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2024健康的宣教特會-領受使徒行傳的能力」,其中一場台韓牧者對談,邀請到淡江教會莊育銘牧師主持,思恩堂美福教會楊中生牧師、IM行動教會松慕強牧師,與釜山大地教會朴星秀牧師,針對宣教議題彼此回應。(圖/記者王詩瑜)

健康教會的門徒訓練(聚集)與差派宣教(分散),兩者缺一不可,到底該如何兼顧呢?

 

思恩堂美福教會楊中生牧師,差派20多位宣教士後,發現本地教會需要回頭堅固,開啟「近身式」門訓即參與門徒生活中大小事,助其找到呼召,並回應呼召。

 

還停留在熟悉教會圈,沒有走到撒馬利亞嗎?IM行動教會松慕強牧師指出,當成為「生活」宣教士,走進對方的文化中。

 

釜山大地教會朴星秀牧師也回應,宣教重要的特徵就是「去到需要的人」當中。並表示,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很強的領袖,而是一個能說出軟弱的領袖,僕人領袖不是說「跟我走」,而是說「我們一起走」。

 

淡江教會莊育銘則認為,不論聚集或分散,每個人都可以拿出自己有的那一份!

11月18日-20日,眾教會聯合組織的「全球華人宣教聯盟」,於懷恩堂舉辦「2024健康的宣教特會-領受使徒行傳的能力」,特別邀約五位韓國牧師前來分享專題、工作坊,中間並穿插「台韓牧者對談」,盼望一同在宣教事工彼此同行!

 

19日上午的「台韓牧者對談」,由淡江教會莊育銘牧師主持,邀請到思恩堂美福教會楊中生牧師、IM行動教會松慕強牧師,與釜山大地教會朴星秀牧師,針對宣教議題彼此回應。

  • news-details
  • 會眾火熱禱告。(圖/記者王詩瑜)

藉門訓強壯本地教會支持宣教,「近身式」門訓助人回應呼召

首先,楊中生分享,對於教會的「聚」與「散」很有感,教會在疫情前後被打散,成立兩、三個人一組的「fire team 」,但是在分散那麼多小組後,該如何再回來成為一個教會?他說,「回來」的關鍵是,每個team之間都有門訓關係。

 

牧會的前15年,帶著壯烈心志,不斷努力差派出去,後來發現本地教會不夠強壯,無法支持海外宣教工作,反思後發現沒做好門徒訓練,經多年努力,讓門訓關係成為彼此守望的關係,成為疫情後仍能快速重聚的關鍵。

 

他認為門訓最重要的是,幫助人找出呼召、回應呼召,採用「近身式」門訓,即帶著對方一起做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一同活出耶穌樣式。

  • news-details
  • 從左至右依序:淡江教會莊育銘牧師、IM行動教會松慕強牧師、釜山大地教會朴星秀牧師及翻譯、思恩堂美福教會楊中生牧師。(圖/記者王詩瑜)

走入撒瑪利亞的新型態教會,成為生活宣教士

IM行動教會主任牧師松慕強分享:「對我來說,門訓就是過生活,我的教會就是我的生活。」他提到,台北市的年輕人,有週五到club 的娛樂文化,因此他想何不在他們熟悉的地方建立教會?故而在夜店成立教會,希望讓他們在生活中經歷上帝的愛和盼望。

 

耶穌要我們從耶路撒冷、猶大全地,到撒馬利亞,直到地極,我們通常都待在教會圈,卻沒有走到撒馬利亞,去到他們的文化裡面。

 

因此,他也開了一間新型態教會—「健身房教會」,主理人就是一位牧師,每當他們運動完在伸展時,牧師就會開始講道,果效非凡!

 

他認為,我們可以成為「生活」宣教士,用生活所有場景來傳福音,不要把組織架構的文化,或是我們想給的文化,套用到跟我們世代、文化、背景不同的族群,而是走進他們的生活中。

 

宣教的教會重要特徵-「去到需要的人」當中

朴星秀也回應分享道,在英國有一間酒吧,建立酒吧的人離開了,當地勞工沒了聚集喝一杯的地方,後來有傳道人買下此處,不是改成教會,而依然是酒吧,但有基督徒會特別來陪他們聊天 。

 

「不是單單等人來,而是主動去找人!」他說,宣教的教會,很重要的特徵就是「去到需要的人」當中。

  • news-details
  • 宣教的教會很重要的特徵就是「去到需要的人」當中。(圖/記者王詩瑜)

講出軟弱不該是問題,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軟弱的領導人」

接著,松慕強提問道,若教會領袖已經有異象,如何讓其他的人跟上?他發覺韓國傳統教會領袖,主導性較強,可以大力推動教會往一個方向前進,但台灣並不是如此,是否需要改變領導風格呢?

 

朴星秀回應道,當領受異象時,不論教會是否會分裂,但他決定我死,讓耶穌基督在當中彰顯出來。」自然會有神的帶領。

 

韓國教會多是「從上而下」的領導模式,只要提出一個大方向,大家都會往那裡去,之所以會如此,是因在當時的年代,牧者建立教會是流血流汗,用盡所有精力、拿出所有錢財,冒著生命危險來完成此事,所以弟兄姊妹看到他們是這樣的領袖,也願意完全跟隨。

 

如此爆發性的領導力,讓教會也有爆發性的成長,但卻出現一個問題,人們容易把領袖當作神一般的存在,當領袖有弱點彰顯出來時,開始選擇遮掩,但這不能讓教會成為健康的群體。

 

講出軟弱不該是問題,保羅曾說「在我的軟弱上顯出神的剛強」,神揀選以色列是因為他們「微小」,因此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很強」的君王領袖,而是一個「軟弱的領導人」-這樣的人才會向神禱告僕人領袖不是說「跟我走」,而是說「我們一起走」。

 

避免宗教化,就是不要定義「好基督徒標準」,例如一定都要來晨禱會、一定要做到長老執事……等等,但這並非絕對的標準,而是面對問題和衝突時,信耶穌的人會怎麼做?這才是最大的門徒訓練。

 

最後,莊育銘總結道,教會核心是「聚與散」,每個人的負擔不同,但,就是做自己有的那一份,就像他的負擔是陪人讀聖經,但教會著重於宣教,則開始思考「如何結合?」「可不可以幫助別人讀懂聖經?」

 

故而,教會把解經影片用AI翻譯成不同語言,有份於當地的福音工作,降低讀經障礙進而福傳,由此可見,每個人都能用我們會的方式來參與宣教!

  • news-details
  • 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很強」的君王領袖,而是一個「軟弱的領導人」-這樣的人才會向神禱告。僕人領袖不是說「跟我走」,而是說「我們一起走」。(圖/記者王詩瑜)

台灣是先鋒者角色,眾教會動起來!

朴星秀會後受訪時表示,最初帶著對台灣基督教現況的好奇前來,看見台灣的基督徒敬拜禱告非常火熱、誠懇,且非常渴慕學習,讓他深為感動。在台韓牧者對談中,看到很多新型態教會模式,他原以為是韓國教會要大大幫助台灣教會,但反而是自己在這裡有很多學習,非常期待台灣的教會被神大大使用!

 

如今台灣教會的內聚已做得很好,如今是擴張的時刻了!不只是在台灣本島的擴張,更是出到海外去,特別對全球華人教會的成長、復興而言,台灣教會是很重要的關鍵,相信台灣是一個「先鋒者」的角色,若台灣教會動起來,全球華人教會也會動起來!

 

談及成立「全球華人宣教聯盟」的契機,台北純福音教會張漢業牧師分享,幾年前舉辦他山之石的宣教會議,當時就有一個想法,在教會還未強盛之時,過去都是由宣教機構帶領、栽培、差派宣教士,如今很多教會都復興成長了,不能只把這份負擔給機構,教會應更加起來做宣教的工作,希望以教會為引導,帶來更多影響力的情況下,組成了「全球華人宣教聯盟」。

 

未來目標是一年有兩次聚會,一個是到海外學習,一個是讓海外有宣教的教會來舉辦研習會,團隊將大力推動「第三世界的宣教」,即不單傳福音給華人、只拓展自身體系的教會,而是開拓屬於當地人的教會,以「當地人為主軸」來傳福音。

  • news-details
  • 「全球華人宣教聯盟」未來將大力推動「第三世界的宣教」,即不單傳福音給華人、只拓展自身體系的教會,而是開拓屬於當地人的教會,以「當地人為主軸」來傳福音。(圖/記者王詩瑜)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