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人士有共同特質嗎?德國布萊梅大學(Universität Bremen)針對7.7萬名50歲以上的歐洲人進行跨國研究,發現3種人格特質的人最容易單身一輩子,且生活滿意度較低,包括:較內向、缺乏責任感、較不樂於體驗生活(交友圈狹窄)。
台灣不生不婚狀況愈趨嚴重,有51%適婚年齡的國人選擇不婚,而據國發會原因調查,發現最大問題竟是「沒有找到理想對象」。
這也是教會中單身肢體的心聲嗎?身為主內大家庭的一員,我們如何幫助單身肢體自我突破?台灣信義會三民教會莊東傑牧師,從其豐富的婚輔經驗提出建言。
情感關係不應輕易自曝於險境
當在教會遮蓋下進行團體認識
基督徒在信主後開始教會生活,交友圈無形中漸以主內為優先,男女比例失衡或人數相對較少的情況,讓不少尋求婚姻的單身肢體無所適從。基督徒當如何合宜的擴展交友圈?我們可以與未信者交往嗎?也是許多單身基督徒的疑問。
對此,莊東傑牧師認為教會負有責任,需成為遮蓋,並積極舉辦相關活動,來擴展弟兄姊妹們的群友關係。他較不贊成基督徒自認,可站立得穩,獨自在外嘗試與未信者交往,因為感情關係深具力量。
基督徒要擴展交友圈至未信者,最好的折衷做法就是在教會遮蓋下進行團體交往。莊東傑說:「基督徒想要開啟認識『未信者』這一扇窗,可以啊!但一定要藉由教會用『群友的方式』進行團體認識。」
面對情感關係.我們不應輕易讓自己曝於險境,「不要一下就踏入個別交往關係,基督徒即便身在教會群體中,也應該優先團體交往。太快一對一交往,連對象是基督徒都可能弄錯,更何況面對未信者呢?」而挫敗受傷的交往經驗,需要深層復原,也較易導致放棄婚姻的念頭。
以下,他也從「成長心理學」來分享相關知識。
教會應把握「初中到大學」群友期
善用團契活動助年輕肢體開發交友
6到12歲的兒童乃「同性群友期」,至國中開始步入「同性密友期」,莊東傑說:「所以在青少年階段,我們常看到女生和女生很好、男生和男生很好,有閨蜜或穿同條褲子的說法,這些都非關於性而是友誼。」
邁入高中前,普遍對同性好感度較高,直到高中後,才對異性更有好感,步入「異性群友期」,18、9歲後則開始進入「異性密友期」。
因而莊東傑建議,教會應把握「國中到大學」的群友階段,善用團契活動,幫助年輕弟兄姊妹開發交友圈、學習與異性互動,而非僅嚴格鎖定界線,以致青年缺乏對異性的認識,「這會相對比較健康,『群友期』重點其實不是要談戀愛,而是學習做朋友、彼此認識,這很重要。」
青年弟兄姐妹一起活動,大家很自然來往,當然也能帶進慕道友,人人在群體中彼此認識,並由「同性肢體」和「牧者」帶領未信者認識基督信仰為佳,「打開門接納未信者,是『全教會』要一起努力的事。」
如何面對「未信者」對自己告白?
萬一,青年弟兄姊妹面對「未信主的同儕或同事,對自己有好感,進而告白」時,該怎麼辦呢?
莊東傑說:「我常常和姊妹說,如果有未信的男生喜歡妳,不要直接拒絕對方,而是要溫和堅定地表達:『謝謝你的欣賞,但我告訴你一個關於生命更重要的事,如果你真的欣賞我,得到我只有一點點好處,但若你得到耶穌,就有千萬倍的好處』,此際—妳就趁機會要傳福音!」
雙方最後會不會在一起,都是後面的事,不用馬上就說yes or no,但既然對方欣賞自己,就有責任給予正面回饋,把生命中最大的禮物「耶穌」介紹給對方,也清楚表達信主後,神會帶領最佳人選成為對象。
「回應時,不要把自己掛進去說:『你要信耶穌,我們才有可能』,千萬不要誤導對方,「為了自己」而勉強受洗,因這類案例往往結婚後,對方就鮮少再來教會。應該要引導對方,把焦點單單放在耶穌身上。」
如果很多姊妹都秉持此正向態度,教會無形中「弟兄」也會增加不少。「說不定,對方信主後成為其他姊妹的丈夫,而其他姊妹帶來信主的弟兄,後來成為妳的對象。」莊東傑說:「就是把對方帶來教會。」
但姊妹,不要自己帶領對方,而要由弟兄或牧者來帶領陪伴對方,之後信主、受洗、成為門徒,再考慮交往結婚等事。
他鼓勵:「基本上,對方願意來教會接受帶領,已經信一半了。」如何在這一半的基礎上持續建造,則大有學問,關鍵正是「全教會互相聯絡效力」!「教會全體一起來面對這件事,沒有人是落單的,我們一起成長、建造,在生活中傳福音,也讓基督信仰更多進到社會中。」
眾教會可穩定舉辦聯合聚會開發交友
群體認識基礎上進行對談而非談戀愛
回到擴展交友議題,若教會本身規模小、人數少,莊東傑建議就放眼「眾教會」來合作,幾間教會穩定舉辦聯合聚會,對傳福音也大有助益,「打破界限在一起,無論聚會或敬拜,氣氛也都比較好。」
他並特別說明,自己並不贊成舉辦短期的「聯誼活動」,因時間有限、易促使弟兄姊妹「以貌取人」,無法真誠深度來互相認識,因而建議教會開發交友圈,不藉「聯誼活動」而是「聯合聚會」。
「要幫助大家更好、更成熟去看待一個人。」例如,莊東傑曾舉辦跨教會的婚姻課程,歡迎適婚年齡、尋求婚姻伴侶的肢體報名參加。
每月一次四小時的活動整整持續半年,流程精心設計包括:體驗活動、彼此認識、見證分享、分組用餐、婚姻專題、小組討論等。他並規定,成員若沒有認識所有異性學員,就無法進階到第二階段的「一對一對談」。
更建議,男女認識較佳的作法為:在群體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對談」,而非開始「談戀愛」,成員可以選擇進行對談的對象,而課程設計的規定是「第一輪,一個人必須要選擇5個異性,來進行個別對談」。
因為僅與1位異性對談,缺乏分辨度,但「談5個」後,自然就能發現異性共同的優缺點為何,而不會過度放大,也才真正能看出對方獨特之處。
因有些特質「看似缺點」,其實只是異性普遍的特點,例如:女性情緒表現及變化較大,「若弟兄對談過程發現,這是女性的一般特質,容易笑也容易生氣,那有什麼好挑剔的?結婚後,就是要學習去接納適應啊。」
第二輪對談再從中選擇兩位、第三輪選擇一位時,可能就八九不離十,莊東傑說:「成功率約有二、三成,10人可以成就兩、三個。」即使沒成,也提升對異性的認知,從而更有機會另覓合適對象。
培養責任感不是「個人的事」
乃是上一代傳給下一代的果子
研究顯示,終身單身者普遍特質之一還包括「缺乏責任感」,莊東傑感嘆,現代結婚率降低,其實也反映社會「有責任感的人」比例在下降,這乃整體世代的現象。
如何提升責任感?其實,培養責任感不是個人的事,乃是上一代傳給下一代的果子,莊東傑坦言:「這必須從『成長過程』就開始塑造,才能在適婚年齡時擁有負責的特質。『父母』身負很大的責任,若我們現在已發現這個事實,就應該痛定思痛,開始培養孩子擁有責任感。」
要提升責任感,其實就是從「賦予責任」開始,無論是兒童或青少年,家長要懂得讓他們「參與家事、幫忙家務」。
「以往許多家長,無論孩子讀小學、初中或高中,都告訴他:『你只要好好讀書』,那絕對是培養出一大群沒有責任感的人。」因而呼籲現在為人父母者,不要延續過去錯誤的教育思維,以免未來問題加劇。
「針對『責任感』這議題一定要從小孩身上做,10年後下一世代就有機會出現較大的翻轉。」責任感的教育應「越早開始越好」。無論孩子的性別為何,家長都應該讓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
培養責任感,需由富有權柄之人(父母或牧者)來給予學習者任務,並從中引導對方用正確態度來執行。莊東傑也建議,你我可以向「德國人」與「猶太人」學習,這是在家庭教育成就特別卓越的兩個國家。
學習「德國人」與「猶太人」家庭教育
在德國民法裡有孩童需協助家務的規定,若孩子不做家事,父母可請求家事法院支持與協助子女的照護,莊東傑說:「自然而然,他們就培養成大家都會『動手做事情』、『勤勞』的習慣。」
在臺灣的孩子則易備受呵護,家事都由父母親一手操辦,以致根本沒有機會學習,但家庭教育相當重要,父母必須放手讓孩子有學習環境。
「你這樣訓練出來的孩子,將來長大是可以結婚的。」因為經營家庭生活的種種實務,已成為他的常識與能力,足以與配偶一同持家。
以色列家庭教育的相關訓練,莊東傑則以「成年禮」為例說明,以色列無論男女,都會在步入初中時舉行猶太教成人禮(男生成年叫做Bar Mitzva/誡律之子,女生叫做Bat Mitzvah/誡律之女),代表要開始負起遵守法律的責任。
在此之前,父母對子女的行為負責,而在此之後,子女需要自己承擔責任,並可以參與猶太社區生活的所有領域。相關閱讀》從「猶太成年禮」反思父母職責:以身作則,帶領孩子建立神人關係
成年禮意義意謂「告別童年時代」,宣告這個少年人從今以後,將負起成人的法律責任、履行猶太律法的責任,在身體、智能、情感、道德上邁進新的里程碑,其父親也會向神獻上感恩,宣告自己責任已盡。
莊東傑分享,以色列人20多歲就會開始步入婚姻,一方面為生存所需,國家需要「人」因而社會風氣多期盼趕快結婚生子,「他們不會對生死存亡掉以輕心,以為國家多一個少一個與我無關,不是,以色列很珍惜人口,也希望越多越好。」
「以色列的生育率約在3(2.92),這是先進國家很少見的。」社會也不會重男輕女,有孩子出生就是好事,而無論男女都必須服兵役。
「所以猶太人幾乎沒有不結婚的問題,他們的責任感從家庭教育來,男孩即使不一定會作菜,但一定會做家事,包括『理財』都是從小教起。」例如:若孩子拿到100塊零用錢,那就要分出10塊奉獻給神。
其他還有,10塊要回饋孝敬父母、10塊用於幫助他人、10塊要儲蓄投資長期目標、50塊可針對短期目標的特定用途,「只有最後剩下的『10塊』,才是現在可以自由享用的,理財思維從小就這樣教起。」
因而面對白花花的鈔票,孩子明白不是全部都可以用來吃喝快樂,金錢必須被賦予積極的作用,而享受不是非得花大錢,10塊也可以享受。
莊東傑說:「家長也教導孩子合宜的放貸借款。」例如,有錢人家的同學較愛花錢,零用錢很快用完了,臨時需借用50元,此時就可以借給對方,並與對方商量之後連本帶利還80元,從中收取合理利潤。
「這件事不是偷、不是搶也不是騙,而是因為對方家庭富裕加上急用,而若借款人是窮人,那就鼓勵孩子直接拿10塊出來、無償幫助對方。」
該賺錢的地方賺錢、該慷慨的地方慷慨,從小就養成理財思維,而不是等到畢業出社會才來從零開始。
提升責任感就像在帶門徒
「一定要透過實做」
以色列國民高中畢業後都必須當兵,男生三年女生兩年,而其實兵役訓練形同「職業訓練」,畢竟國家並非天天在打仗,很多時候士兵乃預防性的功能,因而會給予許多實務課程,有如台灣就讀科技大學。
「所以人當完兵等於已經完成科大學歷,不管分類項目是電子或表演等,因而不會像臺灣人覺得當兵是浪費時間,沒有,他等於是免費接受職業教育,也同時保家衛國,而退伍後20歲左右就可以踏入社會了。」
「他們都很務實,不會非要讀大學,其實多數人都受技職教育,進大學的頂多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要當醫生或律師等專業才去讀,士農工商多數職業則不需要,工作三五年略有小成,可能25歲就結婚了。」
引思台灣社會,若人在家裡沒有機會培養責任感,那來到教會後,教會就要懂得分配事工讓人參與,無論是兒少或成人,就可以藉此慢慢被培養出責任感。即使剛開始一定較不上手,但還是要給予栽培的機會。
「幫助他提升責任感,就是給他事做,就像在帶門徒,不是叫對方來上課而已,而是一定要透過實做。」
人做了門徒就會有責任感,莊東傑說:「他就可以結婚,人一定要先做門徒,然後才結婚。基督徒做不了門徒,其實也就是沒責任感的人,你逼他結婚,他的婚姻也是失敗,所以教會一定要帶起門徒。」
男性內向會較明顯受影響
女方也可以主動追求男方
莊東傑也回應最後一個研究發現,即「內向者」在進入婚姻的過程裡,確實較受個性限制,尤其,台灣社會中「內向男性」影響明顯。
他說:「因為華人一般期待『男追女』,女生較屬於被動角色,若女生個性較內向,我認為影響不會太大,但若男方個性很內向,他就比較不敢去追求啊。」
因而針對「男生內向」的情況,他提出建議:女方可以主動追求男方。莊東傑說:「大部分的人都覺得『男人應該主動』,但我們皆應打破這個迷思,女人也可以主動。」就實際成就婚姻的例子來看,男生主動者占六至七成,女生主動者有三至四成,可見,並非需固守框架。
女生主動追求一關鍵:請他幫忙
莊東傑說:「我們可以鼓勵女生,假如覺得某位弟兄不錯,但他就是比較內向不會反應、不懂得追求,那妳就要追他。」
女生進行主動追求,怎麼表達較佳呢?有什麼好的方式,可以讓「追求」時,不至於因為被拒絕而感到羞愧?他表示,女生要追男生,最合適的方法就是:「找事情請求男生幫助,這是標準答案。」
他舉具體例子說明,一位姊妹對一位內向的弟兄有好感,雙方是同學,她於是時常向該弟兄請教功課,慢慢地,男方在幫助女方的過程中,察覺到女方美好的特質,日久生情後兩人便走在一起。
該姊妹用「請教功課」的方式,製造許多雙方互動的機會,男方雖然內向,但基於助人心理願意跨越,就在過程中發覺能與女方來往融洽,「如果女方不主動去請教對方功課,那結果就可能遙遙無期了。」
另一個例子則是,同一個團契中,姊妹主動請求心儀的弟兄,在聚會後載自己回家,「應該也是有一點順路啦,才不會讓人覺得太違和。」
莊東傑表示:「我們一般好像會避諱『男生載女生』,但事實上是『已婚的要小心』,尤其已婚的牧師,會眾往往覺得牧師只是載某姊妹回家好像還好,其實不對,這當中易有情感的試探、更需避免;但如果兩個都單身,也都知道彼此人品正直,不會發生疑慮事件,那『載人』這個互動,其實會為感情加分。」
因而建議教會,可以用平常心看待此事並說:「在教會不必去禁止,就是順其自然,剛好方便那就讓對方載,如果關係不會發展,那載一、兩次自然也就沒有下文。這不是什麼大動作,但可以增加互動。」
從男女心理發展互動策略
注意方式有不同心理層級
兩性互動心理微妙,方式不同、感受更大不同,姊妹追求內向弟兄的方式,當避免「一下把門檻設得太高」。
高門檻例如:邀請對方一對一吃飯。吃飯情感交流層級比載人更高,容易造成內向男生一開始就不同意,「不管妳好還是不好,他就覺得怪了,妳怎麼會找我啊?」想當然爾,更高門檻就是「直接開口跟對方說:我喜歡你」,莊東傑說:「這當然一下子就可能嚇到對方了。」
因而回到最佳策略,關鍵就是「請求對方幫忙」。
他解釋:「(重點)就是讓那位內向的弟兄,可以在過程中被肯定、擁有成就感,他為什麼會內向?通常也是因為在這方面需要被提升。我們從而要瞭解男女受造心理,女人需要被呵護,男人則需要被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