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我知道,這一切都是祢所定的旨意。我們是罪人,不是要來榮耀自己,而是要藉著這卑微的生命,讓別人看見祢所賜下的恩典…」
即將年滿65歲的尤幹·納甫(卓文華)終於11月30日,於基督長老教會松茂教會封立牧師,「我何德何能成為一位牧師?」自2011年成為傳道人後,這一刻他已等待了13年。
在經歷權勢高位與囹圄困窘後的人生下半場,他傾注於服事,願一切榮耀都歸於我們的主。
11月30日,位於台中市和平區海拔1,600公尺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松茂教會聚集來自全台各處,百位教會弟兄姊妹及牧者,一同參與長老教會傳道師尤幹·納甫(卓文華)封牧授職感恩禮拜。
為了見證這一個恩典時刻,教會一、二樓室內、外或坐或站擠滿了人,四分之一皆為教會牧者。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有這般魅力,讓眾教會甘願長途跋涉,耗費半天至一天的時間,才來到山上的松茂教會?
眾人將一同見證:一間會眾人數不足20人的部落小教會,因這位傳奇人物的封牧,即將展開一段新路程!
從泰雅之光到身陷囹圄
是上帝的愛在最絕望時接住了他
「就是想了結自己的生命,我還想說乾脆撞牆就這樣走了啦。」他曾說。
尤幹·納甫一生歷練豐富,曾是政壇明日之星,卻也身陷囹圄將近十年,高低跌宕起伏是常人少能經歷,而上帝又如何帶領其步入服事之路?
2005年3月,時任南投縣仁愛鄉長的他,因涉入多項工程弊案,在四個月羈押期屆滿前,遭南投地檢依貪污治罪條例求處無期徒刑,並在法院審理後,裁定續押禁見。
那段長達一年,被關在看守所的日子,是尤幹·納甫生命中最黑暗的日子,但卻也是上帝走入他生命的時刻。從地方行政長官一夕間淪為階下囚,他說,當時下沉地直想,寧願結束自己的生命也不願給家人帶來更多傷害,但就在失去盼望之際,表姊林淑娥長老帶來一本母語聖經,使他再次回到神的懷抱。
感恩禮拜上,牧者以士師記6章11至18節證道,經節描述耶和華的使者向基甸顯現,加添其大能為要從米甸人手中拯救祂的子民;儘管基甸視自己是貧窮且微小的,但耶和華給他的回應,卻是「我與你同在」、「我必等你回來」。
即將滿65歲的他,早年因父親在南投力行產業道路工作中毒身亡,才回到故鄉開始投入政壇,擔任南投縣仁愛鄉鄉民代表、仁愛鄉鄉長、南投縣議員與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會長,於民國80至90年代曾是南投家喻戶曉的政治明星。
當時,他為了家鄉權益敢衝敢言的風格讓其占盡新聞版面,如2004年,敏督利颱風重創台灣造成部份地區嚴重水災,時任仁愛鄉長的他,為民爭取,就敢與前副總統呂秀蓮在新聞上對罵。
「因為心中沒有愛了。」2005年當尤幹·納甫待在看守所,讀到哥林多前書13章「愛的真諦」時,在絕望中,他才醒悟自己從政多年,心裡早已沒有了愛,更因著自以為是、只顧自己的前途,而一路上傷害了許多人。
牢獄中,重新獲得的這一本母語聖經,讓他開始正視自己信仰,如獲至寶的開啟一個起點,儘管原生於基督教家庭,但兒時離開部落後便遠離基督信仰的他,直到失去盼望,才再一次回轉歸向神。
也因如此,他於離開看守所後隔年(2006),雖仍在官司持續纏訟期間,因著長老提議,他順服進到花蓮玉山神學院進修,將生命重新歸零,用五年時間完成學士及道學碩士學位。
尤幹·納甫在台上分享其經歷見證。(圖/記者高昕正)
從完全不懂到以第一名畢業
經歷供應,開始學習「神的眼光」
2006至2011年,尤幹·納甫一面在花蓮玉山神學院接受神學裝備,一面處理尚未判決的官司案件。從搞不清楚什麼是「神學院」開始,到最後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他感謝地說,「是從神起頭,從神先供應,解決了他的財務需求,再帶領他看見各地方小教會所面臨的困境與難題。才能走到今日。」
「我入學時候什麼都沒帶,以為跟傳統宗教一樣,去見神、去服務,不需要花錢,沒想到現場,才發現原來神學院跟大學一樣,也要繳學費!」
仍官司纏身的、身無分文的他,第一個需要解決的是繳不出的學費,而上帝的供應竟適時出現了。曾受過他幫助的埔里基督教醫院、母會馬烈霸教會弟兄姊妹和美國教會分別提供支助,最終奉獻金額還超出學費,讓他沒有花費任何一分錢下,走上信仰之路,完成學業。
就學期間,他靠著在圖書館打工每月3,500元的微薄工讀費,克難生活,又總被派到人數極少的教會實習;對比往日的風光,鄉長總被簇擁隨時須面對2百多人,而偏鄉教會講台下的會眾人數總停留於個位數,過程中,他總是問:「神啊!祢到底要我看見什麼?」
上帝到底要他看見什麼?
回想剛到玉山神學院時,他連如何禱告都不會,迫使他經常埋首於圖書館,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渴望用自己的知識去學習神學及聖經,直到被派去花蓮玉里的加蜜山教會實習,才領會「耶穌讓瘸腿走路」一般的神蹟,認識聖靈,才讓他了解「信仰無法用人的眼光和知識去看待,而是要以神的眼光去體會」。
「知識大家都可以裝備,但那真正觸動生命的,你必須親自體會。」在加蜜山教會實習階段,他說,「我總會在往返教會的路程中,邊以方言禱告,邊感受自己生命的哀嘆與情緒的抒發,深刻體認人的渺小與仰望神的必要。並且,在實際進入實習教會,操練實踐神學時,深刻經歷『一位牧師在教會服事,真的可成為多人生命的祝福』,非常真實的吸引我。」
2011年,道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尤幹·納甫被派任到台中市原村教會擔任傳道,正式進入牧養羊群階段。「那個時候,我就跟著師母一人揹著吉他,一人騎著80cc的摩托車,在台中市大街小巷中尋找羊群。」短短10個月中,原村教會從原先20人不到的小教會,增長到超過百人,建立但以理團契,讓教會中的年輕人從「敬拜」開始復興教會,時至今日,原村教會長執團隊中,仍有許多當年他所牧養的弟兄姊妹。
對尤幹·納甫來說,原村教會就像腓立比教會之於保羅,其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我們搬進(長老教會)總會所屬的建築物後,剛好文華(尤幹·納甫)牧師也來了,一時間信徒從20人增長至百人,原本(總會)只願將50坪空間的一半給我們,但後來因為人數過多,只好將中間的隔牆打掉。」原村教會長老林志帆回顧尤幹·納甫在牧會時教會的盛況說道:「教會空間的改變,好像整個靈裡都被提升,加上牧師的感召,原村就興盛了起來」。
點燃復興火焰使命正開始,而,尤幹·納甫的官司,也迎來了最終判決——十五年有期徒刑定讞。
上帝的大能與供應仍持續
在死蔭幽谷後,所做只為榮耀主的聖名
「透過不住地禱告走過死蔭和幽谷,就是那八年七個月獄中生活最大的見證了。」回首這一路,上帝持續透過妻子楊寶玉師母、家人及教會弟兄姊妹不間斷地關心與訪視,使他即使處在深淵黑暗、甚至經歷瀕死體驗,仍沒有失去盼望,並深知在最苦的日子都經歷過後,所有缺乏都已不成問題。
擁有牧師資格後,尤幹·納甫被派任至苗栗縣南庄的蓬萊教會牧會,三年間,他讓教會內硬體得到翻修、讓固定參與主日禮拜的信徒從3人增為15人、陪餐人員從7人增長為31人,到蓬萊教會參訪人數,平均每週禮拜人數更高達51人。
「他(尤幹·納甫)已經把我們家族裡面的那些遺失的信仰,小孩子全都找回來了。」蓬萊教會長老根秀麗說,他來蓬萊教會的三年,不只將原本古舊的會堂改造得煥然一新,也努力將蓬萊教會帶去更遠的地方;除了透過在網路上發文,讓台灣各宗派基督徒看見全台唯二的賽夏族教會,也時常帶領會眾去到不同教會進行交流。
聽著多位牧者的讚賞,尤幹·納甫連忙謙虛地說:「所以,我何德何能成為一位牧師呢?」
若不是經歷生命的高山低谷,若不是經歷各種不可能的難題,若不是上帝揀選了他,並一個個為他開路,如今他就不可能走在服事主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