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以「十字架」為力量泉源的雲林模範農民紀志煌牧師,其產品「價值米」為雲林縣政府所認證的雲林良品。(圖/紀志煌 提供)

「我現在已經滿75歲,種田6年了。(田地)2.2公頃說小不小,說大也不大,但要自己耕種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產自銷有機價值米的紀志煌牧師說:「主就給我勇氣,祂一步、一步帶領。

 

雖然,紀志煌身為農家子弟,對田間工作並不陌生,但求學時,他一心追求在學術圈飛黃騰達,未料信主後,神引導他「折返跑」,成為一個回鄉種田的人,從美國到臺灣,走過嘉義、北港、水林,他說:「從城市到小城市、再到鄉村,跟一般人走的方向完全相反。」

  • news-details
  • 懷抱福音使命自產自銷「價值米」的農夫紀志煌牧師。其產品獲得雲林縣政府認證為雲林良品,他也在2020年農民節表彰大會上獲頒為模範農民。(圖/紀志煌 提供)

「原來,這才是真正回到家了」

農家子弟紀志煌生命中最關鍵的改變,就是從「不願意種田」到「甘心樂意跟隨主,回到田間工作」。

 

先祖移民來台落腳雲林縣水林鄉,世代務農,到第六代祖父輩,因大量種植甘蔗累積不少土地,成為望族,但父親這一代就無以為繼了。

 

小時候,紀志煌還會跟著祖母下田,對農事不陌生,但當進入台大農化系就讀時,有人問:「你讀這個,以後要種田嗎?」他的回答是:「如果要種田,何必讀書?」畢業後的他,選擇到美國攻讀生化研究所。

 

但,神的帶領總是超乎人的想像,他就像《聖經》中的先知約拿,即使曾試圖逃避神的呼召,仍最終被奇妙的扭轉、步入神的心意中。

 

紀志煌在旅美期間信主,並就讀神學院,神在學院最後一年用馬可福音5:19呼召他,耶穌對鬼附的人說:「你回家去,到你的親屬那裡,將主為你所做的是何等大的事,是怎樣憐憫你,都告訴他們。

 

當時他在美國已近十年,從未想過回台灣,但神一句「你回家去」,成為其生命轉捩點。

 

回台後的紀志煌,先是在嘉義農專教了九年書,再蒙召前往北港宣道會服事了十五年,之後擔任西螺浸宣神學院院長三年,2012年院長任期到後,他憑信心在北港租屋等候神,未料一直「沒有工作」。

 

2018年他決定回水林老家,許多不易逐一克服,首先,屋齡已85年的古厝,勢必要整修。

 

「雖然這棟老房子很漂亮,是以前的豪宅,但其實並不好住,像是衛浴就特別不方便。」他因而須加蓋套房,兩年整修完成才得以搬家。

 

但剛搬回來的紀志煌,其實壓根沒想要種田,原以為「搬回老家」已滿足神「回家」的要求,卻不知,自己還沒有走進神的心懷深處。

 

老家仍有田地,神透過箴言12:11和28:19兩處經文進一步感動,前者是:「耕種自己田地的,必得飽食;追隨虛浮的,卻是無知。」後者是:「耕種自己田地的,必得飽食;追隨虛浮的,足受窮乏。

 

一開始,他對箴言竟有兩節幾近相同的經文感到訝異,之後便受警戒不要追隨虛浮,以免淪為無知窮乏,更看見神應許:「耕種自己田地的,必得飽食。屆齡70歲的他,決定收回2.2公頃的租地,親自耕種。


「原來,這才是真正回到家了。」

 

以前的學生現在當我的老師

真的,神為我預備安排一切

從教書、牧會到回鄉種田,總有人問紀志煌:「你一個留美生化博士,當過副教授、牧師和院長,怎麼會回來種田?是不是沒前途落魄了,只好走這一條不得已的路?」因為相較筆耕,農耕十分辛苦。

 

然紀志煌說明,這一路旅程乃是:「神給了我各種歷練的機會,直到最後,祂帶領我進到福音使命中,要在家鄉農業界做主的見證。」

 

任教嘉義農專時,他教授生物化學與土壤肥料學,為日後農耕奠定了基礎,因每當在田間遇到困難時,過去的同事與學生就成為極佳資源。

 

例如,看見田裡出現未知的雜草,紀志煌就照個相、傳到群組,各方農業專家就會馬上回覆相關的知識和處理方式。

 

一次發生一件奇妙的事,紀志煌在臺北跟大學同學聚餐時,旁邊坐的是農委會副主委,紀志煌就跟對方說:「我現在要種稻子,你能不能幫我介紹一位水稻專家來指導?」結果第二天還未中午,就有人打電話來,一開口就說:「老師啊!聽說你要種水稻?」

 

紀志煌感恩地說:「現在所種的稻米品種,正是來自那位教過的學生,他在中興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任台南改良場嘉義分場長;他主動將所培育的新品種拿給我,還親自開車送來,也給我許多專業建議。」

 

「以前我當老師,現在我的學生當我的老師,對方還親自到我田裡看了幾次,很特別的師生情誼,真的,是神為我預備安排的。」

  • news-details
  • 紀志煌(左)和台南改良場嘉義分場長陳榮坤博士(右)合影,對方為其過去教過的學生,現在教他種植水稻。(圖/紀志煌 提供)

田間的十字架成為力量的泉源

「如果去算臺灣人平均一年吃下多少農藥?你真的會被嚇到,因為臺灣天氣濕熱,病蟲害多、易生雜草,相較日本農藥用量超過好幾倍。該怎樣不用農藥化肥,真的需要很多努力與配套,才能完成。」

 

在紀志煌的田間,豎立著一個十字架這不僅是基督信仰的象徵,也是他對土地的宣告。「我知道我種田是帶著使命感,要按照神創造自然的法則來耕種」他說:「所以我不用化學肥料,不用農藥。」

 

即使過去大學專攻,讓紀志煌很熟悉化學肥料,但他說:「人工化學合成的東西它好用,效果很好,但卻會有副作用,長期累積下來不好。」

 

起初下田也很陌生,但就抱持單純的心要順服神,當種田成為使命時,就會時常檢視動機是不是屬神的?還是變成「在意賺多少錢」?

 

「因為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耕種需要收入來生活,這無可厚非,但順服神就有神的帶領,祂應許我必得飽食,所以我不去擔心。」一般農民為多賺錢,種植不免追著政府補助跑,但紀志煌堅定仰望神。

 

有時在田間太勞累,汗水一滴滴落進土裡,深感做不下去,他就抬頭仰望田間的十字架,彷彿就看見耶穌基督,「祂所受的痛苦,比起我耕田不知道多多少倍,但祂都為我承受了,我這一點苦算什麼...」

 

十字架,就成為紀志煌力量的泉源,為了榮耀神就再繼續做下去。

 

雖然,他的產量只有慣行農法的一半,但神親自打開通路,一位台大醫院退休醫師每年固定買米作為年節禮品,成為穩定收入來源之一,對方並誠摯回饋說:「醫生什麼禮物都有,都不稀罕,但買價值米贈送給同事,大家都會很感謝,因為知道這是實用的好東西。」

 

因而即使全年供貨,但每每過年後就銷售一空,紀志煌必須跟客人說:「要等到六、七月囉!那時就有新米了!」大家也都很願意耐心等待。

 

一位在食品加工廠擔任主任的學生,也推薦紀志煌將糙米加工成「糙米餅」,開發出沒有任何添加物的健康零食,加工簡單卻能使產值倍增,「假如米我賣100塊,做成糙米餅則可賣600塊,帶來附加價值。」

 

神豐富供應,也讓他看見新可能,一位患有糖尿病的朋友,三餐不吃米飯,就拿糙米餅來代替,幾片糙米餅配菜吃得很歡心,也成為常客。

  • news-details
  • 在紀志煌的田間,豎立著一個十字架。這不僅是基督信仰的象徵,也是他對土地的宣告及力量的泉源。(圖/紀志煌 提供)
  • news-details
  • 上圖:紀志煌自行人工施用有機質肥料。左下圖:購置真空包裝機方便自行真空包裝白米和糙米。右下圖:神豐富供應也開啟新可能,一位在食品加工廠擔任主任的學生,推薦紀志煌將糙米加工成「糙米餅」,開發出沒有任何添加物的健康零食,加工簡單卻能使產值倍增。(圖/紀志煌 提供)

用信心身體力行「農業宣教」

知而後行才發現全新生命境界

雲林為台灣農業重鎮,又被稱為「農業首都」,農民比例近50%。但多數農民不熟悉教會,甚至覺得教會活動與自己的生活脫節。

 

紀志煌說:「我在教會裡很少碰到種田人,農人平常在田裡工作,到禮拜堂有冷氣就很容易睡覺,唱詩聽道也不易適應,但如果有一位農夫,清楚表明自己是基督徒,且要照神的方式來耕種,他們就會看出你不一樣,也會觀察你為什麼不一樣,從中看見什麼是基督信仰。」

 

盼望用信心身體力行農業宣教,以友善農法導正台灣的慣行農法,紀志煌也分享自己到歐洲所見。

 

當坐火車經過德國原野時「他整個嚇到了」,他說:「他們的土地不管有沒有種田,都整理得相當乾淨。可是在臺灣所看到的,多數農民只有顧自己的田,其他田埂啦、馬路啦,雜草一大堆,我說奇怪,怎麼人家可以整理得那麼好?」追根究柢,其實是心態的問題。

 

如果身為農夫,只顧念自己的收成好、多賺錢,就將很難看見公共環境的需要,可惜這正是目前台灣農作文化中的普遍心態。

 

因而對紀志煌而言,農人身分相當寶貴,可以實踐雅各書1:22:「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過去的他,無論當學生或執教鞭總多在「學校」生活,包括在神學院造就信仰,但如今發現:「其實很多信仰認知,過去我只在一個知識層面,直到開始種田之後,才把以前所學的知識應用在實際層面。」

 

而人在知而後行後,才發現全新的生命境界!

 

紀志煌的家族在當地歷史悠久達250年,很多親戚住在附近。過去他信主當牧師,曾不被親友認同,今蒙召回鄉種田之舉,則再次帶來震撼,但親族多肯定其努力,對基督信仰已從責怪轉為接納。

 

紀志煌說:「我很感謝主!他們都能諒解了,對我來說,就是學習耶穌道成肉身,活出生命如聖經所說,在這世代明光照耀、作神無瑕疵的光明兒女,彰顯神的生命,很自然去把信仰生活化啊!」

  • news-details
  • 左上圖:由紀志煌的祖父紀棋,於85年前所建造的古宅。左下圖:請工人來除草。右圖:紀志煌重新做的田埂,在上面包上雜草抑制蓆。(圖/紀志煌 提供)
  • news-details
  • 紀志煌的伯祖父紀長,被尊稱為「甘蔗王」,曾坐擁上百甲田地,並承租一千三百甲地種植甘蔗,是東洋製糖株式會社北港製糖所原料採收區內「最大的個體戶」。(圖/紀志煌 提供)

神的帶領超乎想像

在日治時代,紀志煌的祖父紀棋曾當過保正(相當於村長),他的伯祖父紀長則受派擔任庄長(相當於鄉長),在政治領域深受日人賞識。

 

紀志煌說:「伯祖父有種植甘蔗的技術,他可以改良不能種甘蔗的地,也知道怎麼去選擇好的甘蔗品種,所以種植面積幅員廣大。」

 

國家文化記憶庫紀長被稱為轟動「蔗」林、驚動萬教的「台灣蔗王」,坐擁上百甲田地,並承租一千三百甲地種植甘蔗,是東洋製糖株式會社北港製糖所原料採收區內「最大的個體戶」;大正十四年(1925)時,紀長還勇奪了當年度「台灣新聞社」所舉辦的「全島甘蔗品評會」一等賞(頭獎),大正十五年(1926)所出版的《臺灣糖業全誌》更禮讚他為「臺灣蔗農界の第一人」。

 

「他們那一代是紀家第六代,但到了父親第七代就都是『少爺』了,沒有少爺要種田的,農耕的棒子好像掉了...起初,我也只想要念書、好好發展自己的學術前途,但因為『信主』整個轉變、接起棒子,好像對家族傳承有了交代。鄰里間也為傳為佳話。

 

水林鄉,更是早期漢人渡海來台的要地之一。據悉,漢人最早登陸臺灣是1591年在鹿港,之後1621年在水林、北港,1661鄭成功來台,前後70年漢人陸續移民到台灣西海岸,帶來偶像文化和族群衝突。

 

現在北港圓環正中央,有個高聳的「嚴思齊先生開拓臺灣登陸紀念碑」,即述說嚴思齊1621年率眾水林登陸,再到北港10個營寨的事蹟,當時他們意圖佔據當地,一行人後來也擴至嘉義狩獵。

 

以前,紀志煌對這些歷史都不甚瞭解,直到在美國讀神學院時,一次收到來臺服事的美籍宣教士魏德凱牧師(Rev. Dick Webster)的代禱信,他才知道,當時臺灣每年有300萬人到北港進香。

 

300萬的人那時候我收到這信,看著眼淚就掉了下來。」

 

聖靈感動如漣漪擴大,神帶領回鄉腳步,從嘉義北港最後到出生地水林,紀志煌說:「主帶領我,以從事農業的方式來守在這個地方。」每天,除了種田也藉著讀經禱告,持續瞭解並宣告神的心意。

 

如同何西阿書10:12,「你們要為自己栽種公義,就能收割慈愛。現今正是尋求耶和華的時候;你們要開墾荒地,等他臨到,使公義如雨降在你們身上。

 

又如以賽亞書55:10-11,「雨雪從天而降,並不返回,卻滋潤地土,使地上發芽結實,使撒種的有種,使要吃的有糧。我口所出的話也必如此,決不徒然返回,卻要成就我所喜悅的,在我發他去成就(發他去成就:或譯所命定)的事上必然亨通。

 

並引頸盼望馬太福音4:15-17:「西布倫地,拿弗他利地,就是沿海的路,約但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那坐在黑暗裡的百姓看見了大光;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發現照著他們。從那時候,耶穌就傳起道來,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紀志煌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奉耶穌基督的名來到祢面前,主啊!祢凡事引導,我深信耶穌基督昨日今日到永遠都不改變,祢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

 

感謝主!的救恩要臨到這地,讓我在美國信主,經過這段時間領我回鄉種田,都有的美意,就求主施憐憫恩典在整個臺灣、在西海岸,求彰顯的榮耀,因說曾指著自己的永生起誓,遍地都要被的榮耀充滿,我們就等候,要看到的榮耀顯現!

 

在人看來困難的地方,卻是主要彰顯榮耀的地方,我們將自己及土地都交托在主手裡,來掌權,奉耶穌基督的名命令一切惡者離開,不准再攪擾,因這是我主耶穌的國度,是我天父的世界,以耶和華為神的那國是有福的!

 

相關閱讀》十字架佇立田中!神引領留美博士回鄉,當「種田牧師」與農民同負一軛

  • news-details
  • 踏在雜草堆上的紀志煌。從美國到台灣,從學術到田間,從城市到鄉村,這一路走來,神開啟他看到,自己受差遣守在西海岸的特別之處,要將基督的光照在人前,叫人看見從福音來的好行為,將一切榮耀都歸給那在天上的父。(圖/紀志煌 提供)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