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針對全球青年文化的研究中,有4成青少年觀看色情內容,且數字會隨孩子年齡增長而增加。(圖/shutterstock)

你的孩子看色情片嗎?這並非不可能,根據研究,高達4成青少年(約13-15歲)會看。

 

近年來,網路科技日新月異,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色情內容也更容易取得,青少年正值對「性」產生好奇階段,接觸色情內容的年齡層不斷下降。性道德淪喪的世界,要如何保護他們呢?專家直指:家長和教會不能再抱持「眼不見為淨」的態度了

教會孩子也難逃色情誘惑?

不少父母覺得,只要孩子有穩定上教會、參加聚會、讀經習慣,就能遠離世俗誘惑,安然成長。但調查顯示,即便是經常上教會的孩子,仍有高達42%會觀看色情影片。

 

基輔神學院客座老師安娜.格納蒂什娜(Anna Gnatyshyna)指出,家長和教會不能再抱持「眼不見為淨」的態度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禁忌」。孩子們天生對世界充滿好奇,渴望了解所有事物的「為什麼」和「怎麼做」。

 

然而,在性教育方面,許多家庭卻存在難以啟齒的禁忌,孩子們往往認為某些話題,例如:性,不能與父母討論,而華人文化更為保守,這種情況下,他們便轉而向同儕尋求答案,或在網路上自行探索。

 

但網路世界充斥良莠不齊的資訊、影像,孩子們很容易接觸到色情內容,並深受其害。

  • news-details
  • 數位時代,科技普及化使孩子十分容易接觸到色情內容。(圖/shutterstock)

混淆的色情內容,危害層面深

色情內容充斥扭曲的性觀念和價值觀,青少年長期接觸易混淆對性的認知,可能影響日後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

 

此外,色情內容也可能導致青少年性早熟、沉迷性幻想,產生不切實際的性期待,甚至引發性犯罪行為。

 

基督教今日報提醒您:底下包含性虐待、性剝削的描述,有些讀者可能會感到不安,請斟酌閱讀。

 

反性剝削倡導者雷切爾.羅賓遜(Rachel Robison)如今已與自己一生摯愛幸福地結婚,不過年幼時接觸色情內容,造成身心傷害多年。

 

她和幾名支持者參加美國國家性剝削中心總部舉辦的簡報會議,她表示,若色情網站能確實把關並要求核實用戶的年齡,可能她就可以免於十多年的色情成癮。

 

雷切爾7歲時偶然接觸色情內容,影響其價值觀和生命。「色情行業讓我覺得,我是一個物品」,使自己感覺被毆打、受侮辱、利用不僅是正常的,對世界上的女性來說更是種刺激。

 

8歲時,感覺身上好像有「很大的問題」,並隨著年紀增長,越發意識到自身感受到的情緒是「羞恥」。

 

我感到羞恥至極,不敢承認自己有色情成癮…,色情片讓我憎恨自己身體,質疑自我價值,並觀看暴力畫面,直到我感到噁心。」她11歲開始自殘、自殺未遂,狀況嚴重到不得不住院治療。

 

接著,青春期之前被診斷患有焦慮症、憂鬱症;12歲到20歲,多年深受飲食障礙症(又稱飲食失調)之苦。

 

更痛苦的是,色情影片使雷切爾深陷矛盾心情,始終懷疑自我價值。

 

16歲遭性侵後,她照鏡子發現嘴巴附近都是瘀青,對發生在自身的事感到矛盾,因自己感到不適,過程哭著求加害人停下來,但色情片反使她相信這是無關緊要的,並且應享受其中。

 

她指出,若色情網站確實要求驗證用戶的年齡,自己可能會免受十多年的色情成癮

  • news-details
  • 安娜建議家長和孩子建立信任關係,遇到問題時願意和父母分享。(圖/shutterstock)

家長如何幫助青少年遠離色情?

「教會無法保護孩子免受來自世界的傷害,父母也不能這麼做…許多家長都在尋找保護孩子的網路過濾器,但過濾器與規則不足以幫助孩子在世界中保持純潔。」

 

安娜認為,家長應積極面對色情問題,才是最佳解法:

1)與孩子坦誠討論性議題,包括性的美好、價值與危害

2)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讓他們願意跟父母分享遇到的問題

3)陪伴孩子成長,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

要做到這一點,父母們需「先」檢視自己。是否能用符合聖經教導的邏輯,清楚回答以下問題?

 

上帝創造兩種性別的原因是什麼?

上帝創造「性」的目的是什麼?(除了生育之外)

為什麼上帝只允許婚姻中的性行為?

從聖經的角度來看,健康的性生活是什麼樣子?

婚姻中的所有性行為都是可以的嗎?

只有當父母們自己對這些問題有清晰的認識,才能有效引導孩子們建立正確性觀念,幫助他們遠離色情誘惑。

 

除了學校和家庭教育,教會亦扮演重要角色,教會可以積極舉辦講座、工作坊等活動,教導青少年認識色情、網路安全等議題,並提供相關資源和協助。

 

下一代是國家未來棟樑,人手一機的數位時代,教養青少年/青年,正充斥越來越多前所未有的挑戰,呼籲家庭、教會、社會共同努力,提供全面支持和引導的安全網,幫助他們在充滿誘惑、詐騙虛假或似是而非的環境,保持身心健康,正面學習。

 

(參考資料/CNEThe Christian Post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