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人們對痛苦直覺反應通常是逃避和責怪。
英國基督徒專欄作家分享自己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第四期的經歷,多年來遭誤診與手術,使她有無數次機會可以怨天尤人,但從信仰中意識到,逃避與責怪只會延長痛苦,真正的解方是勇敢面對,並在其中找到上帝的恩典。
她進一步指出,世界往往將問題歸咎於環境、他人、社會制度,甚至神,然在十字架上,耶穌選擇承擔痛苦和責任。
這促使我們關注一群最常被社會忽略、甚至被歧視的群體——無家者。面對社會的破碎與不公,基督徒是否願意成為承擔者,而非抱怨者?
教會接納街友,部分會友卻離開
流浪者常被視為「社會的負擔」,甚至認為「他們是自作自受」,教會、基督徒是否願意不責怪、不放棄,反而選擇承擔,成為流浪者的祝福?
員林東區靈糧堂多年來致力於街友事工,其服事正是對這世界價值觀的一種反思。
教會的「愛加倍社區服務協會」創立於2004年,最初動機是為了傳福音給兒童。鄭明仁牧師深知兒童是福音的沃土,若從小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將來才能改變家庭、社會,甚至影響國家,因此成立兒童課輔班,幫助來自弱勢家庭的孩子。
然而,服事的過程中,他逐漸發現,這些孩子的父母,甚至更廣泛的社會底層族群,如:街友,也需要被關懷。
「2009年,我們開始了街友事工,最初是在員林公園提供午餐和晚餐,並邀請街友們一起唱詩、聽聖經故事,最後帶領他們禱告。」鄭明仁回憶道。
不少街友因而願意來到教會敬拜,但沒想到,這引發部分會友的不安和抗議,甚至有人因此轉到別的教會。
這使他非常難過,不禁反省:「是否我的教導有偏差?為什麼我的會友無法接納街友一起來敬拜神?」
面對這樣的挑戰,他並沒有放棄,反而決定在另外一個地點購買一間法拍屋,成立東區靈糧堂(溫暖之家)來安置街友。
「感謝神,當初因為買下這棟建築物,如今才可推動這麼多的事工。」鄭明仁又說,這些人若沒有機會翻轉,就只能繼續流浪,真的成為社會負擔,但若教會願意接納、陪伴,他們(街友)的生命可以改變。
每個無家者背後都有辛酸故事
談起街友,每一個人都有一段令人辛酸的故事。有的是少年不會想、老來不成樣,有的是年輕時和家人關係不好,交到壞朋友、染上惡習、拋妻棄子,甚至身陷囹圄。
幾十年過去,當他們再回到社會時,不但人事全非,也沒有謀生能力,最後只能淪落公園流浪。過著又髒又臭,有一餐沒一餐、人見人厭的生活。
起初社會還會投以同情眼光、施捨物資,通報慈善團體加以安置,但久而久之,人們累了、愛心也逐漸冷淡,不再通報慈善團體,改投訴縣府,要求加以驅逐,以免有礙市容,並造成治安死角和疾病傳染源。
這些「無家者」因為和正常社會脫節太久,三觀和一般人有明顯的落差,然而,主政者多是學者出身,天差地遠的,完全和他們脫節。
一些慈善團體空有熱心,拼命給予物資,不但沒有把他們的價值觀導之以正,反而造成其投機取巧的心態,非常可惜!
面對這些人,教會儘量替他們著想,從他們的思維著手,先解決他們的需要。有病的送醫,願意來溫暖之家住的,就載他們來,免費供吃住、提供衣物及棉被。
多數不願來住的人,教會則定期發放食物及衣物,幫忙申請縣府補助,並留下聯絡方式、約法三章:「不可騷擾店家、不可騷擾婦女、不可製造髒亂」,有任何需要,可隨時聯絡教會幫忙解決。
鄭明仁從員林靈糧堂主任牧師一職退休後,近3年有較多時間投入街友事工,據其估算,以前員林約有40多位街友,如今減少1/3,並且有6、7位街友找到正職工作,有勞健保、退休金,教會真為他們感到開心。
並且,教會和街友保持良好關係、相互尊重,「3年來,員林的犯罪案件,沒有一件是街友惹起的!」他語帶驕傲地說。
是愛的神,翻轉其生命
鄭明仁分享印象深刻的見證,一位叫阿忍的前街友,原本全身骯髒、脾氣暴躁,常與人爭吵,也對社會充滿憤怒、怨懟。
幾個月沒見到阿忍,後來在工地看見他正指揮交通。阿忍熱情地向他打招呼,說找到一份穩定的建築工地工作,而該建物要兩年以上才會完工,使其深受感動!
還有人回老家工作,也有在醫院找到全職工作,薪水頗豐,出乎其意料。亦有其他歲數較年長、住在溫暖之家的前街友,教會則找些家庭代工給他們做,在憑己勞動中建立自信。
想到這一切,鄭明仁充滿感恩,並非自己翻轉他們的生命,而是上帝的大能逐漸改變他們。見到一個個生命被神翻轉,是3年來令他感到最欣慰的事!
事實上,這項事工面臨許多挑戰。2009年剛開始時,很多人支持,募款也相對容易,但隨著時間過去,大眾對街友的耐心逐漸消失,當初一起做的同工都已退下來,勸他不要管這些「蟑螂」、「垃圾」。
他不怪同工們,因為現在募款非常困難,社會認為之所以會有遊民,都是被像教會這樣的團體養出來的,甚至公部門也在大幅削減對街友事工的補助。
也許這正是「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馬太福音 24:12)。「教會界更是冷漠以對,該事工在三方夾殺下,是越來越難做了!」他感嘆道。
不禁引人思考:基督徒在這個世界上,應如何活出與世人不同的價值觀?當社會選擇歧視、推卸責任,我們是否願意選擇承擔、選擇供應愛?
甘心做,就有賞賜
若不甘心,責任卻已託付
有人問鄭明仁為何要做這些慈善事工?協會除了弱勢課輔、街友事工外,還有居家長照、銀髪樂齡事工及獨立倡導(編按),這些都是「燒錢」的事工。
(編按:獨立倡導是維護長者權益的重要機制,包含保護弱勢長者,鼓勵他們發聲,表達自己的需求與參與自己的生活決策;讓長者有獲得資訊的管道,探索可行的照顧/生活選擇;讓他們的想法與意見能被了解,以及幫助無法發聲的長者,協助他們表達意見。)
年過七旬的他說,做這些是為了神聖的呼召?是基督徒的天職?還是為了得天上的獎賞?
他只是單純回應:這些只是自己該做的事,就去做了。
更引用哥林多前書9:16-17共勉,「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我了。」
透過員林東區靈糧堂的街友事工見證,讓我們看到當教會不逃避,選擇去愛、去服事,就能改變人的生命,甚至翻轉整個社區。
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面對自己的挑戰時,選擇抱怨、推卸責任。但也許,當開始選擇承擔、以愛行動,上帝就在我們的生命中成就奇妙工作。