,該古卷背後的文化意義與被保存下來的故事,令人敬佩與讚嘆。
阿富汗猶太基金會( the Afghan Jewish Foundation )在關於此書的聲明中表示,「《阿富汗禮拜儀式》手抄本確實是上帝送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種族的禮物。」
美國塞法迪猶太人聯合會(The American Sephardi Federation)贊同該基金會的觀點,並補充說,「若沒有聖經博物館的非凡努力,世界上最古老的猶太書籍的文本和起源都將永遠消失」。
赫普勒表示,雖然塔利班政權統治阿富汗,但不代表該國所有人民的立場,儘管新聞媒體將阿富汗描繪成一個戰爭不斷、動盪之地,但該國人民善良得令人難以置信,他希望,參觀展覽者能藉此了解阿富汗的文化和多樣歷史。
此次展覽不僅是展示一件文物,手抄本上的文字更乘載千年前人們對基督信仰的追求。神的話語一句也不落空,直到今日仍安慰、造就、勸勉著人們。
(參考資料/CBN、The Jerusalem Post、The Museum of the B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